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背景下,研究猶太人為什么大多數能在學業,金融等各個領域獲得成功,從歷史角度,教育觀念和國家情況三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結合自身的高中學習經歷與我們中國教育進行對比,從中得到可以借鑒的方法來改善我們的教育方式。
關鍵詞:教育;猶太教育;中國教育;教育方式對比
在我們的印象里,猶太人是非常聰明的,世界各地遍布著他們的身影。27%的諾貝爾得主[1]是猶太人,哈佛大學三分之一的人都是猶太人,聯邦儲備局是猶太人建立的……但是,說猶太人天生比別人聰明,他們可不承認。他們認為教育才是使他們超出常人成為佼佼者的原因。
但是中國人和猶太人一樣重視教育,最終的結果卻有所不同,大家的智商也是差不多的,這一點點智商的差異并不能引起這樣大的不同。因此,我認為這個情況是因為兩個國家的歷史、教育觀念和國家情況等不同引起的。
首先,讓我們回到過去,了解歷史。就中國而言,古代中國具有高度發達的文明,獨領風騷的詩歌,其他的文明很難相之媲美。從那時到現在,學生們大多都是通過科舉這樣的手段得到官位,獲得成功。但是隨著后來的八股文、文字獄,中國有些文人的思想被禁錮,只閱讀特定的書籍,考特定的科目,直至考中。演變到今天,便有了中考、高考這些特定的考試等等。而那時的猶太人一直被周邊的帝國們所壓迫與統治,比如古羅馬和巴比倫等等。后來法西斯主義盛行,猶太人慘遭滅族的危險。他們大多時間在流浪逃亡[2],如此不穩定且危機四伏的路程注定了他們不可能像中國人一樣能有一段很長的安安穩穩的日子去辦私塾,舉行考試去選拔人才。所以他們沒有高考這種概念。他們也不用像中國人一樣學習特定的書目,定期舉辦考試來檢驗學習成果。他們的老師想講什么就講什么,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言提問[3]與探討,到了讀大學的年紀,便向自己心儀的學校提交offer。
接著,就是教育觀念的不同。我想大家都深有體會,中國的家長們很重視教育,堅信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但這種教育重視大都是對學習成績的教育,大多數學校也只是抓成績,雖然都說要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還是忽視德育,體育等等。中國的孩子們在高考前都經歷過題海戰術,他們不斷地刷題,因為考什么都是規定好的。比如高考數學,改革前的數學試卷14道填空題,每一道都是有固定范圍甚至就只考一種題型。除此之外,他們很少在課上討論,發展創新和批判思維,因為時間不夠,時間都給了題目,都給了試卷。我們中國的大學錄取學生只看高考成績,不管你之前發展如何,這就是“一卷定終身”。所以,我們才有很多復讀生,在題目的海洋里起起浮浮。而且,每年高考都有人失利,每年的大學畢業生都有高分低能,我們是該反思自己了。比如猶太人在教育孩子知識的同時,更注重他們的才能,重視職業教育[4]。對于只有知識沒有能力的人,他們稱之為“背著很多書的驢子”。他們的課堂注重提問與辯論,因為有這樣的輸贏,他們才能發自內心地渴求知識。猶太父母們也很重視與孩子的交流,他們常常與孩子們探討,并對他們加以引導,這使孩子更具有思考批判能力和口才。
最后,國家情況的不同也導致了最終結果的不同。猶太人的人口僅有北京市的一半,所以每個人,不論男女,都要服兵役[5]來保護自己的國家,結束后他們會得到一大筆補貼可以支持他們一年去環游世界,開闊自己的眼界,抱著自己的理想與好奇心看看世界各處的大學,去切實體驗各個國家的國情與歷史,想明白自己究竟為什么學習。但我們大多數中國的孩子一高考完就茫然地被家長推到了大學里,按著家長的想法按部就班,我們的思想和靈魂收到了束縛和傷害。我們的國家也不可能讓學生們全部服兵役,發放補貼,因為中國人口是在太多了,但是,猶太人的教育方式依然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
我們是否也能效仿一下猶太人的某些觀念,比如告訴孩子們書本是甜的。猶太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在書本上涂上蜂蜜,然后讓他們去舔,告訴他們書本是甜的。在每年的讀書比例上,猶太人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是世界之最。我們是該讓孩子多看看書籍,而不是埋頭于題庫。讓孩子們在看書時思考,體悟別人的人生與觀念,看看不同人的活法再來思考自己應該怎樣去活,而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燃不起了對世界的熱情。
而且,辯論口才能力也是中國孩子稀缺的。我們往往更注重寫,忽視了聽說,因為高考并不考口語,導致有些孩子空有知識而無法用語言表達。比如考雅思時,中國的孩子往往在口語得分比較低,但在閱讀上得分很高。在平時的堂上,老師們應該留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去說,去辯論,組織小組來討論,讓他們思考,并在思考中學習。我覺得我高中的語文老師就做的很好。她把我們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發一本空白的本子,并結合時事熱點發布一個話題,每個小組都有美工,并且都可以匿名,每個人還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可以課堂上探討并且評論反駁,老師也會從中引導,這也是一種讓學生思考的教育方式。這樣每個人都在思考,在不斷的思考與討論中,學生們獲得了辯論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學史記是,不同于傳統課堂,只是講授文言文知識,老師讓我們每個小組選一個傳記,并且進行排練,最后到課堂上演出。每個小組都精心準備,甚至還有服裝道具,生動地演繹了每個人物的一生,讓我直到現在也沒有忘記。這樣靈活的課堂不僅讓學生們牢牢地記住了史記的內容,也讓課堂充滿了趣味。除此之外,我們老師還會規定閱讀書目,讓我們在課堂上發表對這本書里其中一句話的理解與思考。接受了這位老師的教育后,不僅讓我學會了在讀書中思考,也讓我在寫文章時受益匪淺。
綜上所述,讓學生從小接受這樣的創新教育,我們的孩子才不會輸在起跑線。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已經注意到了創新的重要性,已經開設了許多課程,比如在周末開設新概念英語學習課程,不再拘泥于課本,。比如開設研究性學習討論小組,給每個小組擬定一個題目,讓學生們自己查閱資料,跟老師探討學習,準備充分后,再開大型會議研討等等。還有開設學生會,讓學生參與管理學校,舉辦大型會議和各種晚會,進行科學研究等等。(這些方式均取材于我的高中。)
所以,我堅信,在我們向猶太教育學習與借鑒的同時,融入自己的中國特色,改善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再固化孩子們的思想,不再“硬式”教育,我們國家的孩子們也一定會像猶太孩子們一樣成為創新型人才并取得成功,成為世界的佼佼者。
參考文獻:
[1]猶太文化和美國文化對教育的積極影響與啟示[J].安娜·斯洛.世界教育信息.2013(05)
[2]78∶22法則與猶太教育[J].張富國,賈愛玲.河南教育.2004(03)
[3]創新基因從給老師提問開始[J].覃伯軍.遼寧教育.2015(18)
[4]猶太文化的教育思想與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比較[J].王奕麗.現代交際.2011(03)
[5]猶太文化中教育情結與特點及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J].陳麗麗,劉唐宇.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4(02)
作者簡介:周怡婷(2001.08-)女,漢族,江蘇蘇州人,學生,共青團團員,主要從事英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