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果
(湖北省老河口市中醫醫院腦病科,湖北 老河口 441800)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反復發作的頭痛,疼痛常發生于偏側頭部,可伴有惡心、嘔吐、畏懼聲光等,是一種慢性神經血管疾病。除偏頭疼本身對機體造成的傷害外,研究發現其還可以引發腦猝死、情感障礙等嚴重后果,對人們日常生活和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本研究用加味羚羊角湯聯合氟桂利嗪治療偏頭痛肝陽上亢型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30例,均為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治療的肝陽上亢型偏頭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觀察組男30例,女35例;年齡20~44歲,平均(32.23±3.35)歲;病程1~4.5年,平均(2.61±0.33)年。對照組男29例,女36例;年齡22~45歲,平均(32.15±3.28)歲;病程1~4年,平均(2.26±0.3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偏頭痛符合《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2]中的診斷標準。無先兆癥狀,頭痛發作4~72h,頭痛呈單側、搏動、中重度疼痛,日常活動會加重,伴隨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無其他明確誘因。有先兆癥狀,即2次以完全可逆的視覺癥和(或)感覺異常,先兆癥狀持續大于等于5min,先兆癥狀60min內出現頭痛。證型診斷符合《中醫內科學》[3]中肝陽頭痛,頭暈脹痛,以兩側為重,心煩易怒,失眠、寐差,口苦面紅,脅痛,舌紅苔黃,脈弦;偏頭痛病史大于1年,入組前發作次數1個月大于5次,前2周未服用相關治療藥物,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其他原因引起的偏頭痛,嚴重肝腎功能不足而影響藥物代謝,合并重度精神類疾病而無法配合治療,妊娠期、哺乳期及有懷孕計劃女性,過敏體質。
兩組均用氟桂利嗪(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003)10mg,日1次,每晚服用,連續服用4周。
觀察組加用加味羚羊角湯。藥用天麻10g,鉤藤15g(后下),山羊角20g(先煎),石決明30g(先煎),龜板20g(先煎),生地黃15g,菊花15g,夏枯草15g,柴胡10g,薄荷10g,桑寄生10g,丹參10g。頭痛劇烈加蜈蚣10g,全蝎10g;失眠加酸棗仁15g,菊花加至20g;伴腰膝酸軟加牛膝15g,杜仲15g。方劑水煎400mL,日1劑,早晚溫服,連續服用4周。
分別于治療前后計算偏頭痛積分[4],包括頭痛發作次數、頭痛程度、頭痛持續時間,每項按輕度、中度、重度分記2、4、6分,伴隨癥狀包括惡心、嘔吐、畏光、畏聲,每出現1項記1分,總分與各分項分數之和,分值越高表示頭痛越嚴重。
分別于治療前后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5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隨訪4周,觀察記錄偏頭痛每個月發作次數。
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臨床痊愈:停藥1個月,偏頭痛未復發。顯效:偏頭痛癥狀明顯改善,偏頭痛積分減少大于等于70%。有效:偏頭痛癥狀明顯改善,偏頭痛積分減少30%~69%。無效:癥狀未緩解或加重。
用SPSS21.0統計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偏頭痛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偏頭痛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偏頭痛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中醫證候積分觀察組 65 治療前 17.69±2.20治療后 8.06±1.14*△對照組 65 治療前 17.93±2.31治療后 11.45±1.57*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比較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TNF-α/pg·mL-1IL-6/pg·mL-1CGRP/ng·L-1觀察組 65 治療前 11.86±4.36 8.56±2.32 18.43±6.95治療后 6.25±1.26*△ 7.42±1.56*△ 41.05±8.47*△對照組 65 治療前 10.96±4.17 8.61±2.41 18.17±6.83治療后 8.26±2.57* 6.05±1.15* 36.26±7.93*
兩組治療前后偏頭痛發作次數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偏頭痛發作次數比較 (次/月,±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偏頭痛發作次數比較 (次/月,±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隨訪4周觀察組 65 7.26±1.05 3.16±0.65*△ 1.05±0.32*△對照組 65 7.31±1.11 4.28±0.91* 5.43±1.08*
偏頭痛是臨床最長見、最復雜的一類原發性頭痛,該疾病具有一定的家族傾向,一般呈周期性發作。研究發現,成年人偏頭痛發病率女性明顯高于男性,約50%的患者因偏頭痛而影響日常工作和學習[5]。研究顯示,偏頭痛患者大腦白質病變幾率嚴重高于正常人群,偏頭痛是誘發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偏頭痛合并失眠、焦慮、抑郁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伴有先兆癥狀的偏頭痛該比率更加明顯[6]。偏頭痛發作時一般表現為偏側搏動性頭痛,可伴惡心、嘔吐及有視覺癥狀等,多疼痛劇烈難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健康。
目前,關于偏頭痛的發病原因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進展,有學者統計發現體力勞動、吸煙、高血壓病、家族史、失眠、情緒變化等均是偏頭痛發作的危險因素[7]。研究認為與血管舒縮功能障礙、神經細胞功能紊亂、三叉神經血管系統等功能缺陷有關,此外,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也被認為是本病發生的重要誘因之一,由此可見偏頭痛發病機制復雜,給治療帶來了一定難度[8]。
偏頭痛的治療以藥物性預防和對癥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包括5-HT受體拮抗劑、鈣離子拮抗劑、抗抑郁藥、β受體阻滯劑及抗癲癇藥等[9],但由于西藥由于半衰期短,治療偏頭痛能暫時抑制血管平滑肌,緩解疼痛癥狀,長期效果并不顯著,且長期服用易產生依賴性,濫用藥物甚至可引起藥源性頭痛,導致病情惡化[10]。氟桂利嗪為鈣離子拮抗劑,屬雙氧化哌嗪衍生物,可抑制細胞外鈣離子跨膜內流,改善腦血管平滑肌收縮及血液黏滯性,減少血管活性物質,同時研究發現,氟桂利嗪可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改善腦部循環,治療偏頭痛可減少頭痛程度和持續時間,減少發作次數[11]。
偏頭痛屬中醫“頭痛”范疇。相關記載最早出現于《內經》,也被稱之為“首風”“腦風”等,如《素問·風論》云“新沐中風,則為首風”,《素問·五臟生成》言“頭痛顛疾,下實上虛……甚至入腎”。李東垣首次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和內傷頭痛,認識進一步提高。隨著中醫學發展,目前認為本病的病因主要為感受外邪、情志不暢、先天不足、飲食勞倦及頭部外傷等。按外感、內傷論治,外感者多因外邪侵清竅,經絡瘀滯,不通則痛;內傷者則多于肝、脾、腎等功能失調有關,導致頭竅失養,不榮則痛。臨床實踐發現,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長期熬夜等,內傷頭痛的發病率逐漸升高,其中以肝陽上亢型最為多見,肝主疏泄,喜調達,若長期情志不暢或突受情志刺激,可導致肝失疏泄,氣郁化火,肝陽上亢擾亂頭竅而發為頭痛。除頭痛癥狀外,可有兩脅疼痛、頭暈、寐差、口苦等,此外長期熬夜易耗傷肝腎,易致肝腎陰虛,故治療當以平肝潛陽為主,亦不可忽略滋陰[12]。
羚羊角湯出自《醫醇賸義》,是治療肝陽上亢頭痛的經典方劑之一,具有壯水柔肝之功效。方中山羊角、天麻清肝熄風,鉤藤清熱平肝熄風,菊花、夏枯草清肝瀉火,薄荷、柴胡疏肝解郁、調暢情志,龜板、生地、石決明育陰潛陽,桑寄生、杜仲益腎柔肝、行血通絡,丹參行氣活血。諸藥配伍,可育陰潛陽,清肝熄風。頭痛劇烈加蜈蚣、全蝎相須為用,息內風,搜風通絡,通達內外;失眠加酸棗仁寧心安神,加重菊花用量,加強清肝熱功效;腰膝酸軟加牛膝、杜仲,補肝腎、強筋骨。根據相關法律要求,用山羊角替代羚羊角,現代研究顯示研究羚羊角塞水溶性蛋白質成分可明顯提高實驗小鼠痛閾值,具有鎮驚和鎮痛作用,山羊角與羚羊角比較,在蛋白質種類構成方面具有相似性,同樣具有解熱、鎮靜及陣痛作用,是羚羊角的理想替代品[13-15]。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加味羚羊角湯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積極作用。治療后兩組偏頭痛積分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說明加味羚羊角湯可改善頭痛癥狀。現代研究發現多種炎性因子參與了偏頭痛的發生,CGRP可舒張血管,調節免疫,可調節神經元興奮性,啟動并維持外周敏化和中樞敏化,偏頭痛發作期血清CGRP明顯升高,CGRP是偏頭痛發病的關鍵,TNF-α在病理狀態下可在神經系統內合成、釋放,通過促進 CGRP轉錄,提高神經元興奮性,造成持續性頭痛,IL-6為神經血管性炎癥的疼痛介質,可誘導無菌性炎癥,導致偏頭痛發生[16]。治療后炎性因子水平兩組均有改善,觀察組改善優于對照組,說明加味羚羊角湯治療偏頭痛的機制可能與改善炎性因子水平有關。治療后及隨訪4周,觀察組偏頭痛發作次數少于對照組,說明加味羚羊角湯遠期效果更優。
加味羚羊角湯聯合氟桂利嗪治療偏頭痛肝陽上亢型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偏頭痛癥狀及炎性因子水平,遠期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