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濱力
職業耗竭,是由于個體的價值、尊嚴、神經和希望的衰退,而對靈魂造成的一種腐蝕。
李女士今年正好50歲,是單位的中層領導,薪水待遇讓同齡人羨慕。可近幾個月,她吃不香、睡不好,渾身不舒服,忙不完的工作使她心煩意亂、疲憊不堪。她以為自己患了抑郁癥,求醫用藥。經過幾番折騰,專家最后給她確診為職業耗竭癥,不算什么大病。但她還是一時難以應對,請了長假住進醫院。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圣地亞哥大學將職業耗竭定義為:“由于個體的價值、尊嚴、神經和希望的衰退,而對靈魂造成的一種腐蝕。”換句話說,職業耗竭是由于各種各樣的持續應激源,尤其是工作中的人際應激源所導致的一種負性精神狀態,代表了一種特殊類型的職業應激。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工作和生活節奏的加快,職業耗竭正在大面積地侵蝕著人們的肌體,改變人的思維和行為,特別是在一些高危行業的發生率尤為突出。醫務人員、小學教師、警察三個群體屬于高發群體。
職業耗竭一般有3個癥狀:一是情感衰竭,筋疲力盡;二是人格解體冷漠疏離,玩世不恭;三是缺乏成就感,自我效能低下。在生理方面,有疲勞、疼痛、消化系統癥狀、體重變化失眠等,甚至出現認知功能減退。在心理情緒方面,表現為焦慮抑郁、易怒發脾氣、缺乏自信,有時悲觀絕望。在行為舉止方面,往往人際關系不佳、不愿社交、家庭關系危急、工作質量下降、頻繁更換工作或辭職,甚至依賴煙酒、咖啡因、藥物等進行自我麻醉、出現自我傷害等等。
職業耗竭的癥狀與工作應激狀態高度相關,脫離了工作環境,癥狀可以得到明顯改善,或迅速恢復正常。李女士就是如此。她住進醫院后,低落的情緒立刻得到緩解,能夠和周圍的人談笑風生,基本恢復了正常。醫學上認為職業耗竭并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疾病,更多的是屬于心理衛生的范疇,但職業耗竭的影響不可忽視。
職業耗竭持續的慢性壓力會導致大腦退化,會對參與學習和記憶活動的神經系統產生破壞性影響,而其所產生的應激效應會抑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的反饋調節通路,導致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減少,使人的大腦退化。
發生職業耗竭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治療手段也有各自的針對性。綜合治療以及提早預防是消除癥狀的關鍵。
工作中難免遇到各種壓力,要學會轉變思維,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凡事不要過度個人化,更不要把負性的事件泛化或帶入平時的生活中。要想方設法睡個好覺。睡眠是消除身體疲勞、恢復體力、增強免疫力、修復不良情緒的最好方式。
相比于其他的預防手段,科學規律的體育運動是起效最快、最經濟、最通用的辦法。運動可以優化睡眠,釋放或緩解各種壓力,改善和恢復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釋放多巴胺、內啡肽、BDNF等“快樂因子”,也能提高認知功能。
社交是人與人智慧的組合,人際關系好的人,辦事容易順達。適度、良好的社交能消除隔閡,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收獲資源“共享”。所以,創造“人和”的境界,保持好的心境,可以擺脫職業耗竭。
如果上述方法仍然不能消除癥狀,就需要看心理精神專科門診,請醫生給予規范的藥物及心理治療。? ? ? ? ? ?摘編自《科學養生》2021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