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21》顯示,2020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8.52‰,首次跌破10‰,同期人口自然增長率僅為1.45‰,創下1978年以來的歷史新低。一段時間以來,我國不斷調整生育政策,出臺配套措施,以期提高生育率。
2011年,我國出臺“雙獨二孩”生育政策,2013年出臺“單獨二孩”政策,2016年實施“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實施“全面三孩”生育政策。十年間,我國的生育政策幾經調整,但人口出生率仍持續走低,而較高的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等成為年輕人“不愿生”“不敢生”的重要原因。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茅倬彥認為,在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很高。但生育后的女性因為其生理特征難以快速投入與同齡男性同等的時間精力,這對女性職業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養不養得起、就業是否受影響、相關政策是否配套、企業的態度等因素影響著政策的有效執行。
今年7月20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簡稱《決定》)中提出,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保障女性就業合法權益,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父母育兒假試點。
《決定》發布后,各地開始陸續出臺配套措施。有的省份發放育兒補貼,有的省份修訂計生條例,延長產假和陪產假,增設10-30天不等的育兒假。
四川攀枝花對二孩、三孩家庭,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補貼金,直至孩子3周歲,成為全國首個發放育兒補貼金的城市;上海發布了三孩生育慰問標準,不低于二孩,父母雙方均可享受。
江西、四川和貴州均規定,子女3周歲以下的夫妻,每年各有10天育兒假。山西規定,符合規定生育且子女不滿3周歲的,夫妻雙方所在單位分別給予每年15天的育兒假。
但要使政策真正落地,仍需建立政府、用人單位和員工三方的成本分擔長效機制,這樣才能避免上述溫暖政策成為“紙上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