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廉能政治建設是優化黨內政治生態的必然要求。廉能建設視角下黨內政治生態還存在著反腐敗制度與程序不完善、激勵懲罰機制不健全、法律的權威性有待樹立等問題。因此,廉能建設視角下優化黨內政治生態應當堅持法治路徑,即加強立法,制定良好的法律規則;嚴格法律實施,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加強法制教育,提高領導干部依法執政能力。
關鍵詞:廉能建設;政治生態;法治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4.005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大了反腐敗的力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從整體來看,黨內政治生態的平穩發展與廉能政治建設密不可分,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黨內政治生態平衡健康的發展是廉能政治建設的前提,而廉能政治建設的成效會促進黨內政治生態的清明。當前,我們在肯定黨內政治生態建設取得成績的同時,還要看到黨內一些干部不出現了廉而不為、廉能失能的現象,給優化黨內政治生態提出了新的重大命題。基于此,應該從法治的層面推動廉潔政治走向廉能政治,從而從根本上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1?廉能建設視角下黨內政治生態存在的問題
1.1?反腐敗制度與程序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一,反腐敗制度和程序的剛性不足,打擊不力。目前,在《刑法》的基礎上,中央和地方已經出臺了很多法規、文件來懲治腐敗,但是大多是原則性和限制性規定,缺乏具體的執行和操作措施,對腐敗的具體界定不夠明確,懲罰標準過寬,導致腐敗現象愈演愈烈。主要原因是對制度和措施的執行不到位,貫徹變味,或者束之高閣。而且現實情況往往是“制度的制定者是領導,制度的違反者也是領導”,致使制度形同虛設,失去了應有的權威性和效力。因此,加大對制度的執行力應當成為反腐敗的有效措施之一。
第二,廉政制度不配套。為了使黨員干部保持清正廉潔,一套完整的廉政制度和保廉機制必不可少,這樣可以使黨員干部時刻處于法律制度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但是,我國當前缺少相應的廉政制度,對于腐敗的治理缺乏預防機制,偏重于事后追懲。同時,我國雖然有行政監督、黨紀監督、司法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但是往往監督渠道不暢,很難形成有效的監督網,難以發揮整體功能。
第三,腐敗相對收益大,隱蔽性更強。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權力與市場集合度強,在權力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約束的情況下,暗箱操作的空間大大增加。同時,由于缺少有效的監督和責任追究制度,腐敗的隱蔽性更強,增加了查處的難度, 導致腐敗產生的收益遠遠大于可能付出的成本,使得很多黨員干部鋌而走險。因此,預防腐敗機制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充分適應變化的形勢,才能遏止腐敗的渠道。
第四,政治生態制度的特性決定了漏洞和薄弱環節的存在。中國正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政治生態制度建設方面存在著復雜性和艱巨性。復雜是因為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生態制度,沒有國外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必須自力更生,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艱巨是因為政治生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可避免會損害某些人的利益,因此一定會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和阻撓。
1.2?激勵懲罰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勇于擔當敢于作為的干部“站出來”,將推卸責任無所作為的干部“請出去”,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優化黨內政治生態的有力保障。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出臺了各種文件、采取了很多措施獎優罰劣。但是,由于干部管理工作錯綜復雜、社會發展紛繁多變,干部的激勵懲罰機制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正向激勵針對性不夠、操作性不強,干部獲得感不足。黨員干部工作部門類別多樣,職務類別、層次眾多,人員學歷、年齡等分布不均。因此,對干部的正向激勵需要分門別類,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是目前組織上對黨員干部的正向激勵缺乏人本管理理念,個性化激勵需求考慮率不多,缺乏差異分析,分層分類分崗位激勵就更少。同時,對領導干部的考核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平時性的全方位考核較少,致使考核結果不能全面反映黨員干部工作、生活的全部情況。正向激勵方法單一,存在平均主義,“輪流坐莊”等現象。二是逆向懲戒的實施存在難度。雖然《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等法規的實施,為黨員領導干部的懲戒問題提供了法規依據,但是在實際執行中,仍然存在著對懲戒認識不到位、規定過于籠統導致難以操作、懲戒執行不到位、批評教育與紀律懲戒相脫節等現實問題,導致逆向懲戒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實際效果不佳。
1.3?法律的權威性有待進一步樹立
完善的法律有利于對權力進行制度化的約束,是優化黨內政治生態的關鍵。加強黨內政治生態建設必須將法律貫徹到權力運行之中,堅持法治思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正如美國著名法學法博登·海默所說:“在法律統治的地方,權力的自由行使收到了規則的阻礙,這些規則使掌權者受到一定行為方式的約束。”但是,羅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法治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導致法律的權威性沒有完全樹立起來,這給腐敗問題的產生提供了機會和空間,嚴重影響了黨內良好政治生態的優化。當前,我國法治的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立法的滯后性。法律的制定和執行是一個漸進性的過程,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新的問題層出不窮,法律的規制性和內在性要求法律具有相對穩定性,法律的出臺永遠落后于社會的發展變化。同時,法律是由人來設計、創造、推行和操作的,人的不完善性和缺陷性決定了法律的不完善性和缺陷性。
二是司法獨立性原則難以保障。司法具有相對獨立性是司法機關公正執法的關鍵,它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司法部門維護法律的正當性、獨立性的角色和功能受到限制,往往會出現以權代法、社會輿論影響司法、行政機關干預司法等現象,影響了司法機關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三是法制教育落后。樹立法律的權威性離不開人的認知能力、價值觀等心靈力量的作用,也離不開公民法制意識的提升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一項長期工作,一般不會發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往往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實現。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法制教育規律認識不夠,對教育對象缺乏深入細致的了解和研究,導致法制教育工作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滿足不了教育對象的新要求,更缺乏科學、完整的法制教育體系,很難達到法制教育效果。
2?廉能建設視角下優化黨內政治生態的法治路徑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我國幾十年的政治生態建設經驗和教訓都告訴我們,政府肅貪、廉政建設,優化政治生態,除了法治,別無選擇。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優化黨內政治生態,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必須樹立法律思維、堅持法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
2.1?加強立法,制定良好的法律規則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各項法律制度逐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能夠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就此給予充分肯定:“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重大成就。”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在立法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要求存在差距。例如,對于加強領導干部廉能建設的有針對性的、可操作性的法律還比較缺乏、政治生態領域的重大立法還未能出臺,國家層面的立法與一些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和部門規章存在不協調一致的問題。尤其在預防腐敗行為的法制化建設方面還比較缺乏。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預防和懲治腐敗行為的法律規則體系,優化黨內政治生態迫在眉睫。首先,要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健全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推進科學立法;其次,立法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建立民主立法機制,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再次,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黨內法規制度是對全體黨員的要求,理應比法律有更嚴格的要求。優化黨內政治生態,必須努力建設國家法律法規與黨內法規制度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格局。
2.2?嚴格執法,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權威也在實施的過程中才能樹立起來。法律制定出來而不嚴格執法,或者執法不到位、制定再多、再完善的法律也難以發揮作用。廉能建設視角下優化黨內政治生態,重點工作就是確保法律嚴格實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在法律嚴格實施的過程中,不斷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更好地為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營造良好政治環境、提供優質法律服務。特別是要強化人民調解和矛盾多元化化解機制,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堅決做到“破網打傘”,懲治“蠅貪”、微腐敗,清潔干部隊伍,建立法治底線,震懾干部隊伍中的不法分子。
2.3?加強法制教育,提高領導干部依法執政能力
領導干部是加強廉能政治建設,優化黨內政治生態的骨干力量。在新形勢下加強法制教育,提高領導干部依法執政能力,是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保證。同時,加強法制教育也可以帶動廣大人民群眾學法知法用法,形成全社會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的良好氛圍。對領導干部加強法制教育,首先,要強化法治信仰。領導干部要把法律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把法律作為自己一切行為的準則,帶頭遵守法律、執行法律。領導干部只有將法律作為內心的信仰,才能將法律的各項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堅持一切以法律為準繩。其次,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憲法的基本內容,不折不扣地貫徹憲法的基本精神;要認真學習與社會事務有關、與本職工作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以及黨中央有關加強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方針政策,確保各項工作依法依規,符合國家各項方針政策。再次,要培養法律思維。領導干部應該具備的法律思維方式,遇到問題時理性思考、冷靜分析,摒棄人治思維方式,堅持從法律角度出發,保證決策科學、合法。
參考文獻
[1]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44.
[2]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8/c64094-25926150-2.html?uc_biz_str=S:custom|C:smrobot.
[3]袁明君.論黨內政治生態建設的人民性[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1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新時代黨內良好政治生態的生成機理與優化路徑研究”(L19BDS00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關麗(1977-),女,滿族,黑龍江阿城人,碩士,大連工業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