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梓豪
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的發展進程中,為人類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人類文明的印跡,其不僅傳承著古老的技藝,更是記錄人類文明與發展的“活教材”,通過這些代代傳承的非遺,華夏大地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被記錄下來。但是,隨著人類從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再進入到目前“全球一體化的信息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和大眾審美需求的變化讓非遺這種古老的技藝面臨著即將失傳與消亡的危機。所以保護和傳承非遺迫在眉睫,這不僅是相關國際組織和中國政府應大力提倡的,更應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為守護中華文脈的應盡之責。
何洋托美次仁是傳承非遺文化的踐行者,也是一位將非遺舞蹈實踐與非遺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文化學者。作為一名高校的院領導,他多次將非遺引入到大學的課程教學之中,并錄制了教育部精品視頻課程《四川少數民族歌舞賞析》,著重講析了“博巴森根”“羌族羊皮鼓舞”等非遺課程;作為一名教授學者,他曾撰寫和出版了五本非遺類的學術著作,深入研究和介紹了多個非遺項目。同時,作為一名舞蹈家,他創作了多個非遺類的舞蹈作品,作品榮獲了國際運動舞蹈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四川省中小學生藝術節一等獎等殊榮,其2016年創作和導演的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集“陽光之歌”,更是在中國國家大劇院公演了兩場,生動地展示了非遺的魅力。隨著當前抖音短視頻等傳播方式的普及,他又與時俱進地在抖音等自媒體平臺上傳播非遺,擁有近十三萬“粉絲”,讓非遺走進了千家萬戶。
2021年9月23日,何洋托美次仁應邀主持完本年度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中心主辦的“模擬聯合國視訊大會”后,又應《現代藝術》雜志社的邀請,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文化館為大眾進行了一場生動的、互動的、踐行傳承的非遺文化講座,從國際交流、感受非遺內涵、當代傳承思考等多個緯度,講述了非遺的傳承,并帶領大家一起跳起非遺舞蹈,生動活潑的實踐傳承著古老的非遺文化。
一、源于國際交流中的感受
古老的華夏大地,孕育著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截止到2020年,中國列入人類非遺名錄項目就有42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成功,排名世界第一。
2009年9月,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非遺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會議中,會議共批準了23個國家的72個項目列入人類非遺名錄,其中中國25項,超過了總數量的三分之一。目前,在世界上人類非遺名錄項目排名中,中國以42項文化遺產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更為世界非遺保護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在2021年7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中心主辦的2021IMUN-STEAM國際青少年模擬聯合國視訊大會中,中國文化的專家代表何洋托美次仁應邀擔任了大會的主持人,并向與會的領導和嘉賓們生動地講授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用肢體語言的形式演示了一段中國的非遺舞蹈,真正踐行了他的非遺舞蹈傳承理念:用非遺舞蹈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愛上中國文化!
二、感受國家級非遺舞蹈中的內涵
非遺的傳承,重在實踐,傳承顯性的技藝,更需要理解技藝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在國家級非遺舞蹈中,“博巴森根”就是一個既傳承了古老的嘉絨藏族鍋莊技藝,又記錄和描述了愛國主義戰斗經歷的非遺項目。何洋托美次仁自2014年開始研究“博巴森根”非遺項目,在多個核心期刊發表了研究“博巴森根”的學術論文。本次講座現場,他不僅以理論的形式為大家講授了該非遺的歷史文化內涵,更以現場舞蹈的活潑形式,生動地帶領大家傳承了古老的非遺文化。
“博巴森根”于2008年成功申報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非遺舞蹈項目是四川省理縣嘉絨藏族地區甘堡藏寨所獨創獨有的民間大型敘事性群眾鍋莊舞蹈。甘堡藏寨位于理縣至馬爾康百里藏羌文化走廊的中心地段,距理縣縣城8公里,距成都162公里,是一個典型的嘉絨藏族聚居的大寨子。它依山傍河而建,故得名甘堡寨,藏語意為“坡上的村落”。甘堡藏寨之所以被稱作“博巴森根”的故鄉,是因為該舞蹈是四川省理縣嘉絨藏族地區甘堡藏寨所獨創獨有的民間大型敘事性群眾鍋莊舞蹈。“博巴”藏語意為“藏人”,“森根”藏語意為“獅子”。
該舞蹈產生于1821—1850年(清道光年間),是甘堡藏寨歸來的屯兵和親人們為紀念在抗擊外侵戰斗中犧牲的“五屯”藏羌屯兵的英雄事跡而創作的祭祀舞蹈。平時不跳,只在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端陽節,全寨子人舉行“辮子墳”祭祀活動時才跳,所以人們又稱其為端陽鍋莊。該祭祀鍋莊,百人群舞,氣勢宏大,表達出對保家衛國的勇士們的感激和贊賞之情,意在讓后輩兒孫永遠記住英雄們的功績。歌頌英雄形象,表達藏族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
“博巴森根”外在的表現形式僅有幾組簡單而重復的嘉絨藏族古老的鍋莊舞步,但這些簡單的肢體語言的背后,卻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與歷史文化。舞蹈中獨有的“鉆”動作,即眾舞蹈演員牽手演繹“連臂穿花”的動作,傳達了鴉片戰爭期間藏族屯兵團結協作的戰斗場面;舞蹈中獨有的“扭”動作,即眾舞蹈演員搭肩形成“人橋”狀,記錄和表現了屯兵行軍過河的真實場景……該舞蹈借助肢體語言,記錄并傳播了歷史事件、民族文化及愛國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理論講析完后,何洋托美次仁帶領大家跳起了“博巴森根”非遺舞蹈,以舞蹈記敘撫英歷史,以舞蹈書寫愛國情懷,以舞蹈傳達中華精神。讓聆聽本次講座的觀眾們深刻地感受到了“博巴森根”是一曲中華民族共御外辱的愛國主義之歌,深深地流淌在這個民族的記憶和血脈之中,永遠激昂,永遠鮮活!
三、參與式學習是傳承的第一步
非遺的傳承,參與是重要的實踐環節。從歷史的角度看,正因為生產勞作和審美需求,所以人們在實踐的參與中傳承著非遺。當下,非遺之所以會瀕臨失傳,正是因為人們的生產方式和審美需求發生了轉變,導致參與非遺實踐的越來越少。所以在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意見》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意見》中還特別強調到:到202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工作制度科學規范、運行有效,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顯著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到203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傳承活力明顯增強,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傳承體系更加健全,保護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的作用更加彰顯。同時,詳細提出:鼓勵各類新媒體平臺做好相關傳播工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識教育讀本;利用文化館(站)、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培訓、展覽、講座、學術交流等活動。
藝術教育工作者對于“傳承”一詞應頗有感觸,工作生活中不乏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技術,或者是一些充滿情懷的公益事業,但是這些大多數都變成了展示廳里冰冷的器具、人們口中的那些英雄人物,卻鮮有誰說到一項偉大事業有了它最虔誠的追隨者或是最執著的繼承者。這些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身影,被一遍又一遍的呼喚,卻始終波瀾不驚,究其緣由,大抵是因為缺少了“參與”,原本新生代應該參與到老一輩人的事業之中去,但是現如今的創新創業大多數都隨了大流,互聯網不斷興盛的今天,即便央媒不斷增加曝光提升知名度,即使“地攤經濟”重回大街小巷,但是那些傳承仍然少之又少,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讓很多人都無法靜下心來學習一門手藝精于一項事業。“傳承”需要的是“參與”,把這些珍貴的非遺舞蹈作為一門課程對待,運用當前時尚且深受大眾喜愛的自媒體平臺進行教學,讓大眾可以快速參與其中,直接與非遺項目面對面進行普及和交流,不但可以起到很好的傳承和保護作用,還豐富了大眾對非遺項目內涵文化的進一步認識,拓展出一種參與式教學模式。
在本次的講座活動中,何洋托美次仁結合自己在自媒體平臺中展示的非遺舞蹈視頻的內容,為大家帶來了一段生動的創作舞蹈節目《我的九寨》。該舞蹈創作的元素取材于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巴塘弦子”“博巴森根”“阿諧舞”等,其優美的肢體語匯的背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抖音等自媒體平臺中,已有了近三百萬的播放量。何洋托美次仁在現場不僅為大家展示了該舞蹈,更帶領會場內的觀眾一起跳起了這個“網紅舞蹈”,使現場觀眾真切感知到了非遺的魅力,身體力行地參與到非遺項目的學習之中,踐行著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古老的非遺如同一本厚厚的歷史教科書,記錄著華夏文明的發展;古老的非遺也如同一部生動的藝術作品,演繹著人類發展的滄桑巨變。用肢體記錄和演繹歷史的非遺舞蹈不僅是古老民族文化的載體,還是傳播和傳承民族文化的“符號”,是文藝傳播中的一個特殊媒介,其強大的生命力在于舞蹈肢體語言背后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而當代中華兒女應該自覺肩負起傳播與傳承中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