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香
(山東省青州市中醫院皮膚科,山東 青州 262500)
蕁麻疹是指皮膚、黏膜微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強導致的局限性充血、水腫,為常見過敏性皮膚病[1]。其病程或長或短,若超過6周則稱為慢性蕁麻疹。蕁麻疹致病機理尚不明確,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但易復發。本研究用桂枝湯加味聯合依巴斯汀片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98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青州市中醫院皮膚科門診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男19例,女30例;年齡18~65歲,平均(37.58±5.40)歲;病程2~30個月,平均(11.27±3.23)個月;過敏體質7例。觀察組男21例,女28例;年齡19~65歲,平均(37.01±5.72)歲;病程3~31個月,平均(10.83±3.28)個月;過敏體質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8版)》[2]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屬風寒束表型[3]。風團色白,遇風寒則重,得暖則舒,舌質淡苔白,脈浮緊,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周內曾用抗組胺藥物或4周內曾用糖皮質激素,合并嚴重呼吸循環系統疾病,對研究藥物成分過敏,懷孕、哺乳期,精神疾病等導致認知障礙。
兩組均用依巴斯汀片(杭州澳醫保靈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503)10mg,口服,1日1次。
觀察組加用桂枝湯加味。藥用白芍15g,當歸、大棗各12g,桂枝、升麻、生姜各10g,甘草6g。瘙癢重加刺蒺藜10g,煩躁加龍骨30g。加水600mL,煎汁300mL,分早晚2次服。
兩組均治療4周。
癥狀包括風團數量、直徑以及瘙癢程度,每項分值0~3分,分值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2]。
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治愈:風團消退,瘙癢等癥狀消失,1年內不復發。好轉:風團消退30%或復發間隔期延長,瘙癢等明顯減輕。未愈:瘙癢等癥狀無明顯好轉,或風團消退不足30%。
兩組治療前后風團數量、直徑及瘙癢程度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風團數量、直徑及瘙癢程度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風團數量、直徑及瘙癢程度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風團數量 風團直徑 瘙癢程度對照組 49 治療前 2.11±0.45 2.23±0.53 2.39±0.59治療后 1.68±0.30* 1.88±0.42* 1.86±0.41*觀察組 49 治療前 2.07±0.43 2.31±0.50 2.31±0.60治療后 0.88±0.25*△ 1.17±0.34*△ 1.24±0.3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蕁麻疹屬中醫“赤白游風”、“癮疹”等范疇。風寒束表型是常見證型[4]。為機體營氣不足,衛虛不固,風寒入侵肌膚,致營衛失和,脈絡聚結而發癮疹。治宜疏風散寒,調和營衛。桂枝湯方中桂枝辛溫散寒解表,白芍酸苦斂陰和營,升麻發表升陽,當歸養血活血,助白芍和營;大棗、生姜和胃健脾、化生氣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營衛調和,邪去正安。藥理研究發現,桂枝湯及其拆方具有抑制毛細血管滲出,抗炎、消腫,調節胃腸道功能等作用[5-6]。
西藥聯合桂枝湯加味治療慢性蕁麻疹可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