鞠少華
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習慣之為常。”而培根在《論人生》中也明確指出:“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應通過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作為教師我們要抓住這一關鍵期,堅持以人為本,一切落實學生的發展,將各項工作融入學生習慣的形成與發展之中。那么如何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習慣呢?在這里我談談自己平日教育教學中的一些淺顯的做法:
一、培養有條理,快節奏的習慣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快節奏時代,人人都講求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是工作能力的體現,是當今社會乃至未來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而低年級學生普遍存在做事拖沓、動作遲緩、效率低的現象。因此,從入學就培養學生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模式,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會有極大的幫助。
我把班級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天進行評比。班級最北面黑板的下面被我畫了一條起跑線,四個磁紐扣就代表四個小組,每天早晨,四個磁紐扣就在起跑線上待命,每次我布置任務時都是給以規定時間,在這個時間里完成好的小組,磁紐扣就向前走一步,每天賽出走在最前面的小組,最前面的小組除了每人獎勵一朵小紅花外,放學時要比其他小隊優先走出教室,甚至還可以在走廊監督其他同學走路隊的情況。這樣,每次每當學生聽到我說“開始”就都以飛快的速度做著。當然每個班級中難免有幾個動作緩慢,做事做作業拖沓的學生,我把班級中寫作業磨蹭的四、五個人編成一組,讓他們之間互相評比。誰先寫完一項誰就得小紅花,并且幫老師看著沒寫完的人,看完一個人的一項作業也領一朵小紅花。這樣一來,雖然作業寫得最慢的仍然磨蹭,仍然是最后的,但是其他幾個學生作業速度明顯快了起來,每當他們作業寫完了,就趕緊告訴我“老師,我作業寫完了,我去看誰啊?”就這樣,寫作業稍慢的已經不再磨蹭了。雖然他們偶爾還會犯老毛病,我就派個學生看著他們,每當這時候他們都特別不好意思,會加快速度寫作業。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班級和其他班級一樣,有評比榜,但我們的評比榜是每個星期一評,告訴孩子過去一星期沒做好不要緊,這個星期從頭來,這樣,讓每個學生不會因為以前做的不好,而停滯不前,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熱情。
二、培養課堂學習習慣
在平日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先整理,后聽課;先審題,后作業;先作業,后檢查”的習慣。
1.先整理,后聽課,培養學生的上課習慣
上課前,桌面要沒有雜物,物品擺放要整齊。要求學生課前把上課所需要的書、本、文具等按照一定順序統一放在桌子的左上角,預備鈴一響要安靜下來,小憩收心,靜等老師上課。對學生上課的坐姿、回答問題時的站姿等都提出明確的要求,這樣在細節中培養學生認真對待學習的態度和習慣,對那些做事拖沓的學生采取同桌幫忙提醒的方法。
2.先審題,后作業,養成認真審題、仔細做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獲取信息、提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正確解題的前提。學生做題時出現的錯誤很多是因為沒有認真審題、沒理解題意。由于小學生好動性強、注意力不集中,做題缺少方法,每次做題之前我都提醒學生先讀題,看清楚題中的要求,弄明白之后再寫。
3.先作業,后檢查,培養自我糾錯的能力
學生們做完作業就急著來批,此時教師如果不加以要求,就會養成學生只求速度,不求質量的壞習慣,為了讓學生愛檢查,想檢查,我實行獎勵的策略,凡是通過檢查發現自己有錯誤的可以得到一朵小紅花,然后同桌交換檢查,還發現有錯誤的就得兩朵小紅花,堅持一段時間后,學生做完題之后不再急急忙忙地跑過來批,而是靜悄悄地檢查。
三、培養廣泛閱讀的習慣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當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習慣,引領學生開啟心靈智慧的窗戶、登上知識的殿堂。廣泛閱讀有益的書籍意義深遠。我規定學生書包里每天至少有一本課外書,并且鼓勵學生早早的寫完作業,看一會書再出去玩,對于班級中課間時常常留在教室里看書的孩子,我隨時隨地的進行表揚。在愛看書的孩子們的帶動下,那些不愛讀書的孩子耳濡目染在自習課或中午寫完作業后,都不由自主地拿出一本書來看,積少成多,集腋成裘,貴在堅持,慢慢的學生便養成了自覺閱讀的習慣。當然這里面有的學生只是在走形式,我相信這個形式走的時間長了,他也會偶爾看上一眼的,堅持下去,他也會看進去的。
由于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低年級學生看課外書,很多學生還停留在看里面的熱鬧上,于是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教給他們一些閱讀策略,就是讀書時要“讀、劃、記、想”。讀,就是讀內容,知其概要。劃,就是給優美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劃線。記,就是記住里面的知識點。想,就是讀后思考感悟。同時告訴學生,為了防止看熱鬧,可以看完一段后,合上書,想想剛剛看的故事的題目是什么?再從題目入手,思考看的內容是什么?同時我會在每個周末,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然后周一檢查,閱讀效果好的我不僅會通過發喜報的形式進行表揚,還會發給小紅花或者是本、橡皮等獎品,鼓勵繼續這樣讀書。在進行國學文化教育時,背《三字經》的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三字經》書里面的故事鏈接,并提一些啟發式的問題,讀到《愚公移山》時,我以提問的形式幫助學生回顧故事內容:愚公移山,山的名字是什么?愚公在移山的過程中,嘲笑愚公的人叫什么名字?看了這個故事你是怎樣想的?最初雖然這些問題不是大多數學生能答出來的,但總有用心讀書的學生,對于能答上的學生,我就適時地表揚夸獎,他們就會燃起自信的力量,心中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如同沐浴在春風之中,感到無比歡欣和幸福,從而在下次的閱讀中,不僅會講里面的故事內容,而且能積極地尋找故事中的知識點。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身為教師,我們應努力讓學生嘗到讀書的甜頭,讀好書,樂讀書,愛讀書。長此以往,他們會自覺主動地尋書而讀,以此酷愛讀書、手不釋卷的良好閱讀習慣會逐漸養成。
細小的習慣,匯成涓涓細流,形成了非凡的人格。無意的舉動開滿修身之花,成就了光華遍地的人生。好習慣是我們走向成功、走向輝煌的階梯,但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實為心性的養成。作為教師,要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三觀,在細節中幫助他們養成終生受益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