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者、專欄作家
嚴格地說,只有被封為王爵的人才能稱王爺。而實際上,因為皇帝的兒子和兄弟們基本都能封王,他們的子孫也可以繼承王位,因此“王爺”就成了對宗室男子具有吹捧性的統稱。
皇位在傳承過程中,有的父子相傳,有時兄終弟及,有時立長,有時立嫡,有時立賢,有時立功……這些都是制度,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莫衷一是。因此,凡是宗室之中男子,因為種種不可預料的原因,都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禁錮、優崇(養),“親親睦睦”……皇帝煞費苦心對宗室采取各種措施——軟的不吃,就來硬的,實在不成就軟硬兼施,使盡渾身解數——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既想利用宗室王爺們的勢力來鞏固自己的皇權統治,又要防范他們不至于威脅到自己的帝位。
這樣一來,隨著當時局勢發展,特別是充分吸取前朝宗室政策的經驗教訓,校正前朝并制定本朝的宗室政策,往往會矯枉過正,從而導致了本朝宗室政策出現新的問題。于是,歷代皇帝與宗室王爺的斗爭此消彼長,宗室王爺的命運也因此而從天堂到地獄而循環往復。
從西漢“七國之亂”到西晉“八王之亂”,直到封建制度在中國的最后滅亡,宗室王爺們始終沒有放棄對皇權的覬覦,祖宗們原本想讓他們幫助加強皇權的夢想,卻陰差陽錯地變為奪取皇權的噩夢。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王爺算是歷史的幸運兒——他就是明代的燕王朱棣,后來的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自己以藩王之身奪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總怕自己的后世子孫再以此為例,向自己的嫡傳后代的皇帝發起挑戰。于是,他設想出一種既保證諸王無力問鼎皇權,又不能虧待他們的辦法。真有這樣兩全其美的好事嗎?
朱棣當皇帝之后對藩王實行養尊處優的政策,但其核心卻是以“不臨民、不統兵”為原則的。這就成為大明帝國日后的祖制。這樣一來,雖然藩王在政治和軍事上不再對中央皇權構成威脅,但對宗室的優養形成的沉重負擔,最終成為把帝國拖入滅亡深淵的絕癥。
明末無論是與農民軍打仗還是與關外清兵作戰,節節敗退的重要原因是糧餉不濟。試想,如果少供給宗室一點祿米,也許大明日后不一定會是如此悲慘結局。
無論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王爺們總是在皇權的股掌間玩命,全力與皇帝博弈,在極權的誘惑和劍拔弩張之中疲于奔命,在冷酷無情與血緣溫存的夾縫里謀求生存。偶爾,也有朱棣那樣的歷史幸運兒,才會改變自己的命運,反而變本加厲地對待他原本的同類——宗室王爺。
即使皇帝絞盡腦汁想出頒發“丹書鐵券”,冊封“鐵帽子王爺”等不斷變異和升級的辦法,來調和宗室和皇帝的關系,但都終歸無濟于事,甚至事與愿違。因為,他們作為皇帝的叔伯、兄弟、子侄……這些離極權僅一步之遙的人,既是皇權的最大受益人,同時也是離帝位最近的窺探者,對極權的欲望永遠是皇帝本人和這些王爺們共同揮之不去的靈魂毒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