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忠利


歷史學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通過查閱和分析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的表面信息來探究歷史事件背后的本質及規律,為“現實”服務,此“現實”既包括對歷史學科的觀照,亦包含對人生價值和思維方式的思考。以歷史高考全國卷第28 題為例,題目的“表象”信息是相對于“隱含”信息而論的。所謂“表象”信息,即指題干的表面材料直接呈現出來的信息。
一、“表象”信息來源具有多樣性
高考全國卷第28 題材料來源十分廣泛,關涉的材料形式有文字資料(報刊新聞、學術著作、人物及人物思想或事跡等),表畫圖資料(圖表、數據統計等)等;此外,材料的“時間”呈現亦具有多樣性(見下表)。
通過表格不難發現高考全國卷第28 題題干涉及的時間既有長時段,也有中時段。長時段,如:1894—1914 年、19 世紀六七十年代、19 世紀70 年代。中時段,如:1876 年、1898 年等。通過歸納得知,此題考查的時間范圍大體被鎖定在晚清時期(即1840 年至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所以,考生在進行高三歷史一輪備考時,對晚清時期的諸方面史實要予以加倍關注。
二、解題技巧
(一)學會閱讀題干材料
高考真題在選材上大都較為新穎,在材料表現形式、選材內容、題目設問和選項設置上形式多變,但正確選項的最終落腳點依然在于對歷史核心知識點的考查。要學會從新穎的題干材料中“讀出”歷史知識框架中的核心知識之“核”,在腦海中形成細密的知識框架,通過所學知識并結合題干信息,得出最佳選項。因此學生在閱讀題干時,要從宏觀上把握題干信息,切忌斷章取義。
(二)學會閱讀選項
從高考真題的素材載體看,可分為學習情境、生活情境、社會情境、學術情境。有些選項的設置是緊密聯系生活“常識”的,在閱讀選項時,不妨站在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有利于在短時間內快速排除一些錯誤選項,但最終答案還需根據所學知識進行辨析選擇。因此學生還需要將必修和選修知識融會貫通,學會對古今中外的知識進行辨析理解。
1. 注意選項中帶有“絕對化”傾向的詞句
帶有“絕對化”傾向,一般是指“程度太深”。眾所周知,社會學科中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的形成、延續、消亡具有“長時段性”和“延展性”,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突然消失或靜止,所以不建議選擇選項中帶有“絕對化”傾向的詞句。
【例1】(2019 全國II 卷· 28)
表1 川沙縣部分名人簡歷表
表1 是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毗鄰上海的川沙縣部分名人的簡歷,說明當時國內
A. 科舉取士轉向選拔實務人才
B. 傳統社會結構受到沖擊
C. 儒家的義利觀念被拋棄
D. 新式工業在經濟中居于主導
【解析】從材料的“表象”信息可以看出,當地的名人有一些是商人和企業家,但其背后反映的是近代以來自然經濟不斷解體,民族工業不斷發展與傳統觀念不斷變化的基本社會現狀,故B 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科舉,故排除A項;“被拋棄”的說法太過絕對化,“義利觀念”作為一種思想意識,不可能突然消失,故排除C 項;D 項與史實不符。
【例2】(2021 全國乙卷· 28)1898 年,某書商慨嘆廢八股將使自己損失慘重,后來發現“經學書猶有人買”,其損失并不如以前估計之大,而該書商對新學書籍的投資不久又面臨虧損。這可以反映出該時期
A. 儒學地位顛覆B. 列強侵略加劇
C. 政局變化迅速D. 西學深入民心
【解析】1898 年正值戊戌變法之時,康梁維新派宣揚維新思想,主張廢除傳統的科舉考試,所以某書商慨嘆廢除八股將使自己損失慘重;但戊戌變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遭到頑固派的鎮壓,維新思想遂受到打擊,所以書商對新學書籍的投資又面臨虧損局面,“表象”信息是說人們對于考學書籍的需求變化很快,但本質上反映了當時政局變化之迅速,故選C;從漢武帝開始,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一直延續至清末,遂儒學的地位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被顛覆,“被顛覆”顯然太“絕對化”,排除A;B、D 選項材料中未有體現。
2. 感情色彩的判斷要與題干保持一致
所謂“感情色彩”是指選項的價值判斷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選項的感情色彩一定要與題干材料的價值判斷相一致,這就需要學生對題干信息進行宏觀把握。
【例3】(2018 全國II 卷· 28)19 世紀70 年代,針對日本阻止琉球國向中國進貢,有地方督撫在上奏中強調:琉球向來是中國的藩屬,日本“不應阻貢”;中國使臣應邀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按照萬國公法與評直曲”。這說明當時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強侵害中國權益
B. 傳統朝貢體系已經解體
C. 地方督撫干預朝廷外交事務決策
D. 近代外交觀念影響中國
【詳解】此單選題的題干信息是地方督撫想借助國際力量來制約日本的勢力,本質是為了維護琉球國對清朝朝貢貿易的合理要求,是為了清政府的利益,而非“表象”的“干預朝廷外交事務決策”,說明當時清朝的地方督撫已經注意按照國際法來處理中日之間的交涉問題,這明顯體現了近代的外交觀念,故選D;地方督撫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職權,對政府提出建議,而不是干預朝廷外交事務,顯然“感情色彩”判斷有失恰當,遂排除C;A、B 與題意不符。
三、備考建議
第一,高三復習,計劃要科學,復習要有序。高三歷史學科復習時間非常有限,遂在復習上要有計劃性(按天計劃、按周計劃、按月計劃)、統籌性(中國史與世界史結合,即古今中外對比思考問題),因考制宜(站在高考的角度思考問題)。
第二,高三學生要盡快適應教師的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復習是對以往歷史知識的歸納和升華,學生要盡快適應教師在課堂訓練過程中的變化(即一輪復習教師側重基礎知識的梳理,二輪復習側重能力的提高)。學生應積極緊跟教師步伐不“掉隊”。
第三,學生在選擇習題時要精選,思考要有目的性。所選試題要與專題復習相結合,系統地專攻某一塊的知識點要比盲目做題更有效果,另外,要注意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善用思維導圖,切忌漫無目的“題海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