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雷榮

作為國家戰略,今年已經是“媒體融合”發展的第8個年頭,在多年的探索當中,我國新聞傳播事業不斷進步,行業發生了許多前所未有的變革。面對全新的工作環境,傳統編輯記者只有主動進行角色轉型,才能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融媒體時代,各類傳播媒介從“量變”融合向“質變”融合不斷演變,形成了關系緊密、資源共享的集團化傳播優勢,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工作環境當中,“術業有專攻”的編輯記者已經明顯不再“吃香”,只有掌握全媒體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滿足融媒體時代對傳播人才的需求。為此,傳統編輯記者必須正視自身能力短板,查漏補缺地進行學習、實踐,從而又好又快地完成自我價值的提升和專業素養的成長。
采寫編評能力
與傳統的編輯采訪工作相比,融媒體時代更加強調“一專多能”人才的培養,即專業技術能力過硬,同時也具備能夠完成其他工作的基礎能力。比如,傳統采訪工作和編輯工作是分開的,編輯策劃選題之后,由記者負責新聞采訪和素材收集工作,然后再將所有新聞素材交給編輯進行新聞編排工作,這樣的工作方式雖然專業性強,工作質量更加有保障,但是相應地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工作需求和工作要點都難以保障。而在融媒體環境下,則要求采編工作由同一個人完成,也就是說融媒體工作人員要一個人完成前期策劃、中期采訪、后期編輯全過程中的工作,這樣雖然對工作人員的能力要求較高,但是一旦通過人才培養和角色轉型,適應了新的工作節奏,那么則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有效地克服以往編輯和記者之間由于信息溝通不暢、工作默契不強而帶來的工作失誤。
攝影制作能力
在融媒體時代,傳統的紙媒編輯記者可能轉型為廣播、電視臺、網絡媒體、新媒體渠道的編輯記者,而傳統的圖片攝影和制作工作,也可能會轉化為視頻采集制作工作,這就要求編輯記者具有一定的攝影制作能力。在融媒體時代,人人都可能通過“一部手機”“一根網線”成為自媒體,所以傳統編輯記者要時刻抱有競爭意識,不斷提升自身攝影制作的專業性水平,以精良的排版設計、音視頻剪輯和后臺制作,滿足受眾越來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鑒別捕捉能力
融媒體時代,信息總量不斷增加,真假信息都能迅速地傳遞到受眾,給新聞市場的準確性、嚴肅性帶來沖擊。而對于編輯記者來說,他們也需要從海量的、真假混雜的信息中挑選出有報道價值的內容,在滿足受眾信息口味的同時,保證其在正確輿論引導工作中發揮效能,這就要求融媒體編輯記者必須具備較高的新聞敏感、政治敏感和法律敏感,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信息鑒別、信息整合和信息表現能力,從而獲得更多受眾的喜愛。
創新應用能力
融媒體時代,受眾的注意力被極大地分散了,要想在媒介市場中掌握傳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編輯記者就要盡可能地吸引更多受眾的持續關注,這就需要工作時不斷創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新聞傳播”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將多元化的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工作中,已經成為傳統編輯記者必須具備的意識與能力。比如,創新采訪方法,以直播、連線等方式,增添采訪工作的新鮮感;又如更新新聞編輯技術,以VR、AI技術實現新聞演播的場景化。總而言之,編輯記者只有擁有持續創新的能力,才能以更多新技術、新點子,為受眾提供更加新穎的服務。
編輯記者轉型中的機遇
首先,融媒體時代為傳統編輯記者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使編輯記者脫離了固定崗位的約束,能夠在整合后的行業獲得更加自主的選擇權,可以從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出發,通過學習和實踐,選擇更加適合自己職業發展的崗位,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工作價值。其次,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大提升了傳統編輯記者的工作效率。在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的支持下,在融媒體內部高度資源共享的環境下,當前編輯記者的工作方法更加便利,信息交流更加快捷,“中央廚房”式的新聞生產模式,改變的不只是編輯記者的工作,也改變了人們的信息生活。
編輯記者轉型中的挑戰
與以往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相比,融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更多時候是一種交互式的,受眾也更多地參與到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來,對信息傳輸速度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受眾更加多元化的需求,編輯記者轉型過程中就必須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受眾意識,并處理好受眾意識和本體意識之間的關系,在二者的平衡中不斷提升新聞傳播工作質量和受眾品位,這是編輯記者角色轉型中非常大的一個挑戰。
此外,隨著新技術在新聞傳播行業中的廣泛應用,新聞制作方式與以往相比有了較大的變化,新聞編輯記者只有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才能跟上時代和工作的發展,然而這種學習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它既需要持之以恒的學習定力,也需要對職業高度的熱忱和責任心,更需要不斷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很多編輯記者在轉型學習的過程中得過且過,因此對融媒體一知半解,工作中的能動性和創新力自然不足。
打破傳統理念,樹立向融媒體轉型的決心和信息
對于很多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而言,理念和觀念上的束縛,是影響其向融媒體轉型的關鍵內因。在很多編輯記者看來,融媒體等同于網絡媒體和新媒體,這些媒體發展時間較短,傳播經驗不足,很多帶來社會負面影響的新聞都是這些媒體報道出去的,其規范性欠缺。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之下,很多編輯記者對融媒體轉型工作表現出了拒絕排斥的態度,自然給自身的不斷進步帶來了不小的阻礙。
但是近年來,傳統媒體向融媒體的轉型也在不斷推進當中,以傳統媒體豐富的工作經驗和高水平的工作水準為基礎,以互聯網時代高速的信息傳播和快速的反饋收集機制為依托,傳統媒體向融媒體轉型,一方面促進了自身發展,另一方面也規范了網絡新聞市場。編輯記者應從大局角度和長遠角度看待轉型工作,并積極投入到其中,在融媒體時代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價值。
努力提升工作素質,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編輯記者的個人素質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渠道、方式等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記者只有努力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應對工作技術上、專業知識上的更多要求。
首先,編輯記者應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政治意識,在信息爆炸時代,在新聞“營銷”時代,要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做新時代正能量的傳播者,自覺抵制不良社會思想的侵蝕;其次,記者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素養和綜合素質水平,在新聞傳播領域之外,還應廣泛涉獵經濟、法律、藝術等多方面的知識,從而更好地應對“融”的工作,成為融媒體事業發展的“螺絲釘”。此外,編輯記者要虛心學習新媒體傳播技術,掌握“電子化”的新聞采訪和編輯技能,在新聞制作中合理選擇新的技術元素,從而增強新聞傳播的創新能力,切實增強自身新聞產品的行業競爭力。
提升受眾意識和營銷意識,做好信息選擇工作
要重視受眾體驗,通過多媒體信息傳播方式,不斷提高新聞的傳播效率;要堅持內容為王,以優質的內容不斷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從而獲得更多受眾的支持;要堅持轉文風,以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需求的報道,為受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以此增強節目與受眾的感情粘度。此外,編輯記者還應有一定的營銷意識,有意識地打造“爆款”新聞(當然,“爆款”新聞并不是博人眼球的噱頭報道,而是要通過腳踏實地的調查研究,切實提高新聞價值),從而有效地避免新聞報道同質化問題,以此獲得用戶的一致認可。
融媒體趨勢不可逆轉,編輯記者應正視當前形勢,順應時代潮流,及時做出轉型,以適應當前新聞市場的發展格局和受眾新的信息內容消費方式,從而為自己的未來發展爭得更多的主動權。
(作者單位:延安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