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作者專業發展對論文發表的需求壓力、編輯審稿過程對原創行為的追溯難度和學術評價機制對學術不端的考察困境等合力之下,洗稿行為日漸侵入學術論文領域。然而,學界對洗稿的定義、特點并未形成權威性、共識性的認知,學術論文洗稿因思維共性、學術參考、技術規避等導致判定困境客觀存在。學術論文洗稿治理體系必須標本兼治:完善學術不端監測機制以“治標”,強化學術道德約束機制以“治本”,改進學術水平評價機制以“兼治標本”。
【關? 鍵? 詞】洗稿;學術不端;思想表達二分法;學術創新
【作者單位】鐘建林,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中圖分類號】G23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9.010
洗稿原指新聞從業者未到現場采訪、未獲得新聞報道原始材料或寫不出新聞稿件時,通過對他人新聞稿進行結構重組、語序調整、表達改變等方式“創作”新聞稿的行為。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和蓬勃發展,洗稿行為日益嚴重,引起了諸多學者的研究和國家管理部門的重視。國家版權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公安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組織的“劍網”行動多次強調,要“堅決整治自媒體通過‘洗稿方式抄襲剽竊、篡改刪減原創作品的侵權行為”[1]。洗稿行為也日漸侵入學術研究尤其是學術論文領域,然而學界對學術論文洗稿現象缺乏深度研究。學術論文洗稿現象的誘因和特點都不同于新聞洗稿和自媒體洗稿,有自身的獨特性,其治理體系應該標本兼治。
一、洗稿行為的現實誘因
無論是傳統新聞領域還是自媒體領域,洗稿的主要誘因都是追求閱讀數量(可歸為流量收益)、用戶黏性(可歸為粉絲收益)、閱讀收益(可歸為直接收益)和廣告收益(可歸為帶貨收益),行為具有開放性、多樣性、經濟性、匿名性等顯性特點,其內部邏輯是“通過洗稿吸引讀者—讀者流量轉為經濟收益”。與此不同的是,學術論文洗稿不追求傳播效應和傳播收益,其主要目標為文章的特定發表結果,主要誘因來自內在需求和外部環境。
1.作者專業發展對論文發表的需求壓力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堅決“破五唯”,深入推進評價改革,淡化論文指標,強化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強化一線學生工作,突出學科特色、質量和貢獻,突出教育教學實績。對教師的專業評價不唯文章級別、不唯文章數量已經成為發展趨勢,但學術論文依然是影響專業人員評價的重要因素,因為當前高級別的專業職稱、專業稱號等評審仍然對文章發表有明確要求。如某省社科系統要求申報副研究員資格者須“獨立或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本專業學術論文不少于4篇”“公開發表15萬字以上科研成果”,而申報研究員資格則要求“獨立或以第一作者在權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發表本專業學術論文不少于7篇,其中權威期刊不少于2篇”“公開發表25萬字以上科研成果”[2]。其中,對文章發表的要求既包括篇數、總字數等數量要求,也包括“本專業”“核心期刊”“權威期刊”等質量方面的要求。
此外,各種專業人才稱號評選、科研項目結項等也對發表論文的數量和級別有一定的要求。簡言之,學術文章發表的數量和級別在當下對絕大多數專業人員來說還是十分重要的。
2.編輯審稿過程對原創行為的追溯難度
以質取稿,追求原創,是學術編輯處理稿件的關鍵原則。編輯在學術方面常常無法盡數知曉某一領域內專家的研究成果,雖然在稿件編輯過程中也會跟作者進行一定的學術探討,對部分作者的研究內容和學術水平較為熟悉,但仍然難以僅憑文本就判斷文章是否原創、作者是否存在洗稿行為,更無法對深度洗稿的文章進行追溯。換言之,編輯工作主要是對結果性文本進行學術價值判斷,而非對文本的寫作行為進行過程性追溯和評判。
每個學術領域都有大量的作者、海量的文章,任何學術編輯都難以窮盡期刊面向領域的所有文章和每個專業人員的研究內容,更不可能僅憑個人經驗和能力就發現存在洗稿嫌疑的所有文章。知網等雖然提供了多款學術不端檢測軟件,但其檢測主要是基于文字表述的相似度,或者與參考文獻的關聯情況進行判斷,而對文字重復率低的深度洗稿文章無能為力。不僅常用的學術不端檢測軟件無法識別深度洗稿的文章,作為稿件質量把關人的編輯也無法追溯稿件的創作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洗稿行為。
3.學術評價機制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考察困境
洗稿是對原創作者學術創作成果的侵蝕,以及對學術創作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明確規定:“申報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剽竊他人作品和學術成果或者通過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職稱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或者職稱評審委員會組建單位撤銷其職稱,并記入職稱評審誠信檔案庫,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記錄期限為3年。”[3]職稱評審、人才評選等規定和文件都對學術不端行為有所考查和處罰,在公示期間也會提供舉報方式。然而,職稱評審、人才稱號評選等都是在較小的評審者范圍內進行,且沒有判定洗稿行為的科學標準。
真正被發現和認定的學術不端行為有兩類:一類是與其他文章重復率特別高的;另一類是重復率不高但評委剛好對被洗稿原文內容有印象,或者感覺參評文章的主題和風格類似于某位作者的,才進一步求證。目前,洗稿行為被揭發出來的只是極少一部分,且多數是原作者舉報的,其結果一般是向原作者道歉或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并將文章從網絡平臺上撤下,而很少去追溯作者是否借助這些文章評審過職稱或其他項目。學術評價機制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考查難度和學術不端行為認定后對其效用的追溯困境等,使洗稿具有“高收益,低風險”的特點。
二、洗稿行為的判定困境
有學者認為洗稿屬于非文字性的高級剽竊[4];有學者認為洗稿不宜定性為剽竊[5];有學者認為洗稿與抄襲、剽竊存在相似之處且有時難以判斷[6];有學者認為判定洗稿是否屬于抄襲要看三個關鍵因素,即兩部作品發表的先后順序,作品的主要人物、思想、情節是否相同或雷同,原作是否具有獨創性[7];有學者認為洗稿是學習他人思想后的重新創作[8]。可見,洗稿雖然越來越引起學界的重視,但是學界對其定義、特點并未形成權威性共識,對洗稿與剽竊、參考和創作等更缺乏實質性、可操作性的判斷標準,導致對洗稿行為的判定面臨多重困境。
1.思維共性導致的判定困境
思維共性指不同地域或不同時代的人在認識某些現象時會遵從基本的順序,甚至得出具有內在一致性的結論,如中國太極中的二元表示與西方的二進制,萊布尼茲與牛頓各自對微積分的研究成果,關于實踐與理論、形式與實質等二元關系的人類共識等。
思維具有共性,人類很多思想是公共性認知,在這種公共性認知的指導下,不同的人會演繹出不同的結構、不同的案例、不同的語言。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的著作權保護都遵從思想表達二分法,即只保護表達而不保護思想。而研究相同學術問題的文章常常擁有理論、思想甚至表達上的共性特征,因此具有相似性、相關性的文章還難以簡單地認定時間上的后者就一定是對前者的洗稿結果。從哪些方面、如何判定構成“實質性相似”,怎樣設定閾值或界限作為認定洗稿的分界點更為合理,既是判定洗稿的關鍵點,也是難點。
2.學術參考導致的判定困境
學術創新具有三個層次,即原發性創新、改進性創新和應用性創新,且每個層次的創新都具有相對性,都是對特定對象、特定時間、特定范圍而言的[9]。因此,絕大部分學術創新是相對的,是對前人已有成果進行學習、借鑒、思考后的再創造。如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對庾信《馬射賦》中“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的活用和再創造。
將他人的觀點重新表述,并加入自己的個性見解或用自己的個性方式進行表達,這種創作形式古往今來非常多[10],在文化繁榮、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國對學術侵權行為的認定主要采用“接觸+實質性相似”的判定方法。而無論是洗稿還是學術參考,都必然要“接觸”原稿,也必然有某些“相似”“關聯”,因此,對“實質性相似”的理解和判斷,就成為區分刻意洗稿學術不端行為和參考學術研究行為的關鍵。
重復率較高、簡單改換題目和案例等低級洗稿行為很容易被判定為學術不端,但將原文理解、內化后從題目到結構再到案例和表述都完全不同的文章,是屬于學術參考還是洗稿?引用了某篇文章的理論體系或結構,再用自己的案例加以闡釋,是應用性創新還是洗稿?將別人的原創性成果結合自己的思考調整結構、增減構成部分撰寫新的文章,是改進性創新還是洗稿?這些從客觀技術層面都很難判定,只有稿件作者才知道是主觀刻意的洗稿還是合理的參考。
3.技術規避導致的判定困境
智能檢測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能成為發現和判定抄襲、洗稿的工具,也能成為規避學術不端的工具。如部分作者在正式投稿前會在知網等提供的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先行檢測,并根據檢測結果進行“降重”處理,即通過更改雷同表述、刪除雷同部分、新增內容等手段降低與其他文章的重復率,直至達到符合擬投稿期刊的重復率要求。只要掌握簡單的文字加工技巧,就能把重復率很高的文章經“檢測—調整”反復操作后降到很低。如目前某款用戶量很大的辦公軟件不僅提供“論文查重”“職稱版查重”等功能,而且直接提供“論文降重”功能,通過智能化手段使“降重”變得更簡單高效。
在作者規避洗稿風險需求和軟件開發者營利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原本用于檢測學術不端行為的技術反而成了規避學術不端行為被發現的法寶。在檢測技術的幫助下,洗稿者可通過針對性的調整文字表述、將圖表與文字形式互換、精準刪改疑似重復的文字等操作,使編輯和讀者難以發現洗稿痕跡,從而增加了對洗稿行為的判定難度。
三、洗稿現象治理體系建設
洗稿強大的現實誘因導致其面臨判定困境和監管難題,甚至對深度洗稿是否屬于學術不端也存在爭議。然而,對刻意洗稿、惡意洗稿等學術不端行為(本文洗稿現象治理特指這類洗稿行為),無論是管理部門還是學界都認為必須治理。因此,對洗稿現象的治理必須做到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既要加強對學術不端的技術認定機制建設,也要強化學術道德自律和約束機制。
1.完善學術不端監測機制
“低級洗稿”主要是對文章的文本表達等進行淺表性“易容”,即采用刪改、變換表達和局部內容替換等非實質性修改的方式,基本保留了原文的結構和觀點。而“高級洗稿”往往是對文章的結構等進行“傷筋動骨”的“手術”,甚至增加了部分個性化的理解和獨創性的思考[10]。
“低級洗稿”可以從全文復制比、單篇最大復制比以及表格相似、圖片相似、公式相似等角度進行識別,并將結果分為整體相似、觀點相似、結構相似、文字表述相似等類型。鑒于“高級洗稿”有時含有獨創性成分且與學術參考較難區分,可采用“整體感官法”和“抽象觀察法”進行學術不端判定。“整體感官法”通達對作品整體的感受判斷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具有較強的主觀性。“抽象觀察法”又稱“抽象—過濾—比較”三步法,即先將疑似洗稿文章和疑似原創文章中的思想和表達分別抽離出來,再過濾掉屬于共性思想的部分,最后重點比較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部分,具有高度的專業性。
雖然學界對洗稿認定的主要方法已經形成共識,但仍未構建完善的監測機制。筆者認為,構建學術不端監測機制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監測機制的執行主體。即具體由哪個組織監測?這個組織具有怎樣的屬性?是歸新聞出版管理部門,還是歸新聞出版行業協會或專業領域的學術團體,抑或是第三方社會機構?
二是學術不端認定制度性文件。即由誰發起學術不端認定申請?學術不端結果的判定依據是什么?通過怎樣的機制保障認定過程的科學性?如何發揮認定結果的學術治理價值,尤其是如何實施對性質惡劣的洗稿等行為的懲戒?
三是學術不端認定監督機制。即由誰來監督洗稿等學術不端認定?怎樣確保認定過程和結果的公正性和科學性?怎樣確保認定結果被合理應用?怎樣合法、合規地對利用洗稿文章取得的職稱、人才稱號等進行事后追究?
四是建立學術不端舉報平臺。當作者、讀者發現學術不端行為時可以及時舉報,而不是僅憑個人之力與學術不端者溝通。
在打擊洗稿等學術不端行為、鼓勵學術原創上,國家相關部門應該進行頂層設計以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相關行業專業組織應積極探索學術道德失范行為分級認定機制,知網等學術期刊平臺應利用大數據技術提供“查重”“降重”的可追溯性過程信息。
2.強化學術道德約束機制
洗稿者通過洗稿行為獲得的收益較大,而被發現后懲戒力度不大或追溯文章效用難度較大,從而縱容了部分作者的學術不端行為。加上學術創作的特殊性和洗稿判定困境,導致無論構建多么精細的學術不端監測機制都難以發現刻意的洗稿行為,但作者一般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存在主觀洗稿行為。因此,對洗稿現象的治理離不開學術道德建設,離不開學術自律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約束機制。打擊惡意洗稿行為,強化學術道德,構建約束機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自律行為的宣傳,提高專業人員的學術道德水平和學術自律能力,對學術道德失范人員的職稱評聘、人才評選、公開授課等進行限制,對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要“零容忍”。
二是建立學術領域內的學術不端黑名單制度,將該名單共享且僅共享給人才評選相關管理部門、職稱評審相關組織,以形成對名單內人員獲取人才稱號、晉升職務職稱等的約束力。
三是強化學術圈層的交流深度,建立細分專業領域內的原創學術成果首發平臺,以加大對原創成果的宣介和保護力度,提升學術圈層在遇到疑似洗稿文章時溯源的針對性和判定的權威性,營造尊重原創的專業圈層文化氛圍。
此外,學術期刊相關的數據庫平臺還應該利用平臺優勢,加強對學術倫理、學術道德的研討和宣介。
3.改進學術水平評價機制
學術發展關乎繁榮理論、引導輿論、指導實踐,更關乎學術當事人的切身利益。學術發展水平可分為隱性水平和顯性水平兩個維度,隱性水平主要包括知識系統性、思維深刻性、視角前沿性、研究創新性、成果引領性、口碑美譽度等內在專業素養,顯性水平主要包括所在單位的級別和業界地位、具備的專業職稱和職務、正式發表文章的數量和級別、主持研究的課題數量和級別、獲得的學術人才稱號及兼任的學術團體職務等外在物化表征。隱性水平較難考察且人際傳播力較弱,而顯性水平易于考察且專業認可度較高,因此,各領域的專業職稱評聘和人才稱號評選等都側重于物化表征的成果。刊發廣泛和持久的學術論文需求是催生洗稿行為的關鍵,因此完善學術水平評價機制能有效抑制作者洗稿的內動力。
一是提升代表作的地位。如要求代表作與研究領域或工作內容直接相關,加大代表作質量在學術評審和學術水平評價中的分量,降低對發表文章數量和級別的硬性要求。
二是優化分類評價制度。如建立研究型、教學型、綜合型、管理型、和智庫型等分類評價機制,在成果數量、質量、類型上體現差別性要求,擴大實踐調研報告、政策咨詢報告、實踐應用效果等的應用范圍,用決策咨詢報告、成果應用效果等替代智庫型、教學型評價中的學術文章。
三是發揮同行評議的作用。根據專業領域建立細分評議專家庫,確保評議專家了解領域內主要專家和學術團體的研究成果,不僅能評判文章質量,而且能對疑似洗稿文章進行追溯和判斷。同時還要完善并強化同行評議保密制度,確保評議不受干擾。
四是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探索由第三方實施的職稱評審、人才評選等制度,做到人才使用、評價分離;同時增加工齡(教齡)、工作實績等在評價和待遇中的分量,降低職稱和人才稱號對個人專業發展和實際收入的影響,以降低洗稿的內動力。
簡言之,對學術論文洗稿行為的治理要標本兼治:完善學術不端認定機制,使人不敢洗稿,是謂“治標”;強化學術道德約束機制,使人不愿洗稿,是謂“治本”;改進學術水平評價機制,使人無須洗稿,是謂“標本兼治”。
|參考文獻|
[1]許展杰. 自媒體平臺下“洗稿”的著作權法規制[J]. 南方論刊,2020(1):64-65+98.
[2]福建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福建社會科學院. 關于印發《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系列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辦法》通知(閩社科職改[2019]1號)[Z]. 2019-01-11.
[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令第 40 號)[Z]. 2019-07-01.
[4]李樹楠. 論“洗稿”行為的定性及法律規制[J]. 法制博覽,2019(6):73-74.
[5]康瑞. 自媒體“洗稿”的著作權法審視[J]. 傳播與版權,2019(2):177-179.
[6]任渝婉. 自媒體“洗稿”的治理難題及其多元破解[J]. 出版發行研究,2018(11):9-12.
[7]張乾. 互聯網時代“洗稿”現象的可責性及保護路徑[J]. 出版廣角,2020(5):38-40.
[8]夏德元,燕志華,尤莼潔. 洗稿:抄襲侵權還是新聞文本的創新:“甘柴劣火”侵權風波引發的對話與思考[J]. 傳媒評論,2019(2):59-62.
[9]鐘建林. 中小學教育科研選題價值提升路徑研究[J]. 教育學術月刊,2019(4):63-69.
[10]顏希文. “洗稿”現象的著作權侵權認定研究[J]. 今傳媒,2018(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