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鳴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養老詐騙頻發。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以“養老院”“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等關鍵詞作為篩選條件,可以找到101份受害者全部為中老年群體、跟“養老服務”名頭相關的刑事案件一審判決書,涉及96起案件,遍及26個省級行政區,受害人數超6萬,涉案金額80多億元。
“養老詐騙案平均受害人數為771人”“累計涉案金額為80.21億元”“單案涉案金額最高為14億元”……如果說,單看這些概括性的統計數據,很多人對養老詐騙之惡還只是粗線條的了解,那么很多老人被騙走攢了一輩子的養老錢,甚至落得個老無所依的悲辛故事,會更容易觸動人們的心弦——做子女的,誰能承受父母被騙走平生所有積蓄的痛?只要攤上了,就是整個家庭的大不幸。
電視劇《都挺好》里就有這樣的劇情:“花樣作妖小能手”蘇大強被熟人帶到“坑”里,偷偷把6萬塊養老金放在某理財機構,想著每個月都有收益返利,結果遭遇了騙局,養老金血本無歸,他懊惱不已——這段劇情被網友認為很寫實:老人養老的錢,不好掙,但很好騙。
蘇大強深陷的是理財陷阱,但比起直接從“錢”切入的騙局,養老詐騙對老人的俘獲力或許更強。說到“高收益”,部分老人還會設防,畢竟防詐騙宣傳滲透率已越來越高,但要是跟老人大講“早點住進養老院,不給子女添負擔”,把他們帶到養老公寓里兜幾圈,再預售所謂“養老服務”,許以高額的“分紅利息”、極具誘惑的“會員折扣”,許多老人的心理防線就迅速被擊破了。
此外,再輔以送雞蛋豆油、購卡消費返利返物、免費旅游等小恩小惠,不少老人就更是被拿捏得死死的,在各種套路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投錢進去,最終給“韭菜是怎么長成的”做注解。
不得不說,這些養老詐騙從業者夠“精”。哪里是老人痛點就打哪里,還扮成“為你好”的樣子,玩起“放長線釣大魚”的套路??▋然穗H關系心理學讀10遍,都未必有他們這么深諳人性。那些幾毛菜錢都要講價的老人,為何會讓人把“棺材本”都騙光?原因亦在于此。
很多人會憤憤不平地說:連老人的錢都騙?可這些詐騙者奉行的邏輯是:連老人的錢都不騙?前者秉持的是道德視角,說的是養老詐騙的無人性無底線,指向的則是有效防范遏制此類詐騙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后者著眼的是實際效果,說的是老年人群體的易騙性,也體現了某些詐騙者將行騙對象精準鎖定老年人的動因。
誰家都可能有老人,誰都會變成老人。幫老人“護住”他們的養老錢,讓他們免受養老詐騙圍獵,關乎老年人群體的晚年何處安放,也關涉我們的“將來”。
也應看到,養老詐騙基本上都是專業團隊化作案,從養老公寓將床位“外包”給“專業營銷”隊伍分銷,到實現散發傳單、招攬“客戶”、帶領參觀、組織旅游等業務的多人協作,都是鏈條化作業。另一方面,養老領域非法集資、詐騙等涉眾型犯罪,事后懲處環節的偵辦和審查時間往往都挺長,集資主體的債權債務關系復雜,追回資金比例卻很低。
鑒于此,強化覆蓋事前事中事后的防治體系,尤其是防范在先,尤顯關鍵。這就要求,反詐箭頭對準養老詐騙,反詐騙知識下沉宣傳,在突出反電信詐騙之余也不能漏了養老詐騙,這類宣傳還應通過那些適老化信息工具渠道提升可及性;銀行要把緊前端關口,針對老年人的大額轉賬行為進行必要的事由詢問,發現不對勁時該阻止就阻止,并將線索提供給警方;引入“大數據防詐騙”方式,識別出疑似詐騙行為與目標人群,對疑似詐騙信息轉交警方,對易上當群體快速高效開展預警勸阻。對于那些事中配合、事后抽成的養老機構,則將其跟信用監管結合,提高違法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養老詐騙背后連著的深層次問題,還包括養老資源供給的不平衡不充分。若嚴厲打擊詐騙者立足于“堵”,那用優化養老資源供給去破題,無疑是“疏”。補上養老資源的供需缺口,當然沒法一蹴而就,可該積極作為就不能等——增加公共投入、加強養老服務購買能力等,都該提上日程。
養老詐騙,禍害不淺。以尊老、助老、護老之名,全社會都應形成“反詐統一戰線”,與養老詐騙為敵,別讓“老有善養”圖景被詐騙給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