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仙
他們的窘境一方面源于受過刑事處罰的前科人員遭到排斥,基本社會保障權益不被重視;另一方面,也與養老金并軌改革過程中,對這一群體的政策缺失有關。
程劍敏一直在等,等“群友”李洋的案子有個好結果。
2021年4月,李洋訴濟南市社會保險事業中心不履行法定職責一案由最高法提審。程劍敏想,如果李洋勝訴,自己或許也能因此領到養老金。
程劍敏61歲,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曾任縣經濟委員會的調度室主任,常年坐辦公室。如果不“出事”,他將和同事一樣,退休時每個月領到六七千元的退休金,過著還算優渥的晚年生活。
但2014年,他因受賄罪及濫用職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刑滿釋放后,已被開除公職的他先后在紙廠打零工、和愛人開小飯店、給人看大門,勉強維持生活。
2020年8月,程劍敏年滿60歲辦理退休手續。這時候他得知,自己的工齡因犯罪清零,繳費13年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不被認可,僅剩出獄后6年多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記錄。這意味著,他還要再工作8年多,才能滿足15年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從而領取養老金。但此時的他雙膝股骨頭壞死,經過數輪手術,已經失去勞動能力,每月還需支付八百余元的藥費。
程劍敏逐漸知道,全國各地與他境遇相似的人有不少,其中一些反復信訪或起訴人社部門。“我們交了養老保險,為何得不到基本的養老保障?”程劍敏這樣問。
曾代理多起此類案件的律師馬永杰認為,他們的窘境一方面源于受過刑事處罰的前科人員遭到排斥,基本社會保障權益不被重視;另一方面,也與養老金并軌改革過程中,對這一群體的政策缺失有關。
“群友”的期待
在程劍敏所在的抱團取暖微信群里,濟南老人李洋是最重要的參考案例。
69歲的李洋自2012年開始便與當地社保部門反復溝通。近十年來,他與濟南市社會保險事業中心(原濟南市社保局)的訴訟歷經濟南市市中區法院、濟南市中院、山東省高院的數次審理,至今仍無定論。
根據裁判文書網信息,李洋從1970年參加工作,1994年開始,他所在單位按照事業單位標準為其繳納養老保險。2000年7月,他因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單位同期作出開除李洋的決定。服刑三年后李洋獲得假釋,開始以社會靈活就業人員身份繳納養老保險。算起來,到2012年5月底,養老保險剛好繳滿15年零1個月。
但2012年5月,李洋年滿60歲前去濟南市社會保險事業局的辦事處辦理退休手續時,未能獲批,原因是李洋的繳費年限不符合法定退休條件。李洋對此不服,于是起訴濟南市社保局。
數次訴訟中,雙方矛盾逐漸聚焦在工齡計算與社會養老保險待遇是否掛鉤。濟南市社保局認為,李洋被開除公職后,1994年到2000年的工作時間不能計算為連續工齡。同時,這段有實際繳費的時間也不能算作養老保險繳費年限,他的個人繳費只能做退費處理。
濟南市中院認為,濟南市社保局拒絕為李洋辦理退休手續并無不當。該法院曾表示,工齡和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不屬于同一法律關系,根據中央綜治委等部門2004年的相關文件規定,犯罪職工在判刑前建立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關系,刑滿釋放后應該可以接續。但由于李洋此前繳納的不是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這一處理方式在此后上訴過程中也被否決。
不服法院判決的李洋向山東省檢察院申請監督。最高檢認為李洋的申請符合行政訴訟法中規定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兩種情形,向最高法提出抗訴。2021年4月,最高法決定提審該案。
李洋本人頗為謹慎,婉拒了記者的采訪,僅表示“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就要把全部的司法程序都走完”。
但程劍敏和群里的“群友”們對此抱有期待:“他的(訴求)能認可的話,我們也能。”
46歲的陳桂軍是群里更為積極維權的。他一點點翻找條例,和當地人社局溝通、信訪、起訴記錄能列上好幾頁紙。他原在江蘇省盱眙縣的漁政監督管理站工作,2015年因工作失誤被以玩忽職守罪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緩刑1年。緩刑期滿后,陳桂軍被單位開除公職。
在江蘇,曾有明確規定被判刑的公職人員繳納的機關社會養老保險會終止繳費。但他看到人社部2017年的文件規定,認為可以將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轉移至企業職工養老保險。
陳桂軍心里盤算了一番,盡管自己放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時的繳費年限,重新開始繳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也能在60歲前滿足15年繳費期限,按照企業職工標準退休。但“(養老保險)交的年限越長,基數越大,每月的養老金越高”,他想申訴,要求過去18年所繳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轉移至企業職工養老保險。
“不符合社會保障理念”
律師馬永杰自2013年代理李洋案,此后逐步接觸到越來越多相似困境的人,他所代理的同類案件也增至17宗,涉及遼寧、江蘇、山東、湖南、河南等多個省份。馬永杰將這些案件進行梳理后認為,這一群體的困境與養老金并軌的大背景息息相關。
早在2018年,江蘇省東臺市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管理處主任崔亞平曾專門撰文《老有所養不應留“真空”》,他提到,無論是2017年人社部下發的配套文件,抑或是地方改革試點的政策,對開除、判刑等原因離開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2014年10月1日前在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年限是否視同繳費年限都沒有明確規定。
崔亞平認為,社會保險法已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在該法的統一規范下,上述人群參照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有關政策,統一續接養老保險關系,領取養老保險待遇,保障參保人員的合法權益是“完全有可能,也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師向春華認為,過去養老金由財政撥款,被稱作“退休工資”,它作為公職人員工資待遇的一部分存在。相較于企業職工,這份退休工資優厚許多,這也是當時養老金并軌呼聲很高的原因。如果公務員貪污受賄,違反基本職業道德,還能享受這么高的養老待遇,“這個可能是有問題的”。
馬永杰告訴記者,目前企業職工犯罪判刑,刑滿釋放后其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關系是可以轉移接續的。他參與的多起訴訟中,當事人要求的并不是刑滿釋放后繼續享有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待遇,而是要求把原來實際繳費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至企業,按照企業標準辦理退休,安度晚年。
“如果我們現在還堅持這樣一種不區分(犯罪)行為、情節,也不區分人員的生活狀況,一概采用一犯罪養老金就徹底沒了(的方案),是不符合現在社會保障理念的。”向春華說,憲法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原公職人員也是公民的一部分,不會因犯罪而被剝奪公民身份。
摘編自《南方周末》2021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