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霜
摘要:在小學數學新課程發展背景下,課堂教學正不斷呼喚教師和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在這種教學思想指導下,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數學錯誤。本文將立足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情況,探究學生出現數學錯誤的原因,探究在課堂上合理利用學生出現的錯誤資源,引領學生對錯誤進行校正,探究提升數學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路徑,達到以后少出錯或不出錯的效果。
關鍵詞:語言能力;課堂教學;數學錯誤
一、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
(一)基礎知識不牢固產生的錯誤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學習能力欠缺等情況。例如對其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缺乏深刻的理解,致使數學思維、理解能力達不到相應高度,從而造成解題過程中會出現各種錯誤。知識體系建構不牢固的學生,在面對一個全新的知識點的過程中,會出現諸多理解錯誤,如新舊知識的相互遷移影響,產生干擾,這也是他們產生錯誤的重要原因。
(二)心理方面的原因產生的錯誤
小學生經常因為視覺、知覺缺乏完整性而造成出現數學錯誤,例如一些學生做題時不認真,馬馬虎虎,會輕松地將數字“ 56”看成“ 65”,將符號“ +”看成“×”,將“÷”計數視為“+”,從而導致出現錯誤,問他們為什么做錯了,他們會說不小心看錯數字了等等。思維方式定勢也是影響學生數學思維的一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雖然思維定式能夠解決學生認知的難度,通過比較直接簡捷的思維方法解題,讓學生理解起來更為容易,但當數學問題的實際情境結構發生重大改變時,仍然用原來的方式思考問題,就會導致學生出現常識性或者基礎性的錯誤。
二、“變廢為寶”,正確看到學生所犯的錯誤
在新知識的接受過程中,學生對自身所犯的錯誤有著切身的體會,如果將其整理分類分析,利用學生出現的錯誤開展教學,把“錯誤”作為教學資源合理加以利用,學生會對出現錯誤的原因豁然開朗,對于如何改正錯誤會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因而老師應該尊重、理解和容忍學生所犯的錯誤,及時、合理地利用錯誤,這會讓學生在困惑迷茫時找到方向,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如果不能采取恰當合理的方式對待此類問題,例如面對學生的錯誤情況,教師不能進行過激處理,對學生的相應成果全盤否定,這樣會產生很多不良情況,包括學生自身對相關內容學習的熱情會逐漸減少,對某些內容的信心會逐漸降低,面對不同問題展現的勇氣也會隨之消失,長此以往出現一定的心理負擔情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整個過程的知識傳播者,要讓學生學會反思自身,并認識自己的不足,以此為基礎幫助其建立分析問題的思路,幫助其學會分析問題的能力,(與后面的語句重復)從而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也提高自身的信心,克服困難的勇氣。
三、有效利用錯誤資源的方法
(一)樹立利用錯誤資源的意識
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學生所犯的錯誤也是一個重要的寶藏。教師只要處理得當,也可“變廢為寶”。教師應有獨到的眼光,將學生出現的問題或錯誤視為一種獨特的教育“資源”,對學生所犯的錯誤的性質進行準確判斷,提高全面駕馭課堂的技術能力,要學會動態的觀察問題、進行問題預設,讓自身形成系統而科學的教學能力。同時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自我探究、自我反思、有效點撥等方法,把錯誤轉化為有效的學習資源,真正使錯誤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讓學生充分顯現思維過程
無論對于知識的傳播者還是知識的接受者,在數學課上彼此思維碰撞中,雙方均要充分顯現思維過程,尤其是陷入習慣性思維或者思維受到其他問題阻礙時,要改變思路,保持理性清晰的頭腦,調整固有的思維方式。當學生面對無法打開思維或者思維受到局限時,也可以對其進行分組,讓小組成員相互啟發、相互討論,各抒己見,當他們形成正、反或者其他更為新穎的觀點時,教師要把握火候,讓學生看到分歧背后的根本問題——思維問題,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精心預設學習中的錯誤
靈活的教學方式也是考驗一個老師的“試金石”。在授課之時,老師就“預設陷阱”,誘使學生掉入其中,然后意識到這是一個錯誤。這是培養學生的自我觀察和分析能力,也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方式。教學的過程中,各個知識點難易程度不一,讓學生對難以理解、掌握的知識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和更加透徹的了解,教師應創造一個適當的開放空間,讓這些預設的錯誤引起學生思考的波瀾,這有利于打開學生思維,使學生螺旋式提升,獲得一種來之不易的驚喜。
四、結語
利用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數學錯誤進行教學,尋求有效利用錯誤資源的路徑,對于優化教師的課堂教學具有較大意義,教師應以學生所犯的數學錯誤問題為抓手,因地制宜地開展教學,讓學生對自身錯誤有更清晰的認知,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從錯誤中醒悟,尋找到正確的知識認知和解題方法,從而提高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夏小強.基于思維導圖的數學概念課的教學案例研究——以《直線的斜率》為例[J].中學數學研究(下半月),2018(006):33-34.
[2]李澤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成功:教育,2018(0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