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瑞霞,李慧霞
(河南省兒童醫院鄭州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河南 鄭州 450018)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一種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疾病,臨床表現以出血和凝血功能紊亂為主,且起病極兇險,病情發展快,預后極差,對患兒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治療該病以常規西醫治療為主,雖多數患兒早期治療后能完全緩解,但易引發諸多不良反應,進而影響整體治療效果,故減少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2]。復方黃黛片可誘導白血病細胞凋亡,有利于機體恢復,且為口服用藥治療方便、價格低廉[3]。但關于該治療方案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兒肝腎功能影響的研究尚少。本研究用復方黃黛片輔治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4例,均為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7例。對照組男24例,女23例;年齡6~10歲,平均(8.12±2.08)歲;病程3~29d,平均(14.21±3.56)d;血紅蛋白(59.86±7.31)g/L;臨床類型為FAB分型a亞型20例,b亞型27例;出血18例,貧血21例,合并感染8例。治療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6~12歲,平均(8.23±1.97)歲;病程1~25d,平均(13.17±2.86)d;血紅蛋白(60.84±7.19)g/L;臨床類型為FAB分型a亞型22例,b亞型25例;出血19例,貧血22例,合并感染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中相關診斷標準,檢測基因顯示為早幼粒細胞白血病PML維甲酸受體琢融合基因(PML-RAR)陽性,早幼粒細胞很少,t(15;17)/PML-RARa>97%,血小板減少,D二聚體增多、中性粒細胞以下階段不見或罕見、纖維蛋白原和抗凝血酶原Ⅲ減少等;②中醫診斷符合《中醫內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痛、盜汗、咳嗽、萎黃羸瘦,久則肌膚消爍,咯涎唾血。
納入標準:①年齡6~12歲;②近期未服用過影響血脂代謝的藥物;③研究取得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為早期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排除標準:①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②合并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疾病;③中途退出,未規律治療;④合并有精神障礙性疾病。
兩組均予以常規西醫治療,其中分為誘導緩解治療和維持治療兩個階段。其中誘導緩解治療包括口服全反式維甲酸(國藥準字Z42020191,湖北黃石燕舞藥業有限公司)45mg/(m2·d),日1次。維持治療3周,并對癥治療凝血功能異常,待凝血功能恢復正常時,靜脈滴注柔紅霉素(國藥準字Z42020191,湖北黃石燕舞藥業有限公司)40mg/d,日1次,連續治療3天。休息3周,再次予以柔紅霉素靜脈滴注治療,治療1個月。維持治療包括序貫予以巰嘌呤片(國藥準字H33020001,浙江浙北藥業有限公司)鞘內注射,1次50mg,日2次;甲氨蝶呤(國藥準字H20074231,輔仁藥業集團熙德隆腫瘤藥品有限公司)鞘內注射,30mg/d,1周1次;口服全反式維甲酸45mg/(m2·d),日1次。
治療組聯合復方黃黛片(雄黃、青黛、太子參、丹參)治療,口服復方黃黛片(湖北黃石燕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2020191)10片(2.7g),日3次。
兩組均治療4個月。
治療前及治療4周,采集空腹靜脈學2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白蛋白(ALB)、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總膽紅素(TBI)水平。
治療前后24h尿蛋白定量(24hUpro)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微球蛋白(β2-MG)水平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
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包括肌肉關節痛、頭痛、末梢神經異常及肝酶升高等。
用SPSS22.0軟件分析,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骨髓原始細胞及異常早幼粒細胞小于5%,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大于1×109/L,血小板計數大于100×109/L,同時在外周血白細胞分類中沒有白血病細胞。有效:骨髓原始細胞及異常早幼粒細胞5%~20%,骨髓外白血病細胞浸潤。無效:骨髓原始細胞及異常早幼粒細胞大于20%,甚至死亡。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 (±s)
?

續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s)
?

續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治療期間,對照組出現肌肉關節痛4例、頭痛3例、末梢神經異常2例、肝酶升高3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5.53%(12/47);研究組出現肌肉關節痛1例、頭痛1例、末梢神經異常0例、肝酶升高2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8.51%(4/47)。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2,P=0.03)。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一種造血系統的惡性疾病,發病機制不夠明確,多與體能狀態較差、凝血異常等有關,由于凝血異常,導致重要臟器出血,再加上機體各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易進展為致命性感染及出血,嚴重威脅生命安全[5]。目前臨床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多以口服全反式維甲酸為主,其是通過作用于PML-RARα融合蛋白,調變RARα蛋白,誘導早幼粒細胞向成熟細胞轉化,進而達到延緩病情進展的目的,但單獨應用存在局限性,會導致正常臟器和細胞損害等不良反應,且易導致耐藥等現象,嚴重影響預后,不僅對精神和軀體造成雙重折磨,還降低患兒生存率,使整體治療效果削弱[6]。
中醫認為,邪毒內蘊是本病的病理實質,而復方黃黛片是國醫大師黃世林教授所研制中藥雄黃最具代表性的復方之一,由雄黃、青黛、太子參、丹參組成,中醫基礎藥理為驅除病邪不傷正氣,具有益氣生血、清熱解毒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雄黃富含四硫化四砷,有毒、辛溫,能夠通過降解RARα融合基因,進而誘導K562、NB4等白血病細胞凋亡;青黛配伍雄黃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誘導凋亡,且對臟器、造血組織的影響較小;太子參和丹參具有增效減毒作用,有利于機體恢復的同時,還能使砷劑抑制該病細胞作用增強[7]。此外,復方黃黛片不易產生耐藥,且與全反式維甲酸作用機制無沖突,故聯合使用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示,治療后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期間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這說明聯合用藥毒副作用較小且效果顯著。這可能是由于復方黃黛片中所含太子參和丹參,具有清熱解毒之效,進而減輕毒副作用,最終達到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目的。治療4個月,兩組24hUpro、β2-MG、AST、ALT、TBI、BUN、Scr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下降程度更明顯,而ALB水平高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升高程度更明顯,這說明治療可明顯改善肝腎功能。分析原因可能是砷劑可破壞肝細胞線粒體,誘導細胞內抗氧化能力降低,進而導致氧化損傷的發生,并可導致細胞凋亡,而復方黃黛片對臟器、造血組織的影響較小,可減少對肝腎功能的損害。
綜上所述,復方黃黛片輔治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效果較好且安全性較高,有助于降低肝腎功能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