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的產業在基礎設施、產業融合、組織化、現代農業體系等方面存在問題,應該予以解決,實現鄉村振興。
關鍵詞:現代化農業體系;產業融合;產業振興
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產業融合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兩會期間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首次明確了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五個方面的振興,推動鄉村整體、有序、健康的發展。在鄉村的五大振興中,產業振興放在了首位,強調鄉村的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對于農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民就業機會的增多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邊疆、山區等地理位置和交通十分不便的地區,產業發展不足,阻礙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其所處的戰略性位置又十分重要,使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產業振興對于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的團結和穩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也能夠有助于促實現我國政體的鄉村振興和鄉村現代化建設。
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勞動力耗費嚴重
由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地處邊疆、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資源匱乏、交通不便,很多村莊只是在精準扶貧的幫助下才通了公路。因此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普遍不足,農田、道路、水利、橋梁等陳舊老化、無人修理,導致生產裝備現代化程度低,農業生產主要是使用畜力,以及采用肩背人扛的狀態,極其花費勞動力,使得年輕人都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大多到城市里務工,農業就成了老人農業,農業生產經營的知識、技術、管理遠遠不能夠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進而導致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生產經營還處于嚴重滯后的狀態,無法與現代化的科技知識、現代化的市場經營以及現代化的種養技術相銜接,阻礙了鄉村振興的實現。
(二)農業產業融合度低,農民增收緩慢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發展還處于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一產業當中又以種植業為主,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以出售原材料為主,或者只是進行簡單的再加工,將糧食喂養牲畜、釀酒等,沒有向農產品的加工、運輸、銷售等方面拓展,這導致農民家庭的生產經營鏈條很短,沒有擴大農業生產經營的產業鏈。即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生產經營幾乎沒有實現農業內部農、林、牧、副、漁等產業的融合,也沒有實現鄉村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農業的粗放型經營狀態,使得農業生產只能在低水平徘徊,農民家庭收入長期增長緩慢。
(三)農業生產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不高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由于主要在邊疆和山區、人口眾多、耕地分散且不平整,農民家庭主要以小規模生產經營為主,農業產業生產規模總量偏小,適度規模經營程度低,并且遠遠低于全國規模經營的平均水平。“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足十畝”,土地少且分散的狀態,導致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生產經營以農民家庭內部分工為主,農戶之間僅限于臨時性互幫互助,組織化生產經營程度低,既無法與市場上的經營主體進行討價還價,降低生產經營的成本,也無法抵抗大市場的風險增加自己收益的幾率。因此,小農家庭經營在沒有外界輔助以及內部組織化的背景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小農家庭經營只能處于弱勢的地位,難以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
(四)農業現代化體系不足,缺乏社會支持體系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鄉村由于種種原因,農民生產生活還主要由傳統和民族的經驗組成,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在這里難以推行,農民還是固守原來的種子、化肥、農具等,不愿意采取新式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僅如此,由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民教育程度普遍過低,又缺少針對農民生產經營能力的培訓,使得農民無法具有現代化的知識和技能體系,現代的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無法形成。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基層都進行了機構改革,一些與農業生產經營相關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農產品運銷服務體系等也都進行了市場化的改革,政府提供的農業服務越來越少,生產經營服務建設相對滯后,嚴重影響新品種、新技術、新農具推廣和應用。現代化生產經營體系的不足以及社會支持網絡的缺乏導致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生產一直難以有大的突破,在農民家庭的收入中比例越來越低,農業生產逐漸副業化。
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產業振興的對策研究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的產業發展十分滯后的狀況嚴重影響了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因此必須予以解決。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生產經營發展的前提條件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沒有農田、水利、道路、橋梁、電網的完善,再好的想法、再先進的機器設備、再出名的農產品也無法進行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因此,產業發展就必須要首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這也使農民最急迫的需要。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花費大的項目僅僅依靠農村、農民自身是難以完成的,這需要基層政府部門加大在這方面的投入力度,并起到領導、指揮、示范的作用,與此同時也要激發有愛心的企業和個人參與鄉村發展的積極性,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二)促進產業融合,實現產業振興
從我國人地比例這一資源限制來看,僅僅依靠單一的農業生產很難實現產業振興、以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從世界現代農業發展的歷程來看,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趨勢。因此,通過延伸產業鏈的方式來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進而增加農民家庭的收入,與此同時,促進鄉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改變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生產經營結構單一的狀況,豐富和提高農產品的品種、質量,滿足不同類型消費者的需求。當然,產業的融合發展也包括大農業內部之間的融合,即鄉村農、林、牧、副、漁的產業之間的融合,進而實現產業振興、提高農民收入。因此,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產業振興要因地制宜的促進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擴大農產品的附加值,并把產生的利益留在鄉村,留給農民,和也是鄉村振興的基本要求。
(三)建立現代化農業體系
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并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實現鄉村現代化的主要措施之,因此現代化的農業體系的建立就需要把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結合起來。結合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具體條件,共同推進“現代農業三大體系”的構建工作,用現代的科技知識服務農業,用現代的生產方式發展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良種化、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水平。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的生態優勢、文化優勢,通過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供給側的改革,發展特色的鄉村產業,提高農業的配置效率,提升農業的現代化水平。
參考文獻:
[1]環-鏈-層”:農業產業鏈運作模式及其價值集成治理創新——基于農業產業融合的視角,韓江波,經濟學家,2018.10
[2]產業融合背景下六次產業的理論與實踐,張來武,中國軟科學2018年第5期
作者簡介:朱寶雯(1982.9),男,吉林省通化市人,云南大學滇池學院教師,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