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宇,姜金涵,宋蘭旗
(長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為高效助力吉林省經濟發展綠色升級、全面貫徹《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綠色金融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指導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統籌部署下,吉林省各大商業銀行率先開展綠色信貸業務,開啟綠色金融發展新時代。需要關注的是,長春市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深刻分析產生的原因,并結合長春市實際情況提出可行性建議。
現階段,長春市綠色金融發展雖初見效果,但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發展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綠色金融產品種類單一。長春市綠色金融以綠色信貸為主要模式,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碳排放交易權等市場尚未打開。二是參與主體結構單一。長春市綠色金融開展主體基本以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為主導,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城市商業銀行參與,小型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度微乎其微。三是綠色金融數據統計缺失。以綠色信貸為例,長春市僅有開設相關業務的銀行內部具備本行綠色信貸數據,尚未開啟市內統一的綠色信貸統計,嚴重限制信息共享、數據分析與統籌管理。
政策體系方面,長春市缺少本土適用的、有針對性的、細化的支持綠色金融發展政策措施文件。關于綠色金融審核評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綠色金融工作考核等諸多方面的政策文件缺失。組織體系方面,長春市缺少綠色金融發展橫向協調機制。現階段,長春市內綠色金融業務的開展主體主要由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組成,而上述金融機構沒有成立專門的綠色金融事業部或綠色金融支行,綠色金融開展并未與傳統金融明確劃分,項目審核、收益風險評估與過程監管不明晰。同時,政府部門中尚未成立綠色金融辦公室,缺少金融機構、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
現階段,長春市綠色金融雖然尚未出現嚴重風險事件,但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累積潛在風險,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信息披露障礙、審核標準缺失與審批程序不規范引發的信息不對稱,使得綠色金融政策在執行中出現不當行為,部分企業存在“漂綠”“假綠”等行為。二是針對綠色項目風險與收益的專業預估與事后管控不到位,包括收益與風險評估以主觀判斷為主導。三是缺乏第三方認證和評級機構,對于缺乏綠色領域專業人才的金融機構和普通投資者而言,面對信息有限的綠色投資項目并沒有能力判斷其綠色本質和評估風險收益。
長春市綠色金融支持實體企業發展效果欠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企業綠色專利數量水平較低。二是制造業企業綠色轉型進度慢,部分制造業企業短期內面臨融資約束而減少綠色項目研發投入。三是中小微綠色企業多為新興行業企業,普遍具備設立時間短、固定資產少、公司規模小、盈利預期不確定以及未知風險高的特點,因此面臨融資約束而發展困難。
建設周期長、資金投入規模大、現金流回籠速度慢、不確定因素較多是綠色項目投資的主要特點,因此,長春市轄內金融機構普遍存在發展綠色金融動力不足的情況。多數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的出發點是為滿足相關部門的監管要求,即綠色金融的被動投放占主導,缺乏主動探求創新發展的動力,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缺乏對國內外金融機構綠色金融發展成功經驗的借鑒和實踐。二是金融機構內部尚未建立針對綠色金融的配套管理模式,金融機構內部缺乏專門的綠色金融部門或綠色金融支行。三是缺少綠色金融專業人員,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既缺少內部研發創新也缺少外部引進創新。
綠色金融體量小反映出長春市綠色資金供給端與需求端匹配效率低下,而相關領域的信息溝通機制欠缺是導致資金匹配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F階段,長春市內各部門之間缺少能夠共享企業認證信息、環境風險、征信記錄等信息的公共平臺。已有的長春市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吉企銀通”App平等融資對接平臺中都缺少綠色金融的專屬通道,且平臺中企業所提供的“環保信息”有限。信息統計不全、上傳審核門檻低等問題使得綠色企業與綠色項目的評審無法得到有效支撐,進而導致綠色項目的有效需求與綠色資金的有效供給匹配不佳,資金優化配置程度較低。
專業人才匱乏造成綠色金融實踐機構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嚴重不符,制約綠色金融健康發展。近年來,吉林省人才流出與人才流入呈現嚴重逆差現象,形成“人才陷阱”。長春市在全國人口流失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排名第五。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末,吉林省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凈減少13.33萬人,持續四年負增長,累計流失人口62.59萬人,其中包括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熟練勞動者。綠色金融專業人才流失與培訓落后導致綠色投資領域中諸多問題無法獲得高效解決,包括事前對綠色投資領域的走勢預判、事中對綠色項目的審核與基于前沿技術分析的項目收益風險評估以及事后綠色項目投資效果的跟蹤分析。
長春市綠色金融評估標準與風險監管體制缺失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缺乏明確的綠色行業與綠色企業評定標準。由于行業與企業官方認定標準缺失,投資者對綠色行業與綠色企業的投資態度仍然謹慎。二是綠色項目方法與程序落后。對項目的綠色認定、收益預測、風險評估的方法缺乏客觀性與準確性,且缺少標準化評估程序。三是缺少同時被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企業與投資者多方面認可的行業內第三方綠色金融評估機構。四是長春市尚未出臺針對綠色金融風險防范的政策與指導意見,綠色金融的風險監測與評估、風險預警等領域處于政策與監管空白狀態。
合理完善的政策體系與組織體系是綠色金融健康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借鑒貴州省貴安新區的綠色實踐成功經驗,長春市綠色金融政策體系與組織體系的構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開展。一方面,加快構建自上而下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實現綠色金融發展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對金融機構綠色金融發展激勵制度、專業人才引進與培訓制度、綠色企業與項目認定制度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進一步的,為加快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制定《支持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若干政策》,明確建立和加盟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激勵制度與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加快完善綠色金融組織體系,保障綠色金融相關政策的有效落實。在政府部門中設立綠色金融專門機構和技術團隊,實現金融政策的縱向管理和橫向協作。
由長春市政府牽頭,聯合金融機構、行業協會和綠色金融專業團隊,建設綜合、精準的綠色金融項目庫。項目庫中包括各企業的環保信息、項目性質等基本信息,同時開發智能匹配功能,根據項目性質與收益風險特征,幫助其設計合適的融資組合,并推介給對應的金融機構,實現綠色資金需求與供給的高效匹配。同時,在上述平臺中建設綠色項目認證體系的“長春標準”,通過“綠色金融+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的搭建,形成以定量分析為主、定性分析為輔的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綠色銀行的“三重認證”評價體系。
立足于長春市本土情況,分別從農業、制造業、林業和畜牧業等產業深入發展綠色金融服務,拓寬綠色金融市場。農業方面,充分利用可收集的秸稈資源,依托正在建設的“長春秸稈產業園”,對園區內秸稈降解項目、秸稈生物制炭項目、新型材料與生物基料等項目提供綠色金融服務。制造業方面,可借鑒廣東、江西、貴州、新疆等地金融機構的“排污貸”開展經驗,推出以排污處理收益權為質押的貸款模式,多樣化貸款質押物。林業方面,借鑒浙江麗水開展的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長春市林業局向林農核發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證明,金融機構與林農簽訂以該證明為質押條件的貸款合同,充分挖掘公益林資產價值,盤活林業資源資產,拓寬林農融資渠道。畜牧業方面,借鑒浙江衢州龍游縣經驗,將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作為“吉農牧貸”政策、能繁母豬和育肥豬保險等政策中生豬保險理賠的前置條件。在落實扶持生豬養殖產業政策的同時,保障生豬養殖過程中的綠色升級。
綠色金融創新是保障綠色金融持續發展的重要前進動力,可通過以下兩條途徑實現。一是加速開拓綠色金融債券市場。助力吉林省“陸上風光三峽”工程項目,由政府牽頭鼓勵大唐集團等企業試發行綠色專項票據,募集資金用于陸上風電、綠電制氫等新能源項目開發,以金融力量賦能綠色發展。二是充分挖掘綠色資產證券化的廣闊空間。綠色資產證券化的比較優勢在于基礎資產回報現金流穩定、融資門檻較低,適用于受規模和資歷限制的中小微綠色企業,且分級發行滿足多種風險偏好類型的投資者需求。具體可嘗試綠色資產支持票據、綠色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等。
培育高質量綠色實體需要加強對中小微綠色企業進行精準扶持,具體可通過三條路徑實現。一是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靈活融資擔保。利用地方產業優勢培育高質量的綠色實體。借鑒靜寧縣的蘋果產業“金果聯盟”綠色信貸模式,金融機構試行中小微綠色企業抱團增信的信貸產品,以聯盟會員為單位為貸款企業授信。二是強化線下融資對接,創造“面對面”資金匹配環境。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金融機構與中小微綠色企業積極參與,定期開展線下綠色金融扶持中小微綠色企業專題項目融資對接會,幫助中小企業綠色需求得到有效滿足。三是拓寬中小微綠色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借鑒北京銀行發行的銀行間“碳中和”小微金融債券,長春市政府通過提供擔保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積極探索金融資源向綠色領域傾斜的新突破。
綠色金融風險的監控與預警體系的建立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綠色金融風險監控與預警政策法規的出臺。制定《長春市綠色金融風險監測和評估辦法》《長春市綠色金融風險預警工作方案》等法律法規政策文件。二是風險監控與預警系統的建設。借鑒四川天府銀行的成功經驗,搭建綠色金融綜合產品體系和數字化綠色金融風控系統,提供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的科學風險量化分析。三是引入第三方綠色金融認定、評級和監管機構。借鑒廣州市花都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第三方綠色認證中介機構庫的建設經驗,發動市場力量,開啟長春市第三方綠色認證機構的建立與培養。
充分利用長春市區位優勢,加強與國際、國內周邊地區的跨區域合作。以中韓國際合作示范區為例,打造并支持申請國家級綠色金融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重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加強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引進外部綠色資金、綠色企業與綠色項目,打造完整綠色產業鏈條。二是合理引導綠色企業、綠色金融機構入駐。一方面重點吸引中小微綠色企業入駐試驗區,另一方面鼓勵金融機構在試驗區內設立綠色金融支行。三是完善試驗區人才引進制度。聯合地區住房建設局為從業人員提供工作便利。向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職工定向配租租金相對低廉的產業配套宿舍,降低企業用工成本,緩解企業職工住房和交通困難。
發展綠色金融,共建生態文明。面對綠色金融發展軟環境欠佳的問題,長春市政府及金融機構應從政策制定、市場完善、個體扶植、風險管理等方面,充分結合自身優勢,多方、高效落實建設舉措。未來,長春市綠色金融仍然具備較大的發展空間與較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