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春光,譚曉翠,劉飛躍,姜巧玲
(1.長沙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2.長沙大學心理中心,湖南 長沙 410022)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面臨的學業、就業、情感和經濟等壓力越來越大,嚴重影響了其心理健康狀況[1]。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10%~25.4%的大學生有焦慮不安、恐懼、強迫癥、抑郁癥等心理障礙。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引發的出走、休學、退學、自殺等惡性事件層出不窮,心理危機日益凸顯。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危機預警問題已成為當前中國高校不容忽視并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2]。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蓬勃發展,如何通過先進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警管理,更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自從Caplan(1954)提出心理危機的概念以來,學者們圍繞心理危機進行了大量研究,與本文有關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影響因素[3-7]、心理危機的預警指標體系和預警模型(姚宏偉等,2017;鄭林科,2013)、預警機制體系(謝丹,2018;王忠寶,2018)、預警干預管理[8-10]等方面。劉暢等[3]認為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原因復雜,個體因素、家庭影響、社會環境等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張勇等[6]采用優勢關系分類方法,獲取了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引致要素。ZHAO 等[7]分析了中美大學生心理緊張的差異,探討了緊張對個體自殺意念和抑郁的影響。姚宏偉等(2017)從外部事件指標、個體信息指標和社會關系指標三個維度確定了心理危機預警指標體系。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有關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大數據技術在大學生心理研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余成武,2017)、實現方法和模型構建[11-14](李鑫和高艷平,2018)、應用系統設計(任麗君,2012;馬佳,2018)等方面。余成武(2017)認為傳統的高校心理危機預警系統運作效率不高,過度依賴臨床量表等不足,應將大數據思維融入高校心理危機預警工作。徐國成[14]提出了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路徑。安哲鋒等[15]將大數據的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并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數據進行詳細分析,建立了心理健康數據反饋體系模型。
綜上所述,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研究將是今后發展的新趨勢,應該運用大數據技術,結合校園里的各種數據系統,構建心理危機預警系統。現有部分學者基于大數據提出了心理危機管理的概念模式、機制[14](張家明等,2015)、模型(李春意,2014;陶毅涵,2016),但操作性不強。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礎上,系統構建大數據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體系,并提出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措施,以期為高校心理健康管理提供理論和方法支持。
學術界對于心理危機的具體概念有著不同的觀點。現階段,心理危機內涵的界定主要符合以下條件:①心理危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的表現;②心理危機是個體面對突然發生的事情,不能一時找到應對或解決的方法,從而表現出的各種負面情緒;③心理危機是個體面對外界干擾時,未能很好地應對而導致心理與生理的失衡。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危機是指大學生在遭遇突發事件后未能及時應對,隨之表現出高度緊張、焦慮、迷茫等負面情緒,從而導致的心理失衡狀態。
大學是人生的重要階段,脫離了父母監督和協助的大學生,需要獨自面對專業學習、交友、就業、考研等問題,并且大學的生活是集體化、自由化的,因此本文認為,與其他群體相比,大學生心理危機具有以下特性:①隱蔽性。大學的管理相對自由,任課老師、輔導員、班主任與班級學生的接觸有限,無法知道同學們的真實心理狀況,而接觸最多的同班同學,往往不具備甄別心理問題的能力,當出現心理問題無法得到及時的疏導時,心理問題容易積小成大,轉化成心理危機。②危險性。當大學生遇到心理危機時,通常很難獨自完成心理修復,如果沒有外界的幫助,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渦中,甚至出現傷害他人、自殺等極端情況。
大學的學生人數眾多,學生的大數據屬于零散的信息資源,其信息價值極其有限,但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入挖掘、綜合利用,能將這些散碎的信息轉化為有價值的信息,最終達到信息服務于高校,服務于學生的效果。
大學是我們逐漸由學生身份轉變為職場人的過程,期間必然會經歷各種磨練,各方面都會產生壓力,大學生由于心理承受和消化能力有限,容易出現心理不均衡的狀態。經過閱讀文獻和深入調研,本文分析得出以下心理預警數據來源。
到課情況以及每學期的考試成績。如果學生總是遲到或缺課,需要探明其原因,是否因經濟困難在外兼職或者產生不正當的厭學心理,通常學校都會有較為嚴格的考勤制度,要求班級學習委員每節課課前點到,統計好遲到和缺課的同學的名單,每周末統一交給院學習部,再由學習部統一交給輔導員;教務處會保留每一位同學每一學期的學業成績,數據容易收集。
寢室門禁系統數據。抓住兩個主要數據,一是每一天最早的刷卡時間,二是晚上回宿舍的時間,若每天出寢室的時間都在11:00 之后,該類同學極有可能有賴床、晚睡晚起的不良習慣,該類同學容易出現對大學生活感到迷茫的情況,值得關注;回宿舍晚但在門禁截止時間之前情況的出現可能是由于學習壓力大、在外兼職等,若頻繁出現凌晨才回校,需要特別注意。
學校校園卡消費數據和教務系統的繳費情況。通過校園卡了解學生的消費波動情況,判斷學生的生活是否穩定;從教務處了解學生的學費繳納情況,長期欠費的學生大部分是經濟困難,面臨著學校催繳學費的壓力,但不排除有些學生將自己的學費挪做他用而導致欠費,無論是哪種情況,在心理上都需要承受壓力。
學生發布在主要社交網站信息的數據。網絡是大學生宣泄情緒的主要途徑,我們使用的主要社交軟件有QQ、微信、微博,在經過學生同意的情況下,定期通過大數據技術,獲取與心理健康有關的有價值的信息。
班級心理委員的情況反映。作為班級心理委員,應當是比較了解班上的同學的,也是比較關心同學的心理狀況的,以長沙學院為例,心理委員要求每周上交同學們的心情晴雨表,心理委員提供的信息也是很重要的一項指標。
學校組織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通常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學期會組織一系列的心理狀況調查活動,從心理學專業的角度解讀學生們的心理。
在大學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煩惱,一般而言,在大一階段,普遍容易出現離家較遠、剛進入大學沒有朋友,感到孤單或者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和學校等情況,對大學校園的生活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大二、大三階段,比較容易出現的是情感問題,如人際交往問題或者戀愛問題;大三、大四階段主要就是馬上要面臨畢業,考研、考公務員的學生最大的壓力源于他們繁重的學習任務,直接就業的同學往往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擔憂未來發展。總的來說,對于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問題偏向,且應充分利用學生入學時的檔案信息,并在四年間保持數據更新,同時所有的數據都應電子化,并統一發送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方便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分析。
通過前期工作,心理危機預警系統數據庫已經有了出勤情況以及每學期的學業成績、進出寢室時間、校園卡的消費情況和學費是否按時繳納情況、社交網站的數據、班級心理委員反映的情況、心理健康診斷量表這六個方面的數據,進而通過大數據處理、挖掘、分析對學生心理狀況進行預測,得到預測結果后,反饋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與輔導員合作,輔導員聯系家長,用專業心理疏導方法幫助出現心理危機的同學。整體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心理危機預警系統構建
根據以上的心理危機預警系統研究,已經初步形成了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師、家長等多級協助的心理危機預警系統,但要實際運作起來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準備,學校、老師們掌握了學生的心理數據,學生也可以根據心理危機預警系統知曉自己各方面的數據及心理狀況,從而參與到整個心理危機預警系統中。本文選擇使用一個APP 來連接老師和學生,用APP 向學生呈現心理危機預警系統的用途,如圖2 所示。

圖2 心理危機預警系統
從圖2 中可以看出,APP 后端連接的是數據庫,學校教師負主要責任,用戶面向的是學生,在APP 內有以下功能:①六個方面數據查詢功能。綁定學號后,展示自己數據庫內的六個方面,相當于一個查詢功能。②心理健康測試功能。提供進行心理健康測試的功能,學生可以填寫國內高校常用的診斷量表,讓學生隨時可從心理學的角度對自己的心理狀況有所了解。③論壇互助功能。開放式的心理論壇,交流如何緩解生活上的各種壓力,讓學生們互幫互助。④每日心情記錄功能。提供一個每天記錄自己心情的地方,可以用文字表示,也可用表情表示,學生可在這里隨意發泄。⑤心理狀況打分功能。展示該學生的心理狀況打分情況,根據數據給出相應的分數,若分數過低,心理預警系統發出警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應給予學生相應的幫助。⑥心理咨詢預約功能。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咨詢預約連接,學生可以直接在APP 上預約老師進行心理咨詢。
目前中國高校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建設的發展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并且嚴重影響了高校對于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應對效率,通過研究,本文根據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學校、學院、父母、班級、宿舍應當聯合起來,建立六級心理危機預警體系,各級協作,幫助學生攻克心理問題。其中學校負責統籌規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進行專業的心理援助;學院主要是指以輔導員和班主任為首的老師,負責第一時間發現學生的心理異動情況;家庭負責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聯結;班上的同學,尤其是心理委員,要幫助心理情況不佳的同學,并定期向輔導員老師反饋同學們的心理狀況。六級體系既是學生心理狀況信息最原始的來源,同時也是心理干預和治療最有力的疏導網絡,在體系內部,學校與家庭占據主導地位,必須建立起良好的互動聯系,只有這樣,該體系才能真正具備長效的活力。
通常情況下,大家認為心理問題是難以啟齒的,對于心理測試等表現出消極或者不關心的情緒,但利用大學生廣泛使用手機的特性,通過APP 鼓勵大學生自身積極參與心理危機預警系統,積極參與APP 中指標數據查詢、心理健康測試、論壇互助、每日心情記錄、心理狀況打分、心理咨詢預約六個功能,可以讓學生們對心理問題敞開心扉、不再排斥。
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缺乏掌握大數據技術的人才,這是目前高校心理危機預警系統無法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支隊伍需要既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又同時掌握大數據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建立同時具備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和大數據技術人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使大數據技術得到充分利用,同時緩解傳統心理預警方式的瓶頸。
大學階段正是人成長的關鍵時刻,在這一階段的大學生,內心極為敏感和不夠穩定,對于心理問題、心理危機類似的話題更是不敢輕易觸碰,從本質上來說,高校建立心理危機預警系統是為了幫助學生,那么在獲取學生們的心理狀況信息后,應當保證信息的絕對安全,限制APP 信息輸入端口的人數,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委員都要嚴格保守學生的秘密,以免造成與原本目的相悖的效果。
本文針對目前大學生心理危機頻發的現狀,利用大數據的技術彌補傳統心理危機預警方式的不足。在收集六個方面心理預警數據后,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分析、挖掘和預測,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師等根據預測結果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心理危機預警系統,能夠利用大數據技術的時效性,快速準確判斷出學生的心理狀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才能高效地采取治療措施,與此同時本文利用大學生對于手機和APP 的喜愛,開發構建“心靈之家,陪你長大”為主題的APP,向學生群體提供各種心理服務,提高大學生在心理危機預警中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從而真正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讓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心理預警系統真正運作起來,真正起到心理危機干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