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泓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大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為滿足群眾逐步擴大的精神文化需求,影視行業從業者必須采取合理措施,批量制作高質量的影視作品,提升編劇在影視行業中的地位,強化其影響力,使之制作出優質的電影、電視劇劇本,吸引觀眾的興趣,避免觀眾因影視作品質量較低而流失。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國影視編劇行業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總結了促進影視編劇行業健康發展、解決行業亂象的正確措施。
關鍵詞:影視編輯;創作方式;行業管理
前言:
面對目前展現出碎片化發展趨勢的市場,必須全面整合各方力量,匯聚文化資源,規范文化發展路徑,制定合理的行業管理規則,消除普遍存在的編劇話語權不足、薪資待遇較差等行業發展問題,有計劃、有目的地傳承、發揚先進文化。
一、目前我國影視編劇行業潛在問題研究
(一)未能建立完善的收入分配機制
作為影視行業從業者的編劇和在劇組內擔任其他職務的工作人員的報酬差距較大,國內影視行業未能建立完善、公平的收入分配機制,普遍存在刻意壓低編劇經濟報酬、以成本價收購劇本等現象,目前國內影視行業的資深編劇可通過制作一集電視劇的劇本獲得1到2萬元人民幣的稅前報酬,與影視劇的主演、制片人、投資商獲得的經濟收益差距較大,且劇本制作工作的報酬經常在影視劇開拍前支付完成,編劇無法從熱播的影視劇中獲得更多分紅利潤。國內影視編劇行業的從業者沒有定價權,主要由導演、制片人自行審定劇本并根據個人意愿支付報酬,編劇收入因此客觀存在兩極分化、多數編劇報酬較少的問題。
(二)無法保障編劇的權利,受重視程度較低
國內影視編劇因多重因素影響,不得不長期承受不公平待遇,在經濟報酬領域缺乏議價能力,且在影視劇拍攝過程中,沒有話語權,無法針對影視劇的拍攝手法、選角標準、劇情走勢提出自身的意見并獲得制作方的采納,投資方掌握對拍攝、選角、設備采購等關鍵工作的話語權與控制權,導演、制片人未能參考編劇的意見處理問題,編劇無法決定臺詞的數量、語言風格、表述形式,演員可根據自身意愿與喜好隨機修改臺詞,未能考慮到前后故事情節是否合理,此類情況較為常見,導致主演的表演活動和劇情完全脫節,極大地浪費了用于制作的行業資源。
(三)專業性較差,創作能力不足
進入新時代以來,國內影視行業獲得快速發展,電影、電視劇的銷售成本逐步下降,投資回報率穩步提升,對編劇人才的需求逐步擴大,然而因社會環境不穩定、育人模式效率較低等客觀原因,影視編劇的知名度、社會影響力遠低于導演、制片人、主演。國內各大高校均設置了影視編劇專業,批量培育出專業素養較高的人才,然而多數影視編劇缺乏生活經驗,無法準確認識到所學的劇本創作技巧和現實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導致獨立創作的影視劇臺詞較為生硬、僵化,脫離生活情境,有著較為強烈的突兀感、錯位感,影響了觀眾的藝術觀賞體驗,阻礙了我國影視行業的發展[1]。
二、促進影視編劇行業健康發展的正確調節措施研究
(一)建立現代化收入分配機制,提升編劇工作薪酬
為喚起編劇行業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使之有能力創作出高水平的劇本,必須根據行業發展情況,提升影視編劇的薪資待遇,編劇協會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與導演協會等社會組織建立雙向合作關系,明確不同質量等級的劇本應當獲得的物質報酬,讓影視編劇獲得的物質報酬與劇本的質量、拍攝效果、發行收益掛鉤,以此喚起影視編劇的創作熱情。有關部門必須做好監管工作,消除未曾發現的灰色隱性收入,提升編劇的社會地位,改善其創作條件,通過建立網絡化編劇平臺,定期組織開展面向全社會的無差別征稿活動,讓新人創作的高質量劇本獲得在行業內部曝光的機會,以劇本本身的價值、質量來衡量編劇的報酬與工作能力,選拔具備突出創作能力的新人,為劇本創作活動提供一個穩定、開放的信息交流平臺[2]。
(二)提升對編劇的重視程度,使之獲得話語權
國內影視編劇行業從業者應當成立具備一定社會影響力的編劇組織,在片場參與劇本修改、選角、臺詞設置、表演管理等關鍵工作,讓編劇在影視劇的拍攝活動中履行自身所享有的建議權、知情權,了解導演、演員對劇本中具體情境、臺詞的修改,并提出針對性的正確改進意見,駁斥導演與主演提出的不合理修改要求,避免投資人隨意介入影視劇的拍攝活動。影視編劇必須從情節入手,合理編排具體的情節演變流程與人物性格變化軌跡,與影視劇制作人員合力,拍攝出體現家國情懷、具備現實主義特征的優質影視節目。
(三)培育高素質編劇人才,推出優質內容
為提升我國影視劇制作水平,必須從劇本制作環節下功夫,嚴格控制劇本質量,重視編劇工作,培育富有經驗的專業化編劇人才,適應不斷變化的現代影視行業發展需要。國內高校與編劇行業團體可定期舉辦劇本創作大賽與評議會,選出質量較高、內容豐富、能夠被改編為影視劇的優質劇本,鼓勵影視編劇從業者針對歷史、政治、文化、商業等不同題材創作劇本,并為創作出高質量劇本的編劇頒發獎品,使表現較為優異的新人編劇獲得業內優質資源的使用權,為富有才能的新人提供展示個人才能的機會,讓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影視編劇從業人員了解行情,快速積累工作經驗,使之熟悉具體業務。影視公司必須與高校合作,建立校外實踐訓練機制,讓編劇專業學生前往影視基地觀摩影視劇的拍攝活動,了解劇本的編審、修改、使用流程,使之在短時間內成長為具備較高素質、有能力創作出高質量劇本的優秀人才。
結論:
隨著現代文化的不斷發展與社會環境的變化,影視編劇行業的運作方式、劇本制作流程發生了變化,社會大眾對劇本的質量、可看性、藝術價值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滿足社會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影視編劇必須調整創作思路,接受系統性的職業訓練,發現目前行業內部客觀存在的問題,采取合理措施解決問題,創作出貼近社會現實、具備較強吸引力的影視藝術作品,發掘劇本的市場價值,提升影視作品的實際質量。
參考文獻:
[1]盧偉,劉云飛.跨界與融合:作為“供給側”的編劇及其邊界探析[J].電影新作,2019(05):20-23.
[2]柳雨青.關于“中國缺少好編劇”與當今時代影視行業變化關系的思考[J].參花(下),2019(0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