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華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中醫院肝病科,江蘇 淮安 223200)
目前臨床治療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以停用損肝藥、補充營養、充分休息并給予解毒保肝藥物治療等為主[1]。常用保肝藥物中多烯磷脂酰膽堿(Polyene Phosphatidyl choline,PPC)化學結構與人體內卵磷脂相同,具有促進肝組織再生的作用,但有學者指出其單獨用藥時個體療效差異較大,影響恢復效果。中醫療法的保肝、護肝效果在DILI的治療中也較好[2-3]。本研究用滋腎益肝方及龍膽瀉肝湯聯合PPC治療急性DILI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79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肝病科收治的肝郁脾虛型急性DILI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40例與對照組(39例)。對照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39~73歲,平均(49.43±4.75)歲;病程0.5~5.0個月,平均(2.35±1.24)個月;體質量指數(BMI)19~29kg/m2,平均(23.43±3.85)kg/m2;DILI分型為肝細胞型19例,膽汁淤積型11例,混合型9例;致病原因為抗結核藥16例,抗腫瘤藥11例,降脂藥6例,其它6例。研究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0~75歲,平均(50.12±4.81)歲;病程0.5~6.0個月,平均(2.42±1.33)個月;體質量指數(BMI)19~28kg/m2,平均(23.40±3.79)kg/m2;DILI分型為肝細胞型18例、膽汁淤積型12例、混合型10例;致病原因為抗結核藥17例,抗腫瘤藥10例,降脂藥7例,其它6例。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BMI、疾病分型、病程、致病原因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肝郁脾虛辨證標準[4],右脅及少腹脹痛、體倦乏力、情緒焦慮或郁結、食少納呆、或大便溏薄、神疲懶言,舌尖邊稍紅,舌體稍胖或有齒痕,苔微黃,脈弦;②符合西醫《藥物性肝損傷基層診療指南(2019)》中急性DILI診斷標準[5],經肝功能、肝臟超聲或病理檢查證實;③神志清醒,肢體挪動無礙;④同意簽署本研究知情告知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腎等臟器功能嚴重損傷或血液、內分泌疾病;②合并脂肪肝、肝癌、病毒性肝病等其它肝病;③存在嚴重意識障礙或精神病史;④對本研究任何藥物成分過敏;⑤妊娠、哺乳期婦女。
兩組停用可疑損肝藥物,同時充分休息避免勞累,治療期間保證每日蛋白質、維生素、能量攝入達標,禁煙、酒、辛辣油膩或刺激性食物。給予PPC(賽諾菲制藥,H20059010,228mg/粒),初始劑量1次456mg,日3次;4天后調整劑量至1次228mg,日3次并維持至治療結束。
研究組加用滋腎益肝方及龍膽瀉肝湯。滋腎益肝方藥用山藥30g,山茱萸10g,熟地黃5g,茯苓10g,牡丹皮10g,炒五味子4.5g,白術10g;龍膽瀉肝湯藥用酒炒龍膽草6g,黃芩9g,山梔9g,當歸8g,澤瀉12g,車前子9g,柴胡10g,木通5g,甘草6g。將兩藥混合后加清水800mL,文火濃煎至300mL濾渣放涼,早晚2次分服,日1劑。
兩組均治療14天后評價療效。
中醫癥候積分:治療前后對右脅及少腹脹痛、體倦乏力、情緒焦慮或郁結、食少納呆、或大便溏薄、神疲懶言等主證進行評分,無癥狀0分,輕度1~3分,中度4~5分,重度6~7分。
肝功能指標:治療前后采集肘正中靜脈空腹血5mL,采用酶偶聯法檢測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酰轉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采用重氮鹽法檢測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試劑由青島漢唐生物科技公司生產。
血生化指標:治療前后采集肘正中靜脈空腹血3mL,采用酶促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HA),采用活性比色法檢測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試劑由寧波美康生物科技公司生產。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惡心、胃部不適、腹瀉等不良反應。
用SPSS22.0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s)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肝功能檢查、中醫證候積分療效評價標準[5]。治愈:證候積分降低大于等于90%且肝功能、影像學檢查顯示肝部正常。顯效:證候積分降低70%~90%且肝功能、影像學檢查顯示肝部正常。有效:證候積分降低50%~70%且肝功能、影像學檢查顯示肝部明顯好轉。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AST(U/L) ALT(U/L) TBIL(μmoL/L) GGT(U/L)研究組 40治療前96.13±10.55 84.56±11.27 38.67±8.28 123.43±13.55治療后50.46±9.34*△27.95±7.55*△15.55±3.20*△ 42.67±8.83*△對照組 39治療前95.85±10.63 84.37±10.95 38.76±8.14 122.87±13.67治療后63.53±12.16*34.46±8.13*22.63±5.21* 57.79±9.67*
兩組治療前后血生化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生化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生化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HA(μg/L) NO(μmol/L) NOS(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0 93.35±12.62 57.26±10.33* 69.73±8.76 45.32±5.53* 57.37±4.68 36.34±2.58*對照組 39 93.52±12.45 69.59±12.19* 70.05±8.83 57.46±7.67* 57.61±4.76 43.57±3.19*t 0.060 4.855 0.162 8.085 0.226 11.090 P 0.952 0.000 0.872 0.000 0.822 0.000
研究組發生惡心2例,胃部不適3例,腹瀉1例,總不良反應率15.00%;對照組發生惡心1例,胃部不適2例,腹瀉2例,總不良反應率12.82%。兩組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98,P=0.656)。
化學、生物性藥物的進步與發展使得諸多疾病的治療成為可能,但其中大部分藥物具有潛在肝毒性,在臨床疾病治療過程中,可由藥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導致的肝臟損傷而伴發DILI[6]。DILI是一種臨床消化內科常見疾病,抗結核類、抗腫瘤類、降脂類藥物均可導致肝臟損傷進而引發DILI,急性發作常表現為右脅及上腹不適、胃納減退、黃疸、疲乏等癥狀,輕度停用原始藥物后癥狀可自行消退,中、重度須進行后續治療,嚴重者可危及生命。肝功能指標可評估DILI肝損傷程度,正常人體內AST表達水平較低,當機體肝細胞受損時AST表達水平會顯著升高,因此常作為臨床診斷肝損傷的主要指標。ALT主要分布于人體肝臟內,通常只少量存在于人體血清中,當人體肝細胞受損失會使ALT大量釋放進入血液,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功能水平;肝臟是人體內膽紅素代謝的主要場所,當肝臟出現功能性病變時,TBIL表達水平會明顯改變[6-7]。
中醫認為,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等引起的人體經氣郁滯、肝失調達、脾失健運是導致肝郁脾虛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AST、ALT、TBIL、GGT等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表明PPC可改善DILI臨床癥狀及肝功能。這可能是因為PPC進入血液后會與肝細胞膜相結合,通過影響肝細胞膜結構進而恢復肝臟活力,促進肝損傷細胞再生并調節細胞間能量平衡,改善肝功能。本研究指標中,HA是機體內一種大分子多糖類物質,主要在人體肝臟進行分解,當肝細胞功能減退時其在血液中的表達水平會異常升高;NO是人體內分布較廣且具有極強反應性的自由基,其在血液中的表達水平隨肝損傷的加劇而升高。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中醫癥候積分、肝功能指標、HA、NO、NOS改善幅度均大于對照組,表明聯用滋腎益肝方、龍膽瀉肝湯可進一步改善肝功能。方中山藥、山茱萸、熟地黃具有健脾補腎、補益肝腎之效,茯苓、牡丹皮、五味子具有健脾寧心、滋腎生津之功,龍膽草、黃芩、梔子、當歸、澤瀉則有清熱解毒、補氣和血、利水滲濕之效,木通可清心除煩、利尿通淋,甘草可瀉火解毒并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寧心除煩、疏肝健脾,進而緩解肝郁脾虛證。
綜上所述,滋腎益肝方、龍膽瀉肝湯聯合PPC治療急性DILI療效良好且具有較高安全性,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及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