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寧 韓宇
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移動支付等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信息接收方式和思維方式不斷發生著變化。基于此,筆者以新媒體時代為背景,從內容付費的內在動力和西方付費模式出發,探究付費的內容類型及策略。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不同于以往的免費獲取信息,新媒體時代下的內容付費在短短幾年內迅速擴張,產品形式日益豐富,用戶數量成倍增長,這使紙媒的發展面臨很大的挑戰。
內容付費作為一個新興的付費模式,擁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其生存和發展少不了各種動力因素的支撐,除了借助了4G的紅利,移動互聯時代下也少不了信息環境、底層技術、使用者和分享者的特殊性。
信息環境:數據冗余、低信息密度
隨著大數據的發展,互聯網的存儲量劇增,網絡上海量的信息可供受眾去檢索和使用。與此同時,技術賦權下人人都可以進行信息的發布,媒介素養無法保證,這樣一來信息變得更加龐雜。有學者曾做過估算,維基百科每天可產生400萬字(以英文字符計)的信息,Twitter每天產生 4 億條推文。
在此信息環境下,必然造成了信息冗余、低信息密度的結果,受眾在信息檢索時無效內容增多,加大了信息檢索的困難,造成了信息爆炸下的內容匱乏這一悖論。凱文·凱利形象地論述道“我們來到了一個包容萬物的圖書館,它的規模極其巨大,迅速吞沒了我們本就十分有限的時間,我們將需要額外的幫助才能穿越這廣袤之地”。
底層邏輯:移動支付
內容付費又一重要的動力在于移動支付。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不必現金交易,甚至不必面對面進行交易,移動支付的發展是使得內容付費變成可能的重要邏輯。在移動支付出現之前,內容付費的支付過程十分復雜,只存在于個人網站中,缺乏成長空間。而基于互聯網的移動支付擁有著前者所不具備的便捷性、簡易性,培養了人們的移動支付理念,加之其龐大的用戶量,使得線上內容支付成為可能。
使用者知識恐慌,分享者認知盈余
首先,移動互聯時代,縮小了受眾個人與知識的距離,由于個人需求,受眾每天都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在這樣數不清的信息漩渦中,受眾信息保有量和網絡浪潮中的信息量極不對稱,這是造成知識恐慌的原因之一;其次,時代發展速度快,信息更新迭代速度快,已有的知識需要緊跟時代、與時俱進,此種情況加劇了知識恐慌,也使得高質量的付費內容成為知識恐慌的剛需。
除了專業的平臺、媒體人,UGC生產也是個不容小覷的群體。相比于知識焦慮下的使用者,作為分享者的UGC則可以被看作是認知盈余者。基于人的社交屬性,受眾有自我展示、分享自我的個人訴求,在互聯網環境下,各種平臺給予了人們自我言說、自我表達的舞臺,在此每個認知盈余者變成了內容的分享者。這使得內容付費的分享者多元化,付費內容也變得多樣化。
在以上種種動力下,內容付費可謂是大勢所趨。近年來,許多美國紙質媒體以“付費墻”盈利模式應對轉型,即對終端用戶設置全部或部分收費門檻,通過內容收費來彌補傳統收入的虧損。
經歷了“付費墻”1.0到2.0的進化,逐漸探索出了一條卓有成效的發展道路。“付費墻”1.0時期,先產生了“水泥墻”,這是一種不付費就看不了任何內容的硬收費策略,這也使得其流失了大量不付費用戶;后來的“水泥墻”逐漸演變為“籬笆墻”,是多孔且透風的,由于“水泥墻”的一刀切并不能很好地整合用戶,因而媒體更青睞于“籬笆墻”這種免費加收費的混合模式。到了“付費墻”2.0時期,傳統的付費思維又有了新的發展,將以往的“受眾”概念轉化為“用戶”,著力打造移動端新聞產品,改變了以往不付費就看不了的觀念,變成了付了費能享受更多的會員制。
目前,我國的內容付費主要集中在連載小說、音視頻付費中,范圍局限不夠開闊,用戶基數小,要想更好發展還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探索。
第一,專業性過強,打破知識壁壘。伴隨著社會分工逐漸細化,專業也逐漸分化,專業與專業之間壁壘增厚、數字鴻溝加深,因而對于某些領域而言,常常出現內容需求增多但內容供應稀缺的現象。由于這種內容專業性強,知識壁壘足夠厚使得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隨意進行生產,因而這種領域成為內容付費等待著開發的藍海區域。
第二,密度高,內容整合提純。當今時代,信息泛濫且良莠不齊,人們的時間精力極度短缺,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信息爆炸與知識匱乏的悖論,而信息密度低成為原罪。因而在此情況下,人們愿意出讓一部分利益去換得高密度、高提純的信息,讓知識內容呈現出簡約、有效且可以理解的樣態,更好地去服務受眾,節省繁雜的信息檢索和篩選的過程,讓人們為減省精力而付費。
第三,有針對性、個性化及場景思維。今日頭條借助算法推薦做大做強,算法推薦是依靠描繪用戶畫像,以強針對性私人定制新聞,用戶只接收專屬于自己的新聞。為此,內容付費也應學習這種個性化的思路,以個性化量身定做知識服務,滿足用戶的個性需求,提升付費內容的使用體驗,精準投放,提高內容的到達率、使用度。
回首來時路,更知今日事。近些年來,我國涌現出不少優秀的內容付費平臺,例如喜馬拉雅FM、得到、知乎、Live、果殼分答等,但國內的內容付費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
名人效應:粉絲經濟
互聯網呈現再中心化,而此中心則是意見領袖,常常表現為名人、大V等,這些新意見領袖有極強的號召力,可以更好地聚合粉絲,擴大聲量。內容付費平臺建設之初,在推廣營銷階段,借助此類意見領袖往往能帶來強大的聚合效應,產生粉絲經濟,實現變現和轉化。以“分答”為例,上線初期,由于各界名人、大V的入駐,平臺聚集了大量粉絲,這為平臺帶來了大量的轉載和曝光,助推了產品的火爆。普通用戶借助平臺,與其喜愛的名人建立臨場感的問答,獲得心情愉悅的同時也獲得了知識內容。
內容精耕:用戶粘性
技術一再發展,內容呈現方式也更為多樣。麥克盧漢曾說,“媒介即訊息”。的確,信息內容逐漸多元化,由文字到圖片到音頻視頻,隨著AR、VR技術的發展,內容的呈現愈加現實化、臨場化。但需要思考的是不論何種技術、何種呈現方式,離不開的還是內容本身,用戶需求的也還是內容本身,在內容上下功夫才能切中要害,才能抓住用戶,一味注重形式,只會陷入“炫耀鋤頭而忘記耕地的窘境”。因此,發展表現形式的同時,創新內容制作、精耕內容表達才是固本之策。
長尾理論:私人訂制
長尾理論是美國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來的,過去的人們只注重重要的人和事,如果用正態分布的曲線來描繪這些人或事,人們往往只關注曲線的“頭部”,而需要更多精力和成本的“尾部”則常常被人忽略。但需要注意的是,那條長長的“尾巴”強調了非主流的、個性化的需求在市場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而新媒體時代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這些非主流的需求。以喜馬拉雅FM為例,古風廣播劇本為非主流的小眾文化,也就是位于長尾理論而言的尾部,但其實際情況是古風音頻付費作品凡是精品皆為爆款。
短時高效:有趣有用
除了內容以外,時間也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時間碎片化、注意力碎片化,因此在短時間內有效傳達信息尤為重要。當然,也要盡量在有用的基礎上做到有趣,這樣才能更好粘合用戶。喜馬拉雅FM中《田藝苗:古典音樂很難嗎》就是如此,課程的簡介是“每天10分鐘,欣賞古典音樂。只要您每天花一些零碎的時間,通過有目的地聆聽練習,就會對古典音樂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互聯網的長期使用習慣,塑造了部分網民的免費意識和消費習慣,造成了部分網絡用戶版權意識不強的問題,養成了免費獲取的方式,雖然以無門檻的形式獲取內容滿足了網民需求,但是卻不利于激勵內容生產者進行持續創造,無法良性循環,形成收支平衡的長效機制,內容付費的發展還需進一步探究和實踐。
(作者單位:1.河北師范大學;2.河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