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出生,中共黨員,國家二級演員。
現任自貢市雜技團演藝中心主任、黨支部書記,自貢市雜技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自貢市雜技家協會主席,自貢市文聯副主席,四川省雜技家協會副主席。自貢市文化領軍人才,川臺文旅交流帶頭人。創作排練二十余個雜技作品,曾連續三年(2017年—2019年)獲得四川省文聯年度百家“推優工程”優秀原創文藝作品,也同時先后在國際、國內大賽中獲得大獎。
2021年10月13日下午3時,由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現代藝術》雜志社主辦的“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2021年第11期(總第47期)在自貢市雜技團二樓會議室開講,講壇特別邀請國家二級演員,現自貢市雜技團演藝中心主任、黨支部書記,自貢市雜技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自貢市雜技家協會主席,自貢市文聯副主席,四川省雜技家協會副主席李軼,為現場觀眾帶來題為《改變觀眾對傳統雜技的認識》的精彩雜技藝術分享。
首先,李軼為大家介紹了雜技的起源,梳理了雜技從秦至今的發展脈絡,他指出:“雜技發展了兩千多年,每一個時代都給雜技藝術和雜技人烙下了歷史的痕跡,但在今天大多數人看來,雜技是一種殘酷的職業,是一種小眾文化,甚至難登大雅之堂。因而,如何改變‘觀眾對雜技的傳統印象就是我們今天所面臨和要討論的問題。”
李軼以《空竹—俏花旦》為例指出:“改變的前提立足于創新。一個藝術作品,首先要具備文化,其次是所表現的思想主題,最后才是編排技法。雜技節目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從技術難度上出發,就沒有文化,沒有思想,沒有主題,沒有藝術性,而要創新則得從雜技創作的每一道程序入手,即從作品立意、作品結構、技術表現力、舞美音樂、‘燈、服、道、效、化、發揮神奇的想象力六個方面入手。”
李軼提到:“21世紀需要的是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舞臺藝術,單純的炫技已經不能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創作者更多是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把握好時代前進的步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始終牢記做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應具備的使命和責任擔當。近幾年全國雜技界在黨和國家政府的倡導扶持下創作出一個又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雜技劇節目,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比如上海雜技團的‘戰上海、南京雜技團的‘渡江偵察記‘大橋。這些節目不僅具有雜技本體的特征,也融合了戲曲、舞蹈、戲劇的藝術成分,使雜技藝術更具有情感性、故事性和生命力,使觀眾在贊嘆雜技驚險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作品的故事性和思想。”
新型的雜技劇和雜技節目已逐步成為老百姓喜愛的觀賞藝術。近幾年自貢雜技團也秉承這一精神,在雜技節目的創作中不斷嘗試,推陳出新,創作出一批具有時代性強、觀賞性強、思想性強的雜技作品。因而,在講壇現場,李軼也為現場觀眾分享了其創作《爬桿—輥工情》《雙人技巧—父親》《閃閃的紅星》時的理念和創作歷程,指出現代雜技的創新可以從本土文化、現實生活、重大節點和歷史紅色故事三個方面獲取靈感。
最后,李軼表示,雜技創作者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創作為民,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時代、謳歌英雄、謳歌人民的作品。他呼吁:“從思想上創新,從表演形式上創新,要改變觀眾對雜技的傳統認識,使技藝文化向內容文化轉變。此外,我們要借助一帶一路、文旅融合發展的契機,積極創作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節目,一方面積極宣傳地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努力結合文旅發展,抓住演藝市場。與時代同步,與地域融合,與非遺碰撞,與文旅接軌,努力創作具有時代性,思想性、觀賞性的雜技作品。后疫情時代,我們更需要轉變觀念,變被動為主動,積極開辟新型雜技市場路子,努力實現文藝產品價值新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