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在網購時,淘寶的鏈接發不到微信上;在淘寶平臺上付款時,消費者找不到微信支付的入口;頭條和騰訊也曾經為鏈接分享多次打官司……不能通過網址鏈接跨平臺訪問,早已成為廣大網民的使用痛點。
開放、共享,是互聯網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最深層的基因密碼,也是互聯網產業得以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但現在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各平臺之間變得越來越封閉,彼此之間筑起高墻,你封閉我,我屏蔽你,網頁不能分享,支付也不互通,網友只能通過奇奇怪怪的代碼在通訊軟件上傳遞信息。
平臺之間相互筑墻,給對方制造不便,目的無非是通過“圈地”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但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用戶的體驗,也損害了用戶的權益,擾亂了市場秩序。從長遠來說,也不利于互聯網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網絡強國建設的推進。
對這個問題,有關部門早已高度關注、頻頻出手。今年4月13日,三部門聯合召開平臺企業行政指導會,強調應“嚴防網絡平臺企業實施系統封閉行為,確保生態開放共享”。今年8月17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禁止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定(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經營者不得利用技術手段,通過影響用戶選擇、限流、屏蔽、商品下架等方式,減少其他經營者之間的交易機會。
一系列動作傳達出的信號很清楚:推動形成互通開放、規范有序、保障安全的互聯網發展良好環境,已成當務之急。
也有人擔心,現在各大平臺的定位各不相同,“打通”也可能引發一些問題。比如,外鏈不再被平臺封禁后,“不轉不是中國人”等誘導轉發內容,或“幫我加速”式購物信息會不會卷土重來,降低朋友圈、微信群體驗?尤其是,如果“假紅包”等網絡詐騙信息給用戶造成損失,責任怎么界定?
互聯互通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明確基本的規則、做好細致的安排,才能讓開放發揮出最大價值。各大平臺都應該擔起應負的責任,履行該履行的義務,誰家的孩子誰抱走,不能因為外鏈開放就“三不管”。
除了這些原因外,各平臺最大的擔心可能還在于,對競爭對手開放后自己的核心業務會受到影響。陣痛當然不可避免,但平臺也必須意識到,通過筑墻建立起的競爭優勢注定是脆弱的、不可持續的,只有通過不斷的創新,一邊加固護城河一邊打造新的護城河,才能贏在下一場。
互聯網回歸開放的初衷,是一次精神尋根。說到底是為了促進市場的自由競爭,讓更多“新人”得到機會和資源,這樣一來,受益的不只是各大互聯網平臺,也包括廣大普通用戶和消費者。
據澎湃新聞2021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