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一切告別》
【英】羅伯特·格雷夫斯 著 陳超 譯
湖南文藝出版社
作者從自己的童年和學校生活寫起,重點講述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歷,以相對輕快、節制、略帶反諷的筆調,從側面烘托出大戰滋生的失序和幻滅,其對西線戰事的描述尤其生動而令人痛心。

《超越原生家庭》
羅清軍 著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通過真實的心理咨詢案例,幫助讀者從心理學的視角重新審視自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并期望讀者有能力從愛的匱乏狀態中成長起來,重新認識自己、療愈自己、活出自己。

《能力變現》
林宣 著 臺海出版社
本書分析了眾多有才干、有技能的人無法獲得和其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財富的深層原因,給出了詳盡的解決方案,幫助他們獲得變現的能力,讓他們能夠發揮自身價值,獲得和自身能力相等的財富。

《李誕脫口秀工作手冊》
李誕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李誕寫給所有創意工作者的一本工作手冊,分享了從業以來所有的創作心得,既有具體的創作方法,也有對待工作的態度。此外還悉心解答了創意工作者在創作、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惑與難題。

《聲動人心》
葉媛媛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美好的聲音,傳達的不僅僅是信息,也是說話者由內而外的優雅和修養。本書是一本示范性很強的聲音秘笈,系統、專業的聲音練習參考書,適用于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和想改善自己聲音的普通人。
《浮木》
楊本芬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序(摘編)
2020年,我80歲,出版了自傳體長篇小說《秋園》,以此重現已逝去十幾載的媽媽在這人世的雪泥鴻爪。媽媽平凡如草芥,早已湮沒于大地,只是我再也沒想到,借助于我粗陋的筆墨,她的生平竟得以復活。許多讀者為秋園流下同情的淚水,年輕人說想到了自己的奶奶或外婆、姨婆;一些讀者不僅自己看,還買來送給長輩。
而最令我欣慰的是這樣的聲音:看來我也要去聽外婆的故事,否則就要來不及了。
的確,一個最微小的個人,也可以呈現與記錄鮮活的歷史。一個平凡的生命,當你如實呈現,也會煥發出感召他人的力量。
《秋園》的書稿,其實是十七年前就完成了的。這十七年中,我還寫了其他一些故事。我一直對人、對人的生活感興趣,想來本質上我是非常熱愛生活的吧。當出版公司表示愿意出版我的第二本書時,整理文稿的過程中,我自己都沒想到,我竟然寫下了這么多東西。這樣就有了《浮木》。

《浮木》是一個短篇集子,里面的內容大概有這樣幾類:其一是關于《秋園》的補漏拾遺;其二,許多讀者認為《秋園》結尾不免倉促,主人公后面的人生少有交代。作為一種無意為之的回應,《浮木》中有一部分可說是《秋園》的后傳,那就是關于之驊,亦即我本人的故事。此外,也是《浮木》中篇幅最大的部分,是關于我所認識的那些鄉間人物,他們的生生死死。
這些以悲劇為主的故事似乎不能給人帶來快樂,這讓我有些抱歉。就我自己而言,其實也不想和那些悲慘的人物再見面,那些人和事至今壓迫得我胸口作痛。但我又忘不了他們。他們的形象在我腦子里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恍惚間我窺見了他們,畫面如此清晰。
我還相信人們依然渴望閱讀他人的故事與生活,依然需要文學,需要根植于這塊土地、與他們產生共振的文學。
回頭看十幾年中陸陸續續寫下的這些文字,文字中涉及的生命多數不復存在,恰如泡影破滅于水面、閃電消失于天空;而我寫下的這些故事則猶如夢幻——只是一場記憶。
這是一顆露珠的記憶,微小、脆弱。但在破滅之前,那也是閃耀著晶亮光芒的,是一個完整的宇宙。
80歲,對一個人是個不小的數字,我也窺見我和死若即若離了。好在告別此岸之前,我以《秋園》,以《浮木》,留下了一顆露珠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