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進衛,于進剛
(1.中央儲備糧威海直屬庫有限公司,山東 威海 264423;2.榮成市榮糧實業有限公司,山東 榮成 264300)
榮成市榮糧實業有限公司在2018年儲存一批進口烏拉圭大豆,該批大豆的主要特點為雜質高(主要是豆莢、秸稈、粉末物等,3.5%)、水分高(13.5%,危險水分)[1]。入庫期剛好處在7、8月份的高溫高濕季節,且該批大豆在入庫前(港存期間)就出現部分發熱、結露現象(40 ℃左右),增加了該批大豆的保管難度,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糧食劣變,形成儲糧事故。但是通過技術人員的自身努力,成功保管了該批大豆,保管期間未出現儲糧安全問題,現總結相關經驗如下。
考慮到高溫高濕季節入庫的難度,入庫前對人員、倉房和機械設備進行充分準備。調配經驗豐富的保管人員參與現場管理,重點做好入庫質量管控;購買40目尼龍網對通風管道的連接處進行封堵,避免通風期間出現漏糧現象;準備4條入庫作業線加快入庫進度,單日最大接卸能力3 000 t,減少大豆外存數量,便于集中應用儲糧技術,穩定儲糧糧情;同時還準備了離心風機、單管風機、糧面翻倒機[1]等糧情處理設備,提高應對突發糧情問題的應急處理能力。
該批大豆入庫的檢測質量指標:水分13.5%,雜質2.1%,完整粒率80.6%,損傷粒率7.4%,熱損傷粒率2.1%,霉變粒1.5%,部分大豆子葉變軟,有異味,且部分車載大豆最高糧溫達到38 ℃。為提高儲糧穩定性,降低儲糧安全隱患,入庫期間對該批大豆采取以下措施。
(1)采取“一篩一吹”處理雜質,利用溜篩處理粉質雜質,風機吹出輕型雜質,控制入庫雜質在2%左右。經過整理,共產生90余噸雜質,該雜質單獨存放。
(2)利用房式倉入倉機的移動性,安排專人擺動入倉機機頭,控制落點[2],降低雜質聚集,增加儲糧穩定性。
(3)由于大豆在入庫前已經發生異常糧情,入庫期間部分倉糧溫達到32 ℃,糧情處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后期儲存的穩定性。根據入庫大豆實際情況,經咨詢集團公司、山東分公司、油脂公司專家,決定分兩個階段進行通風,第一階段(入庫期間)邊入庫邊通風,以降水控溫為目的,控制好糧情后進行驗收、熏蒸;第二階段(保管期間)以降溫為目的,穩定糧情。第一階段,采用7.5 kW離心風機正壓通風,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間利用電子測溫系統和移動測溫系統檢測糧溫變化情況,采取糧面翻倒機翻倒糧面、人工處理雜質區、糧面插單管等干預措施解決通風死角問題,有效提高通風效率。第一階段通風也分兩個小階段,7月下旬至8月中旬(立秋前),重點控制糧溫不繼續上升,盡量降低水分;8月中旬至9月上旬(立秋后),利用夜間溫度較低的有利條件,盡量降低糧溫。通過處理,把該批大豆最高糧溫控制在22~25 ℃,略低于外溫26 ℃,整體糧溫基本均衡;水分平均降低了1.2%左右。糧情基本穩定,后續的驗收和熏蒸順利進行。
2018年10月中旬,部分倉糧溫沒有出現隨外溫降低而降低的現象,出現儲糧安全隱患。及時通風散氣,利用低溫天氣進行第二階段通風,目的蓄冷、降溫、保水,采取吸出式通風。此階段通風根據糧情分批次進行,從10月下旬一直持續到2019年1月上旬,每倉通風均在200 h以上,對通風死角,糧溫下降較慢的部位實施糧面覆膜定向通風和插入單管直接送風的方式解決。通風結束后,該批糧食整體平均糧溫10 ℃左右,水分在11.5%左右,入庫期間的糧情隱患得以徹底消除,轉入正常儲存期間。
2019年4月份,氣溫逐漸上升,受外溫影響,倉內糧面表層易形成結露層,進而導致發熱,造成儲糧安全事故。因此,進入4月就組織保管人員對倉房門窗進行保溫密閉,窗戶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塑料薄膜密閉;進倉檢查門采取內側加掛棉掛毯的方法,有效降低氣溫、氣濕對倉溫、倉濕的影響。
5月中旬,在大豆倉溫20 ℃、倉濕69%、表層最高糧溫18 ℃、最低溫低為13.8 ℃,平均糧溫為16.4 ℃,采取10:00—17:00開啟空調,利用除濕降溫功能降低氣溫對倉溫、倉濕的影響,空調溫度設置為18 ℃,一周后檢測:倉溫在21 ℃左右,倉內濕度65%,表層最高糧溫18.8 ℃,最低溫低為14.8 ℃,平均糧溫為17 ℃,溫度對比是上升的,但延緩了整體糧溫上升的速度。6月中旬開始全天開啟空調,空調溫度一直設置為18 ℃,這時候倉溫為17.8 ℃,倉濕為42%,表層最高溫度17.8 ℃,最低溫度13.5 ℃,平均溫度為16.6 ℃,對比前期看,糧溫變化有所下降,倉溫和倉濕明顯降低很多。7月下旬至8月,外界溫度達到30 ℃左右時,把空調溫度設置為24 ℃,這里要根據外界溫度對倉溫影響程度來設定空調溫度,8月中旬空調控制倉溫為23 ℃,倉濕52%,表層最高糧溫23.8 ℃,最低糧溫17.2 ℃,平均糧溫在20.1 ℃。到8月底倉溫達到25 ℃,倉濕52%,表層最高溫度24.5 ℃,最低溫度20.2 ℃,平均溫度22.3 ℃,外溫25.6 ℃,這時倉溫和外溫基本相同時可以停止使用空調。表1是榮成市榮糧實業有限公司9號倉2019年糧溫變化及應用空調補冷技術參數。

表1 9號倉庫2019年進口大豆年糧溫變化情況表
通過空調補冷,有效抑制發熱、結露及儲糧害蟲的發展,2019年,該批大豆未進行熏蒸和機械通風,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

(續表1)
在保管過程中,要求每位保管員必須掌握糧食結露的4種檢查方法。①通過觸覺感知,赤腳在糧面上走動,從溫度、濕度、糧食散落性等方面通過腳的直觀感受來驗證糧堆的散落性、板結程度,以及對于雜質區的手抓檢查,根據澀滯狀態來判斷。②通過嗅覺感受倉內氣味,來判斷是否出現嚴重的豆腥味或者不同程度的霉味。③通過視覺觀察倉壁干燥狀態,來判斷是否出現結露或者返潮等情況。④通過水分快速比對檢測發現疑似結露部位大豆的水分含量,與該倉平均水分對比,如發現疑似部位大豆水分含量明顯高于該倉平均水分含量時,則表明該部位發生了結露。在保管初期,保管人員要每天進倉檢查,多次處理糧堆表層早期結露問題,避免出現儲糧安全事故,同時為通風效果鑒定和靜態保管打下良好基礎。
靜態儲存期間,在每年的4月份、11月份,倉溫達到15 ℃左右,組織保管員使用糧面翻倒機翻倒糧面,提高糧面表層松散度,降低糧面下2 m以內的溫差,減少因溫差過大發生表層結露現象;空調停止使用期間,每兩周對倉房四周墻邊大豆進行翻倒,防止氣溫與糧溫溫差過大造成邊角結露的現象。
通過對大豆一個儲存周期倉儲管理情況的分析可知,保管高雜質、危險水分的大豆,需要在入庫期間清理入庫雜質,將水分控制在2%左右;使用大功率離心風機,采取邊入庫邊通風的方式處理,排除糧堆內部積熱及大豆呼吸作用產生濕熱,均衡糧溫,降低大豆含水量,初步消除發熱、結露隱患;要利用低溫天氣蓄冷降溫,增強儲糧穩定性;應用空調補冷、糧面翻倒等儲糧技術,可以很好地保證靜態儲糧安全。在整個管理過程中,機械通風是保證儲糧安全的關鍵性、基礎性工作,只有通風徹底才能順利應用其他儲糧技術,達到安全儲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