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濤


摘要: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特點,是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它反映了各少數民族的文化標識,體現了各民族的團結、和諧的優良傳統,維護各民族的生存和推動了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云南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開發作為當今現代學校體育建設過程的重點課程開發,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關鍵內容,它關系到云南體育建設工作的全面發展,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對多元化體育學習的需求。因此,在小學階段中學校要積極創新完善體育課程體系,科學地將云南民族傳統體育內容融入學校體育課程開發設計中,建立專業化的云南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人才隊伍,實現云南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發展。下文將進一步對試論云南民族體育在小學階段發展的三個環節——以盤龍小學開展民族體育活動為例展開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云南民族傳統體育;小學階段;民族體育課程開發設計
1.研究背景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曾指出,云南民族關系親密融洽,民族工作成績突出,這是云南最可寶貴的財富,希望云南努力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
云南省作為少數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在我國大力倡導加快推進民族團結教育發展和課程改革的新時代背景下,盤龍小學將充分挖掘云南豐富的民族體育資源,運用現代化教育理念,通過民族體育活動和體育課程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等形式,積極探索提高民族團結的新途徑,讓學生了解、傳承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加強民族團結、和諧共處的中國夢的責任意識。
2.研究目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民族傳統體育繼承和發展的同時經過不斷的改良,注重健身性的同時還增加了傳統體育的趣味性,受到全國各民族的喜愛。民族傳統體育不僅蘊藏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在培養人的良好品質和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此次研究將云南民族傳統體育納入小學體育教學中不僅可以讓孩子們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同時可以作為鍛煉身體的主要手段,對塑造學生健美體態、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新時期發展云南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總目標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理論建設,豐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促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3.研究依據
3.1當前是一個教育創新時代,學校要創新自身的體育課程開發設計理念,不斷健全體育課程開發模式、體系,不斷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業務能力和素質,促使每位教師都能意識到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的重要性。其次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設計不僅要能夠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還要有效強化學生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學習,推動全校師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3.2云南民族傳統體育強調非攻性、健身性的特點,具有維系民族之間的團結和邊疆穩定、彰顯跨境民族的認同感及樹立“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文化軟實力。
云南民族傳統體育特征包括了其歷史性、傳承性以及傳統性。而隨著社會的不斷演變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開始與世界各國體育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促使其有具備娛樂性、時代性以及民族性等特點。例如竹竿舞、霸王鞭等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紐帶和文化延續,任何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鐫刻相對應民族的傳統文化基因,對該民族傳統文化具有良好的傳承發展性。
4.云南民族傳統體育在盤龍小學發展的三個環節
4.1盤龍小學從云南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設計到進入體育教學。學校結合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合理選擇能夠代表當地特色文化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結合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改造,設計成符合我校開展的課程內容,充分保障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展的安全性、趣味性以及時代性的特征及要求。
盤龍小學在2019年初對學校學生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民族體育項目和民族團結的認識,并開展了民族體育課程學習、民族體育競賽、民族文化學習。根據學生水平目標,精選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的民族體育項目匯總形成課程資源庫,在積累的課程資料和游戲活動的基礎上,繼續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性民族體育實踐活動,實踐收集整理好的云南民族體育資源,進行再次篩選、改編和重塑。按照水平目標進行跑、跳、投、踢等分類,形成適合小學階段使用的民族體育資源庫,將民族體育項目融入到體育教學中,通過進行民族體育技能學習和民族體育游戲體驗,滲透民族團結教育,進行反復研討和完善。例如2020學年四年級上學期我們將開展:
4.1圖2020學年上學期四年級上學期民族體育進課堂時間安排表
盤龍小學在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實踐進程中,通過引進云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繼續完善學?,F有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課程,最大程度滿足小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不同需求。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理論課(教師介紹該項運動屬于哪個民族,是在什么時候創造出來的)、運動技能(該項運動的技術動作)以及實操。學校將它們的課程時間比例設置在30%、30%、40%,我校通過對在校全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統計,結合學生對學習云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需求,合理地引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創新開發能夠實現學生體育學習個性化發展的體育課程。就比如,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特色傳統體育文化的需求,學校引進了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霸王鞭、竹竿舞),為了滿足學生強身健體的學習需求,學校引進云南傳統體育項目(夾包、賽龍舟等)展開體育教學,并在2019年積極開展盤龍小學第一屆云南民族傳統體育節,實現學校體育課程實踐開發的綜合性。
4.2云南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活動。民族傳統體育進入校園活動,是一個將多元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轉化為學生在校期間運動娛樂和放松身心學習的過程。其可以有效劃分為兩種不同形式,一種是非正式組織的、主要由在校學生自主組織參與的各種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比如常見的踢毽子、丟沙包、跳竹竿等。而另一種則是有組織的校園活動,通過將民族體育進行系統的、有組織的練習,例如我校特色大課間活動內容將白族霸王鞭作為課間操進行鍛煉,滿足學生的不同課間操鍛煉需求,這樣有利于調動起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2圖盤龍小學2020學年上學期體育大課間活動一覽表
盤龍小學在開發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過程中,要求每位體育教師夠充分掌握運用各種民族傳統體育知識和技能,強化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創新設計出符合當代學生學習體育的特色課程,促進學生學習體育的全面均衡發展。2019——2020學年我校體育教師利用網絡平臺自主研修有關民族體育知識的學習,學校體育教研組成員確保每月進行一至兩次的民族體育活動教研,其中還在學校教研課中多人次進行了有關民族體育的教學及研討活動。
4.3云南民族傳統體育進入家庭。
4.3.1體育教師通過與學生家長互動,建立家校模式,互相協作共同推動小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幫助學生養成主動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這對于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3.2學校體育的延續在于家庭,體育教師采用多元化的手段開展中學體育教學合作,近些年來隨著信息技術以及智能移動網絡和自媒體等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給體育教學提供了良好平臺和載體,對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具有重要作用。當前云南省體育中考改革后,學生、家長對體育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也更加迫切,我校體育教師利用這些網絡平臺自拍民族傳統體育鍛煉指導視頻給學生布置體育家庭作業,家長結合視頻給予引導和督促學生完成,從而實現體育家校合作教學的有效性。在2019學年下學期我們在以往的體育假期個性化作業基礎上增加了一項民族體育的學習,通過教師拍攝民族體育鍛煉指導視頻,學生和家長自己制作民族體育所需器材進行練習民族體育,通過學生小手拉大手促使盤龍小學學生家庭感知民族文化魅力,在家長會上,我們體育教師向學生家長介紹學生參加體育活動鍛煉身體的重要性,繼而讓家長能夠積極地參與體育家校合作當中來,引導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平時進行民族體育活動和鍛煉。
5.結論與建議
云南民族體育不僅僅是運動的一種方式,他還是文化的載體、教育的手段。各校在對云南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工作中,不能盲從,要建立科學完善的課程開發體系,明確本校對云南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開發目標,通過結合本校學生對體育學習需求特點,有針對性地引進民族傳統體育內容,創新整合將其有效納入到學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體系中。其次學校還要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實踐教學的綜合評價考核工作,通過構建健全的評價考核體系,推動學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方式的完善發展,全面提升體育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率。對學生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習評價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生的最終考試成績,而是要從學生掌握的技能與知識、學習態度、身體體質以及合作精神等多方面內容進行綜合評價工作,這樣能夠幫助教師全面掌握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優化改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內容,提高課程評價的可操作性。民族體育正是通過培養人的拼搏精神、團結精神,來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目標。
綜上所述,學校要想保障自身體育教學建設穩定持續地發展,培養學生體育學習良好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就必須強化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工作,科學完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體系,組建專業化師資隊伍,結合學生需求合理引進利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推動學校體育課程優化改革工作的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郭瓊珠,黃景東.普通高校體育課程中民族傳統體育內容改革的現狀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2):241-243.
[2]吳云鑫.石家莊中學民族傳統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現狀研究---以河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為例[J].教育管理,2016(5):121-123.
[3]龍明蓮,張化良.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課程的實證研究[J].凱里學院學報,2013,31(6):96-99.
[4]蔣東升,楊放,何林新課標理念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相結合的理論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4(3):39-42.
[5]黃嘉福.《中學體育教學中如何實施家校合作》[J].《當代教研論叢》2019,(04):133.
[6]趙忠偉,鄭鴻.東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3:92-93.
[7]黃宗峰,韋雅青.廣西紅水河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社會調查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156.
[8]閉錦源.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及美的特征[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4(2):91.
[9]王國洪.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及其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作用[J].貴州體育科技,2010(l):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