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文,王志峰,李平平
(河南省濟源市中醫院針康中心,河南 濟源 459000)
腦卒中是由腦血管病變引發的局部腦功能障礙,好發于50歲及以上人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是我國致死率排名第1的疾病[1]。表現為一側肢體失去知覺,一側面部表情不受控制,并伴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甚至出現抽搐。知覺出現障礙,肌力逐漸下降,影響肢體正常活動,引起肩部疼痛。本研究用主客配穴針刺法治療腦卒中偏癱肩痛,觀察疼痛程度及上肢運動功能的變化,報道如下。
共97例,均為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治療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對照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齡54~74歲;病程1周~3個月。觀察組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齡52~72歲;病程1周~3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2];②首次發病;③患者或家屬簽訂書面協議。
排除標準:①肩部有手術史;②存在較重心、肝、肺、腎等器官功能障礙;③患有精神類疾病;④患者意識不清晰。
對照組用傳統取穴法,取患側曲池、臂臑、肩貞、肩髎、肩髃。用75%乙醇溶液常規消毒穴位,用0.25mm×40mm無菌針灸針,輕輕刺入穴位1寸,調節時細捻慢轉,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法調整1~2min后留針,以感覺酸、麻、重、脹為宜,留針30min,1日1次。
觀察組用主客配穴法,取患側穴位。肺為主,大腸客,取穴太淵、偏歷;大腸主,肺為客,取穴合谷、列缺;小腸主,心為客,取穴腕骨、通里;三焦主,心為客,取穴陽池、內關。患者臥位,采用75%乙醇溶液常規消毒,用0.25mm×40mm無菌針灸針,進針0.5寸,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均勻提插、捻轉,調整1~2min后留針,以針刺部位出現酸、麻、重、脹為宜,留針30min,1日1次。
10天為一療程,持續治療3個療程。
疼痛程度[3]:采用VAS評分,0分代表無疼痛,10分代表最劇烈的疼痛。用BRS-6評分法將痛覺分為6個等級,無疼痛為0分,易被忽視的輕微痛感為1分,無法忽視的痛感為2分,痛覺能夠影響患者注意力為3分,痛覺不阻礙完成正常生理需求但影響日常活動為4分,痛覺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為5分。
上肢運動功能水平[4]:用FMA量表測定上肢運動功能,量表共33個項目,總分0~66分,分數于上肢運動功能呈正相關。CMS評分包括疼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關節活動度和肌力測定,滿分100分,分值與肩關節功能呈正相關。
用SPSS26.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VAS BRS-6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8 5.23±1.45 3.58±0.30*4.40±0.54 2.56±0.47*觀察組 49 5.31±1.42 2.12±0.15*4.39±0.46 1.84±0.39*t 0.2745 30.2194 0.0983 8.2177 P>0.05 <0.05 >0.05 <0.05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FMA CM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8 24.76±4.78 31.21±2.45*45.52±2.12 69.57±2.15*觀察組 49 25.01±4.58 35.84±2.26*45.36±2.14 80.02±1.96*t 0.2630 9.6773 0.3699 25.0256 P>0.05 <0.05 >0.05 <0.05
腦卒中偏癱后肩痛屬中醫“痹證”范疇。《靈柩·官針》[5]記載了行針灸法可治經筋麻痹的方法。針刺治療可運化氣血,緩解肢體麻木,減輕癥狀。但不同的針灸方式對疼痛癥狀和上肢運動功能水平的影響存在差異。主客配穴在《針灸大成》中有詳細記載,通過行針刺穴可行氣化血、溫養經脈、舒筋祛痹。
腦卒中后肢體無法正常活動,肩部肌肉逐漸出現攣縮,引起疼痛;康復鍛煉方法錯誤導致肩胛骨滑動障礙,關節窩受到壓迫,引發擠壓性疼痛;關節脫位造成肌肉組織拉傷,引發持續性疼痛。針刺曲池、臂臑穴可疏通肩部經脈,暢通氣血;肩貞、肩髎、肩髃三穴可祛風通絡、清熱止痛、通經理氣、化痰散結。通過改善肩部氣血運行,調理經脈,降低疼痛感。應用主客配穴針刺法,太淵、偏歷可驅邪扶正、調通血脈,合谷、列缺配穴可通經鎮痛,腕骨配穴通里可安神止驚、改善神經狀態,陽池、內關相配可寧心安神、理氣止痛。通過刺激相應穴位,緩解神經緊張,增強血液流通,改善疼痛。
腦卒中偏癱患者肌肉中肌纖維發生病變,出現肌無力,部分還會伴隨肌肉、血管、韌帶及神經等軟組織攣縮,運動神經出現異常,表現為上肢運動功能障礙[6]。傳統取穴針刺法取曲池、臂臑、肩髃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可通經通絡,集陽氣而使手臂揮動自如;肩貞穴屬手太陽三焦經,可散化郁結,舒筋鎮痛;肩髎穴屬手少陽三焦經,可除風濕,降痹痛。通過祛散上肢瘀滯,疏通經脈,暢通氣血,改善上肢活動度。主客配穴針刺法中取合谷與列缺配穴,可通過誘導額葉部血流增大,加強機體對上肢的控制;太淵配穴偏歷可改善橈腕關節的活動度和周圍軟組織病變;腕骨配穴通里,強化對肩臂的鎮痛作用;陽池配穴內關,降低上肢疼痛、麻木等癥狀,恢復上肢的運動能力。通過加強機體對上肢的控制能力,改善上肢運動功能水平。
主客配穴針刺法治療腦卒中偏癱肩痛能夠通過調節氣血流通、加強機體對上肢的控制,改善疼痛和上肢運動功能,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