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敘良 唐哲昊
在中華傳統文化主體結構中,儒、道、釋是三種互補共生的知識體系和文化源流。明清時期,儒、道、釋在延續各自傳統的同時,實現了三家在內涵和物質形態上的融合,其中以各種人物畫、造像、雕刻及文學圖像的流行尤為明顯。2021年3月18日至6月18日,湖南省博物館聯合長沙市大觀倉藝術博物館,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為主旨,舉辦原創性藝術文化大展“眾流歸海—明清時期的人物圖像與文化融合”(以下簡稱“眾流歸海展”)。展覽匯集兩館館藏精品110余件(套),按主題分類,共分“天地人倫—儒家思想的形象塑造”“道法自然—道家追求的天人之境”“智慧圓滿—釋家修為的終極關懷”“一團和氣—明清時期的文化群像”四個單元,以期去蕪存菁,古為今用,回望中華民族的文化本源,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為實現中華文化新的創造和生長,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提供精神動力(圖1)。

圖1 展覽序廳
第一單元首先甄選孔子、孔子門生、文官武將的典型圖像,彰顯其秉持忠君愛國、建功立業、經世致用的風范和教化世人的作用;其次,通過隱逸耕讀題材的繪畫,反映作為儒家思想承繼者的士人階層,居廟堂之上則忠君愛國、建功立業,處江湖之遠則耕讀傳家、修身養性;再次,以祖先畫、孝道題材作品,展現儒家強調家庭倫理的價值觀念。其中,《孔子像》人物面部刻畫細致入微,雙目炯炯有神,雙手相疊于胸前,體現出“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禮儀風度(圖2);《吳俊繪何蝯叟顧祠秋禊圖》,描繪了何紹基、沈朗亭、羅衍、張穆等一眾文人,齊聚北京城西的顧亭林祠,為顧炎武作生日祭的雅集場景,士大夫為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之一的顧炎武建祠祭祀,也是借顧之名行討論國是,碰撞智慧、交流觀點、分享思想;《祖先圖》與祖先信仰緊密相關,是祭祖儀式中的重要圖像媒介,具有紀念祖先功績、維護家族和諧關系、明確社會責任、實施倫理道德教化等重要意義。由此,倡導人與人之間真摯之美的儒家思想,歷經兩千余年的發展,在歷史上建構了一套社會政治與倫理道德體系。

圖2 [明]孔子像 通高32厘米 青銅湖南省博物館藏
第二單元依照道家人物的品位層次,分門別類,系統地呈現了追求宇宙和諧、天下太平,引導人們向真向善的“天人之境”。如通過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彰顯“三清”大道至尊的神圣莊嚴;通過福祿壽三星、四大元帥、雷神等護法神,展示各盡所能、各顯神通的形象特征;明清時期的道家逐漸世俗化,認為普羅大眾可以通過修心、修行來完成生命狀態的轉化,其中,麻姑便是從凡人修煉得道的。在清代黃慎《麻姑獻壽圖》中,麻姑上身前傾下身后屈,手捧美酒,倚靠神鹿,頭部與肩膀形成奇異的扭轉之勢,動態十足,耐人尋味(圖3)。

圖3 [清]黃慎 麻姑獻壽圖軸 181cm×101cm紙本設色 1766年 湖南省博物館藏
第三單元以遵循成熟的造像儀軌和量度的佛、菩薩、天王、羅漢等釋家形象,傳遞釋家思想觀念,旨在揭示世間萬物與人自身的空明之美。釋家主張覺性,鼓勵人們通過修行來實現智慧的觀照,從而抵達功德圓滿的彼岸。例如,明代《貝葉羅漢冊頁》將一眾羅漢像畫于菩提樹葉之上,技法精細,設色濃郁,由于菩提葉形似“心”狀,頗有“佛祖心中留”“一葉一菩提”等美好寓意。
第四單元反映了明清時期儒、道、釋三家既保持自身相對的獨立性,又達到了三家合流的境界。在統治階級中,明憲宗朱見深借由“虎溪三笑”這一儒道釋和諧相處的經典傳說,御繪《一團和氣》,表達了期望朝野安定、上下團結的政治訴求,促使“一團和氣”題材的圖像創作在社會各階層中得到普遍接受與高度發展。同時,三家并存的圖像也在民間大量出現,無論是從三家共奉的關公形象,還是具有勸善祈福功能的繪畫,甚至在文學作品、經典傳說之中,都可以管窺到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互鑒。其中,《關公乘騎持刀像》在原碑拓的基礎上敷彩施色,畫中關公身騎赤兔馬,拉韁繩、握大刀,威風凜凜、氣宇軒昂,誠如近代長沙鑒賞名家雷恪所題“此像極古,稀見”;元末明初《眾神圖》依次繪有主山、林、苗、稼、藥的神眾,主夜、水、火的神眾,守護誦持《法華經》的羅剎女,土地最尊之神后土圣母,五岳帝君以及陂池井泉諸龍王,道、釋及民間信仰的典型人物的組合,表明時人認為萬物皆是受神靈護佑及支配的,包括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食物與藥品;清廣百宋齋鉛印本《西游記》,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促進了三家合流思想深入民間,影響著民眾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言行舉止,插圖將章節中的關鍵內容傳達給讀者,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躍于紙上。例如在“當朝正主救嬰兒”一章中,唐僧師徒途徑比丘國,孫悟空降妖除魔、施救嬰童,使比丘國恢復往日安寧。修道出身的孫悟空,追求的最終目標看似是“成佛”,但在一路的艱難險阻中,卻又常常主動幫扶他人,展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一面。(圖4-6)

圖4 [清]佚名 關公乘騎持刀像軸 146.5cm×103cm紙本設色 湖南省博物館藏

圖5 [元末明初]佚名 眾神圖軸 104cm×64cm 絹本設色 長沙市大觀倉藝術博物館藏

圖6 [清]廣百宋齋鉛印本 西游記 18.3cm×13cm湖南省博物館藏
因此,三家合流不是簡單的概念相加,而是在道德標準、文化內涵、修行實踐,特別是物質形態等方面實現了深度融合和共生發展。這些文化圖像的條條河流,從歷史深處蜿蜒而來,不斷壯大、奔流不息,匯成中華文化的汪洋大海。
1.深挖藏品價值,推動中國傳統人物畫研究
明清時期的中國傳統人物畫,特別是民間畫工所繪的人物畫,大多不被人重視,究其緣由,大致有三:其一,在中國傳統人物畫的發展歷程中,明清人物畫的成就不及晉唐的高度,也無法與宋元相比;其二,元代畫壇領袖趙孟頫承襲文人藝術觀念,把士人與畫工對立起來,將繪畫區分為文人紳士的業余創作和鬻畫謀生的職業化創作,“工不如妙”的工筆重彩人物畫更是充斥“匠氣”,鮮有問津;其三,山水畫的崛起和興盛,致使道釋、風俗題材人物畫的創作數量驟減,人物畫逐漸走向衰落的境地。
然而,明清人物畫實則是在審美觀念、構思立意、繪畫技法上,使中國傳統人物畫得以復蘇并充滿生機地發展。“眾流歸海展”在各單元文化主題的基礎上,側重揀選形式多樣、內容多元的人物畫,希冀推動中國傳統人物畫研究,引起社會各界對此重新關注與認識。
第一,民間繪畫極富生命力,是構成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一環,不能武斷地將其與宮廷繪畫、文人繪畫完全隔絕開來,它們是相互影響、融會貫通的。比如明代諸多宮廷畫家擅于從民間汲取藝術養分,豐富了人物畫的藝術語言;又如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其人物畫集工筆、寫意與書寫性筆法于一體,他雖被歸于職業畫家行列,但清代江南地區對于“行家”“利家”的價值判斷和藝術評鑒標準已明顯有別于宋元時期。
二.明清人物畫延續了文人畫的審美特征,特別是工筆重彩人物畫普遍圍繞人的價值取向構思立意,著重表現人的身心活動,寓情于山水,情理相融。仇英《楓溪垂釣圖》工細而見氣勢,描繪了身著素色朝服的士大夫,置身于深秋遼闊壯麗的山川之中,泛舟垂釣,畫中人淡泊功名、靜逸超脫的豁達心境不言而喻;禹之鼎《春耕草堂圖》將儒紳置于一片春意盎然、農事正忙的景象之中,以“耕”寓“讀”,讀書治學也須不違四時、用心耕耘(圖7)。
三.明清時期民間人物畫,由道釋題材轉向與市井風俗、家族寫真等題材轉化,這是與社會結構的變遷和觀念形態的發展相適應的,不可以數量的多寡來衡量質量的優劣,而民間人物畫存世量的下降,更應積極收藏和保護這類文化遺產。清代《八仙祝壽祖先像》全幅呈現出祖孫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既有長幼尊卑的秩序感、八仙祝壽情節的描繪,更有對現實生活的開拓。此外,由于西方文化和繪畫技法的介入,清代人物畫不斷吸收運用西方繪畫語言,將光影、明暗、透視等繪畫技法,甚至攝影手段廣泛應用于實踐,革新了中國傳統人物畫的面貌,漸呈欣欣向榮之態勢,這在眾多宗族、祖先及道釋題材繪畫中皆有體現(圖8、9)。

圖8 [清]佚名 八仙祝壽祖先像 183cm×106cm 紙本設色 長沙市大觀倉藝術博物館藏

圖9 [清]佚名 眾神圖軸 163cm×94cm 紙本設色 長沙市大觀倉藝術博物館藏
2.轉化學術成果,建立展品之間的信息關聯
博物館藏品經過合理化選擇后成為展品,須反映展覽思想主題且具有代表性。此外,還務必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利于觀眾所能理解的展覽語言,特別是在成組合關系的展品的選擇上,展品之間應具有一定的“信息關聯”。
“眾流歸海展”不拘泥于人物畫范疇,將展品擴寬至造像、木雕、瓷器、古籍等門類,其目的便是建立和完善展品之間的“信息關聯”,使同組展品可以相互支持、共同構建出一套邏輯自洽、條理清晰的知識結構。在“關公信仰”組合中,較為全面地展示了民間敬奉關公的圖像類型,從形式上分為坐像、站像和騎馬像,從圖像內容上分為文像、武像和組合像。其中,《關公關平周倉像》通過平面的繪畫和立體的木雕,一前一后陳設在展線上,一方面說明民間供奉樣式的固定性,另一方面在展示空間上加強圖像的視覺聯系,從而有利于觀眾探究展品背后的故事(圖10)。

圖10 “關公信仰”展廳實景
在豐富展品類型的同時,“眾流歸海展”著重凸顯多元文化交融現象的內在關聯。在第四單元下屬的“勸善祈福”組中,《十殿閻君圖》體現出道教冥界架構吸納了佛教十王信仰的因素,而《瑤族十殿圖》《瑤族神像畫》來自瑤族地區,是外來信仰與本土信仰融合共生的典型代表。由此,三幅畫作并列展出,不僅在展陳邏輯上切合“規勸民眾多行善舉、切勿施惡”的主題,更重要的是傳達在文化交流與互鑒進程中“非物質”的文化內涵。
此外,“眾流歸海展”還展出了《劉海戲金蟾》《釋迦牟尼入大涅槃圖》《地藏菩薩接引圖》等日本繪畫作品,進一步反映儒、道、釋人物圖像,如同“文化基因”一樣根植于歷史深處,對中國乃至整個東方文化產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
3.積極引導觀眾,利用現代技術豐富觀展體驗
“眾流歸海展”利用多媒體交互技術,巧妙地將展陳與科技、藝術融合,打造了兩件動態交互影像化作品。它們也是按互動方式布置的展品,相較依靠傳統方式陳設的展品為更能激發觀眾興趣,拉近了觀眾與展品之間的距離,引導觀眾進行思考,沉浸其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展覽豐富而深刻的內蘊。
位于序廳的交互作品《易》,從《諸神圖》《眾神圖》兩件展品中,提取了八臂斗姆元君、觀音菩薩、孔子、老子、趙元帥、馬元帥等中國傳統人物形象,根據這些形象的文化背景和造型特點,結合仙鶴、蓮花、星象、八卦、《道德經》等元素,進行動態化和交互化影像制作,當觀眾觸動展墻上的影像時,其對應的圖像元素會進行同步視覺呈現。《0—3,∞》由三塊三角錐體組成,置于展覽尾部。該影像作品中融匯了云紋、水紋、山石、人物及抽象圖形等視覺元素,詮釋了天、地、人三才創生萬物的文化內核,提煉且升華了展覽主題,賦予了展覽新的時代精神和當代表達形式(圖11、12)。

圖11 《易》 新媒體交互影像 300cm×700cm

圖12 《0—3,∞》 綜合材料 160cm×160cm×40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