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金陵科技學院財務處,江蘇 南京 211169)
現代公司制企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經營權與所有權相分離,正是由于二權分離,造成了公司管理層與企業所有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方的信息不對稱,從而給公司管理層利用信息優勢進行盈余管理創造了便利條件。20世紀80年代以來,盈余管理問題就一直是會計、財務管理、審計領域研究的熱點,一家上市公司實施盈余管理行為會造成該公司所有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方的損失,而一個國家資本市場上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為時,則會嚴重危害該國資本市場的健康與穩定發展。
內部控制和外部審計作為公司治理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分別從內部和外部對企業的財務信息質量進行把關。那么良好的內部控制和高質量的外部審計能否獨立地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產生抑制作用?二者在共同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過程中存在“替代效應”還是“互補效應”?論文在系統文獻整理基礎上針對這一問題做出全面的回答。
國外有關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的研究取得了非常豐富的研究成果。其中,以美國2001年《SOX法案》的頒布為分界線,在《SOX法案》頒布之前,內部控制信息采用自愿披露原則,學者們難以取得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相關資料,而《SOX法案》的頒布,強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與內部控制相關的信息,這極大地便捷了學者對內部控制信息的獲取,自此,大量的實證研究揭示了內部控制對盈余管理的作用。
William對美國財富100強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內容進行了研究,發現美國在未強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情況下,大部分公司仍然存在較強的自愿披露動機,相關報告的自愿披露促進了上市公司完善其內部控制制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盈余管理行為。Constantinos和Doyle等分別選擇了內控缺陷公司和內控健全公司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存在內控缺陷的公司正向或反向盈余管理都高于內控健全的公司,間接證明了內部控制對盈余管理行為的治理作用。
由于國情的差異,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較晚,相關法律法規也是參照西方國家的已有經驗來制定的,但隨著相關政策的頒布落實,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也逐漸完善,這給國內學者進行相關研究帶來了契機,在過去十幾年里涌現出一大批有意義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張龍平等選取滬市A股2006~2008年1980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樣本,運用修正的瓊斯模型并通過行為配對法來衡量應計項目盈余管理,實證檢驗內部控制鑒證對會計盈余質量的影響。方紅星和金玉娜選取2009年滬深兩市A股1510家非金融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表明了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公司擁有更低的應計項目盈余管理和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水平。佟巖和徐峰選取2010年及以后上市的非金融類上市公司1580家,選擇橫截面修正的瓊斯模型衡量應計項目盈余管理,運用非遞歸型結構方程的方法分析了內部控制效率與盈余質量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內部控制效率越高,企業的盈余質量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此外,還發現企業的盈余質量對內部控制效率具有相應的反作用,即盈余質量的提高會促進內部控制水平的提高。程小可等選擇2010~2011年滬市A股1445家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重點探討了自愿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與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的關系,運用李增福等的修正模型度量真實活動盈余管理,并進行分組。結果表明,自愿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公司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更低;國有上市公司比民營上市公司擁有更低的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水平。胡明霞以2009~2012年央企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共計286個觀測值。采用修正的瓊斯模型估計應計項目盈余管理,結果顯示,伴隨內部控制質量提高的同時,應計項目盈余管理和真實活動盈余管理都顯著降低,有力地證明了內部控制對兩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總體來說,國內外學者關于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得出的結論是較為統一的,即良好的內部控制能夠抑制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提升企業的盈余質量,改善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
國外有關外部審計與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早,已經形成了較為統一的觀點,即外部審計能夠有效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其中,關于外部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是國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外部審計是指外部獨立第三方,主要是指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對被審計單位的特定時間的財務報表出具意見,并提供合理保證的一種鑒證服務。因此,如何度量外部審計這一指標引發了國外學者的廣泛討論。
DeAngelo認為事務所擁有的客戶越多,則從每一特定客戶收取的審計費用占全體客戶審計費用的比例就越小。這就意味著事務所不會為了獲取某一特定客戶的審計費用而將自己的職業聲譽至于不顧,這就是著名的“聲譽假說”。該假說認為,事務所規模越大其提供的審計質量越高,即事務所規模是外部審計的替代變量。Dye發現在法制健全的資本市場中,委托方可以在事務所審計失敗時對事務所提起訴訟,要求賠償損失。規模越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客戶更多,這使得其面臨訴訟的風險越大,進而導致其更多的資產面臨著訴訟風險,這就是著名的“保險假說”。“保險假說”認為由于更多的資產面臨訴訟風險,因此事務所規模越大,導致其不得不提高審計質量,即事務所規模是外部審計的替代變量。
無論是“聲譽假說”還是“保險假說”,二者雖然出發點不同,但是都將事務所規模看作是外部審計的替代變量,這也為西方學者的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國內學者近年來同樣對注冊會計師審計與盈余管理的關系進行了豐富的研究,大多數學者采用會計師事務所規模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得出的結論也趨于一致。蔡春等選擇2002年343家滬市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將國內會計師事務所按照規模大小分為“十大”和“非十大”兩類。檢驗了不同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與盈余管理的關系,文章采用截面修正的瓊斯模型度量應計項目盈余管理。研究發現,經“非十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上市公司操縱性應計利潤顯著高于經“十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上市公司。李仙和聶麗潔選擇2000~2003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滬深A股341家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根據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將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分為“十大”和“非十大”兩類,采用修正的瓊斯模型和Logistic回歸,檢驗了審計質量對IPO過程中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十大”會計師事務所能顯著抑制企業IPO過程中的盈余管理現象。陳朝龍和李軍輝運用雙重差分模型,選取滬深A股2001~2009年11377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根據樣本的產權性質劃分為兩組:國有企業組和非國有企業組,將會計師事務所按照規模大小分為“國際四大”和“非國際四大”兩組,采用修正的瓊斯現金流模型估算應計項目盈余管理,探究了不同產權性質下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對上市公司盈余質量的影響,指出在非國有企業中“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對盈余管理行為有著更強的治理作用。
由此可見,國內外有關外部審計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已經得出了較為一致和成熟的結論:外部審計質量的提升有助于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即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越大,越能夠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
內部控制和外部審計作為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設計初衷就是約束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即抑制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內部控制和外部審計單方面均可以有效地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但在多種手段并存的上市公司治理背景下,兩者共同作用于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時會有怎么樣的效果呢?根據經濟學原理,兩種商品若能產生相同的作用,那么它們之間要么是替代作用,要么是互補作用。關于內部控制和外部審計共同作用于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時產生的聯合作用,國內外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涉及較少,得出的結論也不統一。
國外最早進行這方面研究的是學者Porter和Hatherly,他們認為外部審計是公司治理機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投資者可以通過委托注冊會計師對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審核,以此來監督企業的管理層。但是,內部控制同樣作為公司治理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的初衷也是約束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確保企業的高效運行和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因此,他率先提出了內部控制與外部審計在抑制管理層盈余管理行為上存在替代效應。Roychowdhury認為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財務報表往往也會存在更多的錯報。投資者為了獲取準確的財務報表信息,通常會委托注冊會計師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即外部審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因內部控制缺陷而存在的財務報表錯報增多的情況。因此,他提出內部控制與外部審計在共同作用于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時存在互補效應。Chambers和Payne在研究美國《薩班斯法案》出臺后,強制性內部控制披露要求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得出結論:強制性內部控制披露要求有助于抑制企業盈余管理行為;隨后他在既定的結論基礎上加入了外部審計這一變量,將會計師事務所分為“國際四大”和“非國際四大”,研究表明,在加入了外部審計這一變量后,“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的盈余持續性的提升效果不如“非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因此,他提出內部控制與外部審計在共同作用于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時存在替代效應。Vander等在研究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關系時發現,內部控制完善的企業比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業能夠更好地抑制盈余管理行為。為了進一步探究外部審計與內部控制在共同作用于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時的相互作用,他另外加入了外部審計這一變量。結果顯示,原先內部控制對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被削弱了。因此,他認為內部控制與外部審計在對盈余管理的共同作用中存在替代效應。
國內學者對這一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有關內部控制與外部審計共同作用于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時的相互關系的研究較少,得出的結論也并不一致。
楊德明和胡婷選取我國2007~2008年A股非金融類3045家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基于瓊斯模型度量了企業應計項目盈余管理水平,分別采用Logit和Probit進行回歸分析。研究表明,在現行風險導向審計準則下,我國的注冊會計師在發現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水平較高時,往往會選擇信賴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進行更多的控制測試而壓縮實質性程序來降低審計成本,這就導致注冊會計師難以發現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或者舞弊行為,即內部控制與外部審計之間存在替代效應。曹國華和駱連虎選取我國深市A股1495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采用迪博內控指數衡量上市公司內控水平,將會計師事務所分為“國際四大”和“非國際四大”兩類,探究內部控制與會計師事務所的選擇與企業真實活動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當企業的內部控制機制無法降低代理成本時,企業會尋求高質量的會計師事務所來降低代理成本,即內部控制與外部審計在抑制企業盈余管理行為中存在替代效應。范經華等以2008~2009年我國A股主板3051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選擇當期業績的截面瓊斯模型估計應計項目盈余管理水平,仿照Cohen和Zarowin的研究成果度量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程度,并將內部控制質量按照高低分為兩組,旨在判斷內部控制和外部審計在對盈余管理的聯合作用中的相互關系。實證結果表明,內部控制無法有效地抑制企業真實活動盈余管理,而外部審計卻能很好地對此形成補充,即內部控制與外部審計在共同抑制企業盈余管理行為中存在互補效應。
自2001年美國安然公司曝出財務舞弊丑聞以來,各國紛紛出臺了相應政策來加強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和完善。這樣的背景大大促進了國外學者對內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相互關系的研究,涌現出一大批有意義的研究成果。從一開始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與盈余管理的關系開始研究,到后來的內部控制強制披露報告與盈余管理關系的研究,再到最后內部控制缺陷報告與盈余管理的研究,經過近20年的不懈探索,國外學者得出的結論日趨一致,認為內部控制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即良好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地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
借鑒美國的成熟經驗,我國相關監管部門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2008年,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共同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2010年,五部委又制定了《內部控制指引》,隨著一系列“規范”與“指引”的發布,我國初步建立起一套企業內部控制的規范體系;2012年,財政部和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主板上市公司內控規范的通知,要求所有主板上市公司自2012年啟動內控體系建設程序,并對不同類型的主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建設與披露要求分別做出了詳細規定。伴隨著相關監管部門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政策的不斷完善,國內學者也投身于有關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的關系研究中,經過10年來的不斷探索,國內學者也得出了相對一致的結論,即內部控制的完善,有助于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但是,在當前會計準則愈發完善、證監會監管日益嚴格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更加隱蔽的真實活動盈余管理。以往的研究結論在今天是否仍然適用,內部控制是否能夠有效抑制當下的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國外有關外部審計與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很早,迄今為止已經獲得了頗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和較為統一的結論,良好的外部審計質量能夠發現財務報表中的錯報或者舞弊行為,即外部審計質量的提高能夠顯著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但是國外學者就外部審計變量的替代變量仍爭論不休,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結論。其中,DeAngelo于1981年提出的聲譽假說和Dye于1993年提出的保險假說最為著名,也奠定了將會計師事務所規模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而后的一系列學者大多是將會計師事務所規模作為外部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并得出了一系列富有意義的研究成果。國內學者有關外部審計與盈余管理關系的研究大多是參照國外學者的研究方式,也是將會計師事務所規模作為外部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得出的結論也與國外學者相仿,即外部審計質量的提高能夠顯著地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
文章認為“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是當下國際范圍內實力雄厚、專業能力夯實的代表。從大樣本數據來看,“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內的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普遍高于“非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四大”提供的注冊會計師成長與繼續教育平臺也是“非國際四大”所不能比擬的。結合我國目前國情,文章認為以主流的“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外部審計高質量的替代變量是較為恰當的。
內部控制與外部審計作為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分別從內部和外部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抑制。但是當兩者共同作用于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時會存在怎么樣的聯合作用,是替代效應還是互補效應?國內外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的研究成果也較少,得出的結論并不統一。
如果把內部控制和外部審計看作是兩種商品,可以這樣進行推斷:內部控制質量高的企業其財務報表存在錯報或者舞弊的可能性較低,因此注冊會計師難以發現其財務報表中的錯報或者舞弊行為,即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擠出”了高質量外部審計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抑制作用。因此,文章認為內部控制與外部審計在共同作用于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過程中存在替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