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思 陳琳 項立娜 李玉嵐 劉彥辰


摘要:研究內容:探討校園垃圾箱存在的問題及改造方向,更合理地控制垃圾箱設點與不同活動空間垃圾箱風格的差異化,滿足人性化的垃圾投放需求。研究目的:設計垃圾箱外形,打造“智能化”垃圾箱,解決箱內垃圾腐敗變臭等問題,達到保護并美化校園環境的長期目標;合理投放且改造垃圾箱,將互動體驗增加到垃圾投放過程中,培養大學生進行垃圾分類的習慣;分析學校主要產生的垃圾類型,設計分類方法,使資源能夠更充分地回收利用,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結論:我校垃圾箱的設置面臨著巨大的供需矛盾,垃圾箱有設置方案上的疏漏,要做出符合人的基本需求甚至高級需求的垃圾箱設計,以改善校園生活環境,人性化公共垃圾箱設計的理念和實施非常重要。研究意義:以四川旅游學院為例,為高校校園垃圾分類改造設計及合理化設置提出建議,對今后校園垃圾箱的使用與改造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供需矛盾;垃圾分類;合理設置;設計
Keywords:Contradiction?between?supply?and?demand;garbage?classification,?reasonable?setting;design
引言:
針對高校校園垃圾分類的問題,調查垃圾產生到排放的過程,發現垃圾合理分類一直是現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當下高校的占地面積廣闊,且功能分區繁雜,支干道路縱橫交錯,動態游線多樣,從而導致垃圾處理區分布相對不合理?,F針對其中散點分布的垃圾箱進行區域設點規劃及其校園垃圾箱特色外形改造設計。結合對本校的實地考察情況,從功能到外觀,將垃圾分類更具體化、系統化。
1.背景
垃圾分類處理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垃圾若是任意丟棄,會造成環境污染,而垃圾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垃圾混合或分類的程度,垃圾其實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而高校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垃圾分類活動中起到模范作用。而在高校中垃圾桶供應與需求矛盾,為了資源能夠更充分地回收利用且達到保護并美化校園環境的長期目標,本文以四川旅游學院為例探究了高校校園垃圾分類改造設計及合理化設置。
2.校園垃圾分類處理現狀
2.1垃圾分類處理基本認識:
可回收垃圾(藍桶):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大類。
廚余垃圾(綠桶):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果皮等食品類廢物。
有害垃圾(紅桶):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等。
其他垃圾(黑桶):除上述幾類垃圾之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紙巾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
2.2校園主要投放垃圾類型:
教學區:教學樓、行政樓等教學區大多是廢紙、塑料袋、塑料瓶等垃圾。
生活區:宿舍大多是快遞包裝盒、外賣盒與衛生間紙巾等生活垃圾;食堂大多是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等食品類垃圾。
運動區:操場、籃球場、足球場等運動區大多是塑料瓶與紙巾類垃圾。
休閑區:微縮景觀類休閑區大多是零食袋、飲料盒類垃圾。
2.3?校園垃圾箱分布與使用情況:
垃圾箱分布不合理,我校在人的流動性很強,并不會停留太長時間的地方,如教學樓下垃圾箱占校園垃圾箱總量20%,設立垃圾箱過多,然而許多垃圾桶中都沒有垃圾;在學生宿舍樓下垃圾箱占校園垃圾箱總量30%,垃圾箱數量卻不夠,垃圾常積漫出來,導致垃圾箱周圍環境臟、亂、差;在校園中多條道路上并無垃圾箱,讓同學們有垃圾無處丟;在我校微縮景觀中有垃圾箱的位置十分隱蔽,不易被發現,讓垃圾箱利用率并不高;而且我校多數地方垃圾分類過于單一,僅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項分類,在男生宿舍樓下有害垃圾箱聚集一處,讓有害垃圾箱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同時我校垃圾箱外觀設計單一且沒有貼近學校環境景觀,在景觀當中較為突兀。
3.校園垃圾處理主要困境
3.1?垃圾投放與回收類型不符
校園內普遍為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分類型公共垃圾箱,然而在只有兩種大類分揀的情況下,多數在校人員依舊對如何分辨需投放的垃圾種類,為什么必須分類投放垃圾這兩個問題存在不解。并且在校園生活中,常有學生因為趕時間將手中各類垃圾隨意投放,而這一點,也是我校垃圾箱類型區分標志不明顯所帶來的問題。在宿舍樓下的垃圾亭,最為常見的情況是生活垃圾不能分類裝袋,而清潔人員并不負責分揀。學生寢室均使用統一黑色垃圾袋,不便區分是其一,但究其本質,依舊是師生不重視導致垃圾分類難以落實,垃圾投放與回收類型不符是首要問題。
3.2?垃圾箱供需矛盾與不合理分布問題
上文對我校垃圾箱分布與使用情況已經進行了一定闡述,可以明確此時的供需矛盾指的主要是校園內不同區域,依據一些變量而產生的垃圾箱需求差異,與我校規劃中各區的垃圾箱投放量數量不匹配的矛盾。如在微縮景觀中,一些小徑既未設置座椅,又非人流交匯密集區,設置垃圾桶便顯得多余,而在上述情景中的垃圾箱卻很少布置得當。并且微縮景觀總體來說投放垃圾的需求量較低,一些時常空置的垃圾箱可以移除。還有一個比較隱形的需求,就是學校西南門入口和食堂旁,學生在校外和校內收取快遞后,有百分之四十的學生會選擇拆開小型包裹,將包裝扔到最近的垃圾桶里,僅半天時間,這兩處的垃圾箱內容便足以超負荷,而此時便會有學生將包裝放垃圾箱頂上或腳邊,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矛盾所在。
3.3?垃圾箱外觀與功能欠缺
由于時代發展,人們對審美享受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為了了解垃圾桶外形是否有作用于人們的環保意識,我們在問卷調查中專門設置了“外形美觀,特色鮮明的垃圾桶是否更能激發你對垃圾分類的興趣”這一項,其中85%參與調查的人對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我校設置的垃圾桶,是清一色的工廠流水線產品,既缺乏審美意趣,又沒有學校自己的風格,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可回收與不可回收標識,在大家都不明確其含義的情況下,更難以激發學生了解學習的興趣。如今生活垃圾被重新劃分為四類,它們分別是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而校內除去宿舍樓外,均使用只有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類區分的垃圾箱,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當下垃圾分類的社會需要。
4.解決校園垃圾處理問題的途徑
4.1?根據標識設計引導師生正確分類垃圾
既然要擺脫只有兩種分類方式和流水設計的束縛,我們對于校內垃圾箱上的類型標識也應有所變化?!皬N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不再應該只是單純的“標題黨”,緊隨其后的圖案示意也不能止步于模糊不清的概念。
現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垃圾分類理論普及較難通過純粹語言指導實現。因此我們在確定明確的垃圾分類方法的基礎上,應對垃圾箱增設統一的標志,包括中文,英文,圖案等。圖形應簡明易懂,讓人一目了然,避免過分抽象和藝術化。
并且將此分類標識在校內進行如手冊,大屏幕滾動,校園地圖冊上進行宣傳推廣。
4.2?根據需求合理調整校園垃圾箱分布
由于存在供需結構上的矛盾,我們便要因地制宜。從大類上說,將僅兩類垃圾箱替換為四色垃圾箱,但不同區間,投放垃圾類型占比不同。如學校食堂,廚余垃圾桶的設置數量就應該遠超其他三種類型,每層樓應有兩處及兩處以上的廚余垃圾桶,其次是可回收垃圾,如紙盒等,有害垃圾桶則可酌情選擇是否設置。再如學校第二教學樓,地勢偏僻,與新宿舍樓,微縮景觀和紅樓臨近,而校內有不允許將食物帶入教學樓的規定,因此結合學生流動趨勢,此處應減少廚余垃圾桶的擺放。并且二教是專業課教學地點,一樓設有實驗室等,因此也需提高其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垃圾桶的占比。從選址來說,可以結合學校的專業課類型,在各專業專屬教室布置不同類型的垃圾桶,在宿舍樓投放最集中數量的垃圾箱,在綜合教學樓更重視垃圾箱擺放位置的應用等,根據區域特點設計出更人性化的投放方案。
4.3?美觀與實用兼備的垃圾箱設計
校園內大部分垃圾桶是統一鋼鐵+木板架構,宿舍樓下是綠、藍兩色塑料垃圾桶,究其根本來說,從選材上還是較為實用持久,但外形單調沉悶,還有較大發展空間。從色彩上講,我們可以替換掉老式純度與飽和度極高的紅綠藍等配色,采用中式古典色彩,如朱砂、莧菜紅、大理石灰、魚尾灰、群青、霽色、荷莖綠、蔻梢綠等。也可以采用鮮艷明快的糖果色系或高級雅致的莫蘭迪色系。從圖案形態上講,做中國傳統風格,自有許多傳統紋飾和手法工藝可以借鑒。做學校特色文化宣傳,也有?;ǎ瑢W校特色建筑,卡通形象等元素可以引用。并且可以每個區間做不同的系列,提高趣味性,也能使其更加融入環境不顯突兀。
并且從調查結果來看,當垃圾桶使用不方便時,會削弱人們投放垃圾的想法,從而放棄投放。因此從實用性講,一是垃圾箱的投放口需適度開大,不能為了創新性而設計需手動打開的累贅。二要減少垃圾箱的死角設置,方便清除垃圾。三要保證材料抗腐蝕易清潔。四是保證外形無尖銳棱角,避免傷人。
4.4垃圾箱外觀設計
結論
為了讓更多學生開始關注衛生與安全,重視垃圾分類對環保與風氣建設的意義。開展分類活動,改善垃圾分類環境,增強標識引導作用,使垃圾分類能在群眾層面更容易被接納記憶。1本文將校園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心理需求應用于垃圾分類事件的研究,從根本上對學生丟垃圾行為進行暗示引導。對于不同垃圾類型,若能第一時間進行合理歸置,將大大節省第二次處理分揀的麻煩。2從校園到城市,從城市到國家,從人們的認知階段便進行教育和環境引導,垃圾分類的行為便自覺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
參考文獻:
[1]劉遠誠,趙雅楠.高校校園垃圾分類現狀調查研究——以新疆農業大學為例[J].質量與市場,2020(10).
[2]路榮春.關于高校校園垃圾分類的思考與建議[J].山西青年,2021(01).
[3]李敏,弋良朋,陳巧娥.高校垃圾分類現狀調查與建議——以天津師范大學為例[J].低碳世界,2021,11(05).
[4]張林偉,何佳樂,趙怡,陳禹光.高校校園外賣垃圾分類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價值工程,2020,39(16).
[5]訾春梅,李林嬌,周燁.高校校園智能垃圾分類站的建立研究——以江蘇大學京江學院為例[J].大眾標準化,2021(12).
[6]陳瑋常,暴向平,李可欣.大學校園垃圾分類現狀及對策研究[J].低碳世界,2021,11(02).
[7]孫昕萌.高職院校垃圾分類回收現狀及改進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09).
[8]孔之見.垃圾分類別被一“桶”絆倒[J].?環境.?2009(06).
[9]陳雯,高校校園垃圾分類可行性分析及推廣建議[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14(1).
[10]王震月,李月恩.設計概論[M].國防工業出版社,2009.
[11]曲英,朱慶華.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意向研究[J].管理評論,2009(9).
[12]徐林,凌卯亮.城市居民垃圾分類的影響因素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7(01):142-160.
[13]宋國君.源頭分類可有效降低垃圾處置成本[N],中國環境報,2017.
[14]曹國忠.情感層次理論輔助地域文化體驗服務要素設計流程[J].包裝工程,2020(10).
[15]孟小燕,王毅.我國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生態經濟.?2019(05).
基金項目:由四川旅游學院資助.
課題名稱:高校校園垃圾分類改造設計及合理化設置研究—以四川旅游學院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