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二呢,康敬敬,李艷賓,張同靜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院腎病風濕科,河南 焦作 454150)
慢性腎臟病(CKD)是臨床多發病之一,病情進展至終末期腎病只能依靠腎移植或透析維持生存,給家庭與社會造成嚴重的醫療負擔,故而積極治療、延緩CKD進展是臨床醫學所關注的重點[1-2]。控制高血壓、糾正貧血、調節鈣磷代謝與血脂水平等對癥治療是現代醫學的主要手段,但仍有著缺乏蛋白尿控制手段、腎衰竭進展控制效果欠佳等不足[3]。CKD屬中醫“關格”、“腰痛”、“癃閉”等范疇,臨床實踐表明中藥治療能改善腎功能、促進臨床癥狀緩解[4]。本研究用溫陽補腎活血方辨證加減輔治CKD3期脾腎陽虛證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74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CKD3期脾腎陽虛瘀血證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37例。觀察組男23例,女14例;年齡44~73歲,平均(59.19±9.49)歲;病程2~13年,平均(7.28±2.93)年;原發疾病為高血壓腎病7例,糖尿病腎病10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4例,其他6例。對照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42~75歲,平均(58.86±9.54)歲;病程3~15年,平均(7.35±3.04)年;原發疾病為高血壓腎病9例,糖尿病腎病8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7例,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西醫診斷標準:①有原發性CKD病史或其他累及腎臟疾病病史;②腎小球濾過率(GFR)30~59mL/min/1.73m2;③腎功能及血、尿成分異常或影像學檢查異常,病程大于等于3個月。
中醫診斷標準[5]:主癥為腰膝冷痛、肢冷畏寒,脘冷喜熱飲或泛吐清水,大便溏泄或五更泄;次癥為面色黧黑或白,腰部冷感,性功能明顯減退,腹脘脹滿,齒搖發脫,小便清長或夜尿頻多;脈沉弱或沉細,舌胖嫩有齒痕。有主癥中各1項、次癥中任2項者即可辨證為脾腎陽虛瘀血證。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簽署同意書,可遵照醫囑服藥;③病情相對穩定,無急診透析指征。
排除標準:①原發性CKD出現嚴重多臟器損害或繼發性CKD;②嚴重血液、心、肺、肝、腎等疾病;③合并艾滋病或惡性腫瘤;④本研究藥物成分過敏。
兩組均接受CKD常規治療。①降壓:根據個體化原則予以高血壓患者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控制血壓在125/75mmHg;②糾正貧血:予以促紅細胞生成素、鐵劑等;③控制血脂:予以甘油三酯增高者非諾貝特,予以血膽固醇增高者阿托伐他汀;④飲食控制:維持酸堿、水、電解質平衡。
觀察組加用溫陽補腎活血方治療,用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中藥配方顆粒。藥用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半枝蓮各30g,川芎、杜仲、續斷、淫羊藿、丹參、黨參、菟絲子、赤芍各10g,干姜9g,淡附片12g,桂枝6g,甘草3g。大便干結加制大黃6g;脾氣虛加黃芪30g,茯苓10g,炒白術10g;水腫加茯苓皮、車前子各30g,豬苓20g,澤瀉10g;濕濁中阻,舌苔厚膩加炒白術、蒼術各10g,砂仁3g。先用少量開水濕潤后再倒入250mL開水,攪拌至溶解,早晚分服。連續治療1個月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中醫證候積分:對癥狀程度進行量化,重度、中度、輕度、無癥狀分別計6、4、2、0分。
腎功能指標:測定兩組治療前后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血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水平。
用SPSS24.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中醫癥候積分降低大于等于60%,Scr降低大于等于20%,癥狀體征明顯減輕為顯效。中醫癥候積分降低30%~59%,Scr降低10%~19%,癥狀體征有一定改善為有效。中醫癥候積分降低0~28%,Scr降低0~9%,癥狀體征未見加重為穩定。未達“有效”標準為無效。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肢冷畏寒 倦怠乏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7 3.52±1.63 2.89±1.17* 4.53±1.69 3.58±1.43*觀察組 37 3.60±1.61 2.18±0.92* 4.60±1.72 1.20±0.54*t 0.212 2.902 0.177 9.471 P 0.832 0.005 0.860 0.000

續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eGFR(ml/min/1.73m2) Scr(μmol/L) BUN(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7 38.69±8.38 43.25±10.02* 522.45±71.98 450.08±52.36* 20.21±2.89 15.52±4.38*觀察組 37 39.13±8.71 50.84±10.69* 521.82±72.04 385.74±48.17* 20.32±2.99 12.84±3.20*t 0.221 3.151 0.038 5.501 0.161 3.005 P 0.825 0.002 0.970 0.000 0.873 0.004
CKD3期是臨床預防終末期腎衰竭發生、減少替代治療的重要階段,目前西醫治療多集中于原發病控制、營養調控及合并癥改善等[6]。
中醫認為,CKD起初多為氣虛證,漸以氣虛及陽,在疾病發展過程中,脾腎有著互為因果的病理關系,脾虛濕困,失于運化,氣血化生不足,腎失所養;腎虛無法制水化濕,水濕寒邪日盛,失于攝納,精微無法固攝,血尿、蛋白尿久而不去,虧耗精血,加重脾腎損傷,脾陽久虛而傷及腎陽,為脾腎陽虛之證。脾失溫陽,運化升清不健,水濕內聚;腎虛陽衰,五臟六腑不得溫煦,濕濁壅盛,氣機受阻而不利血行,以致血瘀[7-8]。脾腎陽虛瘀血證以瘀血、濕濁為標,脾腎陽虛為本,治療應用扶正祛邪之法,適量加用泄濁利濕之品。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明顯降低,臨床療效與腎功能改善情況明顯優于接受西藥治療的對照組,表明治療能促進CKD3期脾腎陽虛瘀血證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有效改善腎功能。方中以干姜、桂枝、附子壯腎中之陽,杜仲、淫羊藿、菟絲子、續斷補腎,半枝蓮、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泄濁清利解毒,赤芍、川芎、丹參化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補益脾腎、清濕熱、化瘀血、除濁毒、活血之功。可益補脾腎陽氣,增進脾腎氣化功能[9]。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干姜具有改善血液循環、鎮痛、抗炎、抗缺氧等作用;附子能擴血管、調節免疫、強心、促進腎上腺素皮質功能;桂枝在腎臟病中的作用可能與其可改善血循、抗炎、利尿作用有關;續斷可增強免疫、消炎抗菌、抗氧化;杜仲提取物可形成氫自由基,可通過清除超氧陰離子、羥自由基等的活性而使組織免于氧化作用的損害,同時能夠利尿、保護神經細胞;菟絲子具有降脂、降糖的作用;丹參的主要化學成分丹參酚酸類和丹參酮類物質,可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脂質氧化,對于腎小球系膜機制的聚集具有減輕效果,從而延緩腎間質纖維化進程;赤芍、川芎能夠改善血液流變性,可起到改善腎臟微循環的作用[10]。
綜上所述,溫陽補腎活血方輔治CKD3期脾腎陽虛瘀血證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