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藍方 高翌崴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引發人力資本競爭日益激烈。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但是其優質人力資源短缺問題也暴露出來,高等教育質量供給性差。當前企業對人才需求導向更加注重適用和實效性,由此,依企業發展需求而構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被廣泛引用。
1相關理論基礎
1.1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是基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將企業實際人才培養要求引入高校培育體系,依托企業的實際生產或者運營空間為培育基地,將高校學習理論與社會實踐融合,培育職業技能優良、職業素養優秀和實踐能力突出的社會型實用人才。
1.2成果轉化
高校教育理論基礎性強,校內學習成果更多呈現學術化。脫離校園環境面向社會工作的人才最初的學習成果轉化空洞呆板,不具有實用性。校企合作的模式將這一過渡環節置于校園內部,依靠高效優質師資和學術氛圍對人才實踐培育適時做出指導,提升高校學習成果轉化質量。同時,企業對高校人才培育的實際需求促使企業的生產成果得到優化。
2西海基石廬山藝術特訓營運作情況
2.1運營模式
西海基石廬山藝術特訓營是“手繪+設計”為教學目標的實用人才培訓基地。依靠廣東藝邦投資有限公司為就業載體,開設設計手繪課程、水彩寫生、藝術哲學、自然藝術世界、世界裝飾藝術等重點課程,輸送優質藝術設計人才。藝術特訓營積聚國內尖端建筑手繪、室內設計大師任教指導,開設千人大課堂;與此同時,聘請多家院校的藝術哲學教授、管理學教授授課,實現人才培育即可上崗的教學目標。
2.2人才培育優勢
2.2.1課程優勢
藝術特訓營打造七大特色手繪課程體系,即室內手繪、景觀手繪、工業手繪、建筑手繪、服裝手繪、動漫手繪、快題設計。課程體系專業角度較強,通過蒙圖磨筆、透視構圖、精細線稿表現技法、馬克筆呈現技巧、平立面手繪表現、設計思維導向、快速手繪實戰訓練等課程進行全程手繪設計強訓,提升學生的手繪設計能力。
在藝術深造層面,課程設計引用優秀實例剖析,同時搭建藝術人生平臺,使學生與名師大家零距離接觸,與行業翹楚專業交流,從而激發學生藝術靈感,為其創業和學習導向指引方向。
2.2.2教學優勢
“高校講師+行業翹楚+一線設計師”是藝術特訓營構建的立體師資結構,注重人才多重能力培養。同時,其搭建實習就業基地,與設計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構建仿真設計小組,模擬社會行業流程,開展擂臺工作實際運用交流,多渠道搭建實際應用的練習平臺。
與高校合作層面,建立了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中央美院等著名院校的學習交流合作,從藝術賞析、藝術哲學、行為管理等多個維度進行人才的立體塑造。
2.3社會成果
采取全方位的專業培育模式,藝術特訓營的人才培育基本可以做到98%進入專業領域的設計崗位工作。其中還不乏優秀學員繼續出國深造,諸如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法國圖盧茲高等美院、俄羅斯列賓美院以及日本多摩美術大學等等。
3案例借鑒與啟示
3.1構建產學合作的超循環模式
高校與企業對與人才培育的合作模式形成了兩個循環體系之間的超級循環,也就是高校學校教育的循環與企業內部人才需求培養的循環之間的融合。學校教育與社會企業需求培育的結合構建了人才培養的綜合體系,賦予人才培育更為全面的多維度能力提升空間。用企業對人才構成的實用需求來引導學校教育積極走向貼合社會發展的角度,對于校企雙方都具有人才培養的里程碑的社會實際意義。使得高校培育理念更為貼合實際,培育體系更為創新科學,對社會貢獻正向積極;使得企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得到滿足,在人力資本為主的社會經濟市場競爭激烈環境中,企業人才資源充足,企業可持續發展趨勢增強。
3.2吸收高校資源,提升校園學習成果轉化
高校的學校教育是企業人才應用的工作武器,具備專業理論基礎和工作依據保障。在企業發展中對人才有企業特殊性的專業需求,然而這與高校的理論基礎并不矛盾,甚至不能脫離高校的理論基礎學習。企業要想建立持續化生態發展,人力資本的專業理論學習體系是根本源動力。依靠高校學術資源和學術成果,企業才能促進人才在企業內部實施創新工作成果輸出,也才能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態勢。基于這一點,校企合作對于企業吸收高校的學術成果,并將其轉化成企業自身經濟成果,是非常積極有效的。
3.3基于應用吸收,完善人才的社會輸送體系
高校是人才理論學習的陣地,脫離理論基礎的學習體系必然不能持久,容易塌方。然而,也必須通過大量的社會案例看到,高校人才培育已然遇到輸送質量的瓶頸。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導致人才輸送不對標,人才應用專業不符合實際社會需求,從而引發人才培養整體結構失衡;一方面是由于人才自身學習理念偏差引發人才培養質量降低。高校學生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通過層層考核,歷經高考磨礪來到學習氛圍寬松的高等院校,一下子脫離了被約束的高壓教育體制,學習興趣降低、學習目標模糊、學習方法得不到適應創新,使得學生對高校學習產生得過且過的想法。然而高校育人注重人才自我深度學習的養成和創新學習的構造,學生自我學習理念與高校與人觀點形成較大悖離,造成人才質量降低。由此可見,高校的人才培養本身存在諸多問題,需要社會企業需求得以引導,依靠社會實際事實引導校方和學生對社會人才需求具有足夠認知和形成一定的危機感,構建完善的實用性的社會專業人才輸送機制,達到學校教育和企業實際需求的無縫銜接。
4總結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社會科技經濟發展的必要產物,是適應經濟高速發展優化人才質量的有效路徑。無論是高校還是企業,在一段時期內甚至較長時段內,應該有效構建積極完善的校企合作具體方式方法,搭建社會實用性人才培養平臺。
參考文獻:
[1]劉媛,李熙.“分層次分方向”與“協同育人”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商論,2021(18):180-182.
[2]陳君浩.“工學結合”視閾下高職院校“三全育人”路徑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09):149-151.
[3]張瑤,羅國宇.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雙主體”育人模式探討[J].職業技術,2021,20(10):1-6.
[4]李云松,盧珊,張國鋒.高職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有效途徑研究[J].職業技術,2021,20(10):72-76.
[5]張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輕工科技,2021,37(10):169-170.
[6]孫許方.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工業設計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與研究[J].輕工科技,2021,37(10):188-190.
[7]張召哲.產教融合模式下高職院校如何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J].中國商論,2021(18):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