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創,范若英,李 偉,吳 勝,田宇劍,唐曉明,金 勇,周城臣
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治療膽管結石的一種微創技術,具有手術創傷較小、手術時間較短和療效明確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十二指腸乳頭旁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PAD)也稱壺腹旁憩室,指的是憩室位于十二指腸乳頭開口四周3 cm內,屬于一種特殊類型的十二指腸憩室[2]。PAD的存在會導致十二指腸乳頭正常解剖結構發生改變,進而增加ERCP手術風險和困難程度[3]。另外,由于膽結石的形成與膽汁成分改變有關,而PAD的存在可能對膽管造成壓迫,致使膽液引流不通暢,且合并炎癥時還會影響乳頭括約肌的功能,改變導管內壓力,最終加速膽總管結石的形成[4]。有研究[5]指出,PAD是影響ERCP術后膽總管結石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采用ERCP治療膽總管結石合并PAD患者,分析了PAD對ERCP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在江蘇無錫聯勤保障部隊第904醫院消化內科接受ERCP診治的膽總管結石患者275例,男性142例,女性133例;年齡為18~79歲,平均年齡為58.9±8.8歲。符合2007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制定的《肝膽管結石病診斷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6]。納入標準:(1)首次進行ERCP手術治療;(2)具有ERCP手術指征;(3)無ERCP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1)合并肝內膽管結石;(2)消化道出血或感染;(3)凝血功能障礙;(4)膽管系統腫瘤。本組存在PAD患者101例,無憩室17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將憩室分為Ⅰ型:乳頭位于憩室內(憩室內乳頭);Ⅱ型:乳頭位于憩室邊緣;Ⅲ型:乳頭位于憩室外且距離憩室3 cm內。本研究將Ⅱ型和Ⅲ型納入非憩室內乳頭組。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ERCP手術方法 行超聲、CT、心電圖、血常規等檢查。術前禁食12 h,術前20 min給予達克羅寧膠漿10 ml口服,建立靜脈通道。患者取俯臥位,取十二指腸鏡常規進鏡,于內鏡下觀察十二指腸乳頭形態,確認有無PAD,并觀察乳頭形態、開口、大小及其與憩室的位置關系。使用切開刀(日本奧林巴斯醫療株式會社,型號KD-2L-1)切開,在導絲引導下插管,必要時采用雙導絲法或超滑導絲引導。在插管成功后,在X線透視下進一步確認導絲方向。向膽管內注入造影劑造影,觀察結石數量、大小、膽管是否狹窄,再觀察憩室對乳頭切開的影響。采用乳頭括約肌小切開和球囊擴張術碎石和取石。根據取石情況,決定放置鼻膽管引流裝置或者膽管支架。術后,予以抑制胰酶分泌、止血、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復查彩超,明確有無結石殘留。

2.1 憩室組和非憩室組插管和取石成功率比較 兩組插管成功和取石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插管和取石成功率(%)比較
2.2 憩室組和非憩室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3)。針對術后出現的高淀粉酶血癥,應用奧曲肽抑制胰液分泌;對于急性胰腺炎患者,予以禁食水及制酸和抑制胰酶分泌等治療后一周左右,全部恢復;對于腸內出血患者,給予止血處理,血止。兩組均無膽道穿孔或膽管炎發生。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2.3 憩室內乳頭組與非憩室內乳頭組插管和取石成功率比較 憩室內乳頭組插管成功率和取石成功率均顯著低于非憩室內乳頭組(P<0.05,表4)。

表4 憩室內乳頭組與非憩室內乳頭組插管和取石成功率(%)比較
2.4 憩室內乳頭組與非憩室內乳頭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術后,憩室內乳頭組與非憩室內乳頭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5)。

表5 憩室內乳頭組與非憩室內乳頭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PAD指的是由于先天性發育不良致使十二指腸局部肌層缺陷,使得十二指腸腸壁局限性往外呈袋狀凸起的一種疾病,大約占十二指腸憩室的70%~75%[7]。高齡、Oddi’s括約肌功能障礙、十二指腸內壓力升高等因素均參與了PAD的發生[8]。據報道[9],PAD患病率為9%~32.8%。膽總管結石作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其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我國膽結石患病率為8%~13%。研究[10]顯示,大約有56.3%~85.0%膽總管結石患者合并PAD,且隨著PAD直徑增加,可直接或間接壓迫膽、胰管,導致膽汁和胰液瘀滯,促進膽總管結石的形成。
順利插管是ERCP手術成功的關鍵。文獻[11]報道稱,對PAD患者膽管插管困難,其插管失敗率明顯高于非PAD患者。另外,PAD還會延長ERCP手術操作時間,增加插管難度,尤其是憩室內乳頭,是影響插管困難的獨立危險因素。但也有文獻[12]報道認為,PAD的存在并不會對插管造成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在275例患者中,插管成功率為97.1%,其中憩室組與非憩室組插管成功率分別為95.1%和98.4%,取石成功率分別為91.1%和92.0%,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9.8%和19.0%,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明PAD的存在并不會對ERCP手術效果造成明顯的影響,也不會影響并發癥的發生。具體來說,雖然PAD的存在增加了ERCP插管難度,但其對ERCP插管產生的影響是相對的,如若操作者具備豐富的手術經驗,能夠仔細辨別十二指腸乳頭與憩室的關系,進而正確判斷膽總管末端走向,最終采取合理的插管技術,就可以相對減少PAD對ERCP插管的影響[13,14]。插管失敗的原因包括乳頭開口、憩室內乳頭無法探及、乳頭水腫導致開口狹窄等,但隨著操作者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新技術的不斷開發應用,PAD的存在可能不再是成功插管的阻礙。然而,在臨床實踐中,有研究[15]指出,PAD對ERCP插管的影響與憩室的特點有關。本研究通過對不同類型的PAD進行分析發現,在憩室內乳頭組插管成功率為86.5%,取石成功率為81.1%,均顯著低于非憩室內乳頭組的100.0%和96.9%,表明憩室內乳頭可明顯降低插管成功率和取石成功率。文獻[16]報道也表明,在PAD患者尤其是憩室內乳頭患者,ERCP治療后更容易出現膽總管結石復發。Ⅰ型憩室將乳頭包繞,其乳頭位于憩室內,相比于Ⅱ型和Ⅲ型憩室,可能導致操作者無法探及乳頭開口,同時憩室內伴有食物殘渣,會導致視野模糊,難以預測膽總管方向,進而增加插管難度。另外,相比于非憩室內乳頭,憩室內乳頭可能承受更大的腔內壓力,感染概率更高,因此膽道內膽汁受阻可能性更大,最終導致結石的形成[17]。距離較遠的憩室與乳頭的位置關系相對獨立,使得憩室對乳頭造成的影響較小[18]。故針對憩室內乳頭患者,可以采用一通道內雙器械法、反向導絲法輔助插管,以提高插管成功率。但憩室內乳頭組和非憩室內乳頭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4.3%和17.2%,無顯著性差異。文獻[19]研究卻認為,PAD的存在與ERCP插管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關,可增加術后出血、胰腺炎以及膽道穿孔發生率,與插管技術無關。考慮存在這些差異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第一,手術操作技術的改進,以緩慢速度進行中小切開為主,切開方向隨著膽總管十二指腸壁方向不斷調整,進而減少了PAD對ERCP插管的影響;第二,采用的乳頭括約肌小切開和球囊擴張術取石術式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膽總管結石合并PAD的手段,對于PAD患者甚至憩室內乳頭患者可取得較高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第三,未追求一次成功取石,在不能一次取石的情況下,選擇置入支架,進行再次取石[20]。因此,ERCP手術對于膽總管結石合并PAD患者仍然是安全有效的。但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觀察為單中心研究,后續有待進行多中心研究。本研究未分析PAD或PAD類型是否與膽總管結石數量和大小有關。另外,本研究對插管難易程度的評估僅依靠插管成功與否,未具體到插管手術時間等具體量化指標,有待深入研究以提高臨床指導價值。
綜上所述,PAD會對ERCP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患者的效果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憩室內乳頭會增加插管難度,降低取石成功率,但憩室內乳頭對術后并發癥無明顯影響,對于膽總管結石合并PAD患者,ERCP仍然是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膽總管結石患者病情復雜,合并膽囊結石和/或肝內膽管結石的可能性均很大。合并存在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和高血壓等都將影響手術方法的選擇。這些都需要認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