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敏,陳利清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松崗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10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好發于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的膝關節退行性疾病,臨床發病率高,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研究表明[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4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為10%~17%,在75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為80%。激若點是引起疼痛及活動受限等不適的觸發點。本研究用激若點溫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陽虛寒凝型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共70例,均為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中醫科門診就診患者,辨證屬陽虛寒凝證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46~72歲,平均(55.83±6.62)歲;病程3~40個月,平均(17.77±8.71)個月。觀察組男14例,女21例;年齡44~69歲,平均(55.06±6.64)歲;病程4~36個月,平均(17.74±8.50)個月。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及《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以膝關節冷痛,屈伸不利為主要表現。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40~75歲,近期有膝關節痛;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治療前或治療期間接受了其他針灸、藥物等治療方案;②因膝關節腫瘤、結核、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原因出現的膝關節痛;③膝關節有出血、感染或皮膚病。
觀察組用激若點溫針灸治療。①確定激若點:放松狀態下充分暴露患膝,醫者四指觸診尋找患者膝關節疼痛明顯的部位,用記號筆標記,記為顯性激若點;在四指并攏觸診尋找膝關節附近局部有條索、結節、緊張的位置,或按壓處能引起其他部位牽涉性疼痛等不適位置,用記號筆標記,記為隱性激若點。②施行溫針灸:消毒后,使用0.30×4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直刺已標記的顯性激若點及隱性激若點,針刺后行提插、捻轉之補法,使局部出現酸、脹等針感,將艾柱放置于針柄,硬紙板平放于皮膚上,由底部點燃艾柱施灸,每穴灸3壯,施灸后針刺局部皮膚轉為紅潤,每次30min,每周一至周五各治療1次,周末休息,連續治療4周后觀察療效。
對照組用常規針刺治療。取陽陵泉(患)、陰陵泉(患)、血海(患)、犢鼻(患)內膝眼(患)、阿是穴、足三里(患)。消毒后,用0.30×4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直刺,針刺后行提插、捻轉之補法,使局部出現酸、脹等針感。每次30min,每5min行針1次,每周一至周五各治療1次,周末休息,連續治療4周后觀察療效。
參照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法[4]、西大略湖和麥克馬斯特骨關節炎(WOMAC)指數[5]客觀評價疼痛評分及骨關節炎程度。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膝痹”療效評判標準。治愈:膝關節疼痛、腫脹消失,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膝關節疼痛、腫脹疼痛顯著改善,膝關節功能基本正常,日常生活基本無影響。有效:膝關節疼痛、腫脹有所減輕,膝關節功能有所改善,行走、屈伸受限有所改善。無效:膝關節疼痛、腫脹無明顯減輕,甚或惡化加重,功能受限無任何改善。
兩組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及WOMAC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WOMAC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WOMAC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VAS評分 WOMAC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6.86±1.03 3.19±2.03*13.51±3.51 8.00±4.37*觀察組 35 7.06±0.87 1.91±1.93*14.54±3.41 5.49±3.71*t -0.879 2.683 -1.244 2.595 P 0.383 0.009 0.218 0.01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慢性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影像上以膝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囊變性、滑囊增厚、韌帶攣縮、肌肉粘連等為主要病理改變[6],臨床以膝關節疼痛,或腫脹,變形僵硬,屈伸不利為主要表現。長期的慢性損傷是導致膝關節骨關節炎加重的重要因素,多數可在病變周圍觸及明顯的激若點,又稱為肌筋膜觸發點、扳機點。顯性激若點容易尋找,相當于阿是穴,有明確的痛點,臨床上不容易遺漏。而隱性激若點往往容易忽略,一般痛感不明顯,但可觸及到條索、結節或僵硬、緊張樣肌肉改變,按壓時常可引起其他部位的牽涉痛,或其他不適。激若點是臨床治療疼痛綜合征的靶點,是引起疼痛及功能障礙的根源[7]。研究表明,激若點針刺能明顯改善肌肉緊張,解除痙攣、疼痛。
溫針灸是直接作用于疾病反應點或腧穴,通過發揮針刺及艾灸的雙重治療作用,同時發揮針刺鎮痛及艾灸溫熱感傳效應的治療方法。溫針灸燃燒時能源源不斷地產生對人體有益的物理因子紅外線,通過輻射效應使溫熱不斷地向病變部位傳導,溫煦經脈,助陽氣生發,驅散陰寒積滯之邪,氣行則血行,局部瘀滯、緊張的經脈得以疏通,膝關節供血得以改善,使致痛物質得以緩慢吸收,炎性細胞浸潤得以控制,從而達到解除膝關節疼痛,改善功能障礙的目的。陽虛寒凝型膝骨關節炎病機為本虛標實,陽氣虧虛為本,陰寒積滯為標,采用激若點溫針灸治療陽虛寒凝型膝骨關節炎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因直接作用于引起膝關節疼痛的靶點,通過在激若點針刺,并持續發揮艾灸的溫熱效應,使激若點得以緩慢疏松,局部血液循環得以改善,加速新陳代謝。治病必求于本,通過在膝關節局部溫針灸,持續發揮溫熱效應,溫煦陽氣,使局部經絡得以疏通,陰寒之邪得以消散,標本兼治,起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效果[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