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綺嵐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人類生活生產中的各個領域,為人類生活、生產方式帶來巨大的革新。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新聞生產活動中,為新聞傳播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挑戰與問題。新聞傳播應用中的倫理失范現象,無疑也是人工智能技術下所帶來的一項巨大挑戰。本文主要分析在人工智能技術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應用當中所出現的倫理失范現象,進一步研究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中引發的倫理失范現象的成因,并提出對未來新聞生產活動能有效規避倫理失范現象的應對策略。
人工智能技術使新聞采集過程中,更容易侵犯受眾隱私權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新聞生產活動的方式方法,同時也改變了傳統原有的信息采集、傳達方式,通過數據挖掘與大數據收集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新媒體技術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由于人工智能抓取數據的手段不斷更新發展,獲取數據的來源也愈發廣泛,新聞領域下對媒體的受眾分析會更加智能、更加精準,內容的收集以及推送會針對受眾的興趣點及個人愛好更加個性化。
通過大數據的智能挖掘與采集,新聞媒介能夠對個人信息行為進行精準追蹤與獲取,從而實現受眾的智能推薦與個性化的信息推送。但這一行為無疑使得新聞信息采集過程中,不可避免會侵犯受眾的隱私權,一旦受眾的個人隱私數據使用不當則會造成受眾隱私的公開與泄露,嚴重威脅受眾的個人信息安全。
人工智能的寫作模式,新聞生產缺乏深度與溫度,更易失真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及應用,進一步改變了傳統新聞生產的模式。而人工智能技術也通過大數據的應用實現了人工智能的機器化寫作。人工智能的寫作模式大大提高了新聞稿件生產的效率,同時存在一系列的倫理失范問題,諸如模塊化的機器寫作,使得新聞生產缺乏人文關懷,生產出的新聞內容冷冰冰,導致新聞內容缺乏人情溫度。機器化的“算法+模板”新聞寫作模式僅僅單純依托人類設定好的算法程序與數據模式,新聞寫作生產過程缺乏深度思考,缺乏創新性,從而使得新聞稿件無法挖掘新聞事件的深度,大多新聞內容僅停留于事件發生的表面。“算法+模板”的寫作模式由于無法自動鑒別新聞來源的真實性,更容易造成虛假新聞以及反轉新聞的發生。
人工智能算法環境的思維固定及偏見,讓受眾深陷“信息繭房”
人工智能算法通過大數據的挖掘與采集,能夠將受眾的需求與興趣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地獲取,并進一步篩選出受眾感興趣的信息,實現個性化的信息推送與分發,達到了大眾傳播效果中受眾的“使用與滿足”。但是智能化、個性化的信息分發與推送,會自動重復推薦受眾已經預覽過、標記過的信息內容,使得同質化的新聞信息內容在受眾的生活中出現的頻次越來越高,無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眾獲取外界其他的信息,讓受眾只能關注到自己感興趣及愉悅自己的信息,久而久之人工智能技術易將受眾帶入新聞“繭房”中。
一些媒體追逐經濟利益,新聞生產片面迎合市場需求
人工智能背景下,在經濟利益、商業利益、市場需求等驅逐下,新聞生產者為滿足受眾對流量的追求,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大規模的新聞生產或傳播活動,導致新聞從業人員違背新聞道德、新聞專業素養,損害受眾利益。
人工智能背景下,新聞機構及新聞從業人員大規模使用機器化的“算法+模板”新聞寫作模式,進一步導致新聞內容的質量下降,導致部分新聞從業人員新聞生產熱情大大消退,破壞傳統公平的新聞生產秩序及環境,導致“虛假新聞”“有償新聞”等倫理失范現象大大增加。同時,部分新聞從業人員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為提高受眾的點擊率以及商業轉化率,加大提高推薦受眾瀏覽及標記過的內容,滿足受眾需求,導致受眾長期陷入自身與人工智能環境下帶來的“信息繭房”封閉環境中,成為了“單向人”,忽略了受眾利益。
新聞“把關人”角色缺失,新聞從業者媒介素養欠缺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總編輯”的UGC用戶生產內容時代下,新聞從業人員的“把關人”角色顯得更為重要。從新聞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出發,新聞從業人員缺乏對人工智能技術所抓取的信息篩選能力,對真實性、客觀性不足的新聞信息無法正確判斷,造成了新聞失實,虛假新聞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愈發嚴重,同時由于部分新聞從業人員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技術,缺乏新聞生產的敏感性以及創造性。
從受眾“使用與滿足”出發,受眾受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導以及新聞從業人員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的推薦,所獲取閱讀的信息已經通過人工智能算法的精準推送及篩選,只關注到自己興趣范圍的信息內容。大量同質化的新聞信息內容,使得受眾視野變得狹隘,限制了認知范圍,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在社會公眾空間中難以與人交流。受眾沉浸在虛擬空間中,久而久之會失去判斷外界信息真實性的能力,只認為媒體推送的信息就是真實的新聞內容,導致受眾可能出現非引導性的非理性行為,引發社會不穩定。
人工智能行業的監管法律法規不完善
目前由于沒有權威的人工智能監管組織與機構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規管控人工智能技術,使得人工智能在應用新聞傳播行業中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智能新聞、AI新聞、機器人寫作模式也沒有受到法律法規的嚴格管控,導致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生產過程中不顧新聞倫理道德,不顧受眾公眾利益,造成新聞倫理失范現象不斷發生。
落實算法規則透明性,建立多維度算法推薦
人工智能背景下,只有進一步提高智能算法的透明度,將算法推送的一系列準則公之于眾,讓受眾能夠擁有了解人工智能數據算法的方法、抓取以及具體的運行過程,提高受眾對人工智能算法的公眾監督權,減少部分從業人員利用人工智能數據算法的漏洞,進行暗箱操作,違背新聞道德行為的可能性。
同時,新聞倫理失范現象的遏制不僅僅在于需要提高算法的透明度,也需要進一步處理好人工智能技術與內容的關系,建立多維度的算法推薦。人工智能算法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多角度、全方位抓取受眾的需求,更需要在智能算法系統中嵌入更智能的識別系統,將一些缺乏真實性且容易誘導受眾作出非理性行為、過激言論以及有損社會公眾利益的信息篩選過濾掉,營造出健康的新聞信息環境。
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的監管及法律法規體系
遏制新聞倫理失范現象的發生,需要通過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的監管及法律法規體系,依靠法律法規約束新聞從業人員的行為,保障受眾的利益。人工智能時代下,需要進一步對人工智能進行監管,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的監管體系及評價法規,參照國家新聞行業的法規,根據人工智能在新聞行業中的實際應用,制定以及細化相關的規章制度,加強新聞生產過程當中的數據抓取安全性,建立隱私泄露的問責制度,更好地維護受眾的隱私權及信息保護安全性。
同時,要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算法的監管,不能僅僅靠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仍需要加強對新聞從業人員的人工監管體系,實現新聞倫理失范問責制度以及監管并重的管理體系,促進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積極作用。
加強新聞從業人員及受眾的媒介素養,提高防止倫理失范意識
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使得其能夠提高辨別新聞真實性的能力,降低“虛假新聞”“有償新聞”發生的機率;同時加強受眾的媒介素養,能夠使得受眾提高自身辨別信息的能力,能夠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信息、選擇信息,降低人工智能環境下造成受眾陷入“信息繭房”的可能性。受眾面對人工智能篩選出的狹窄信息時,能夠有意識地去獲取及了解多元化的信息,拓寬自己對其他領域信息的滿足需求,降低受單一信息推送的虛假新聞誤導。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