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袖
自從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以來,人們記住了楊利偉、聶海勝、翟志剛、劉洋、劉伯明等一個個航天英雄。但大家不知道,選拔這些航天員并對他們進行培訓的還有個幕后英雄,她就是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設計師黃偉芬。
為了迎接航天員返航,她提前20多個小時開始忙碌,先是主持放行評審,從各個崗位的職責、技能到航天員公寓和各類檢查點的布置,再到航天員回“家”后吃什么、喝什么,都要親手抓落實
2021年9月16日8時56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3名航天員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90天后,即將返回地球。
距離航天員返回還有20多個小時的時候,黃偉芬就為迎接他們回家忙碌起來。她先是主持放行評審,從各個崗位職責、技能到航天員公寓和各類檢查點的布置,再到航天員回“家”后吃什么、喝什么,都要親手抓落實。另外,航天員撤離核心艙后,黃偉芬還要為他們善后,比如撤離時艙門有沒有關好,艙門檢漏是不是正常,服裝也要做氣密性檢查?!巴朔俊敝埃教靻T還要在地面科技人員配合下,完成空間站組合體狀態設置、實驗數據整理下傳、留軌物資清理轉運等工作。
黃偉芬不但要關注航天員的返回過程,航天員返回地面后的身體機能恢復也是她要關注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之前,我國已有過6次載人太空飛行,尤其是神舟十一號飛船飛了33天,黃偉芬和團隊對航天員的生理和心理指標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航天員長期飛行以后,失重環境對人的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統都有很大影響。航天員返回地面后,要重新適應地面重力環境,半年時間才能恢復正常的生活、工作和訓練。在此期間,不能讓他們站立,要做好保護措施,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整個動態維護、跟蹤、觀察則需要一年左右。航天員從訓練期一直到飛行任務結束,生理、心理等方面所經受的考驗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其實,從6月17日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射升空開始,黃偉芬就和聶海勝三人飛行乘組密切溝通,時時關注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和他們一起度過了難忘的90天。
在黃偉芬眼中,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人都很敬業。6月17日凌晨2點30分,他們就起床做進艙前的準備,然后進艙等待發射。入軌之后進行組合體的環境建立,一直忙到晚上11點多,12點多才睡覺。考慮到3名航天員十分辛苦,黃偉芬安排他們多睡半個小時,沒想到航天員早上6點準時起床了。
黃偉芬清楚,長達3個月的太空生活,對航天員們的耐受力也是個巨大的考驗。平時,她與航天員密切溝通,在心理建設上給他們一些建議,為他們做好心理疏導。
航天員在太空工作、生活期間,有問題隨時可以和地面工作人員溝通。有一次,黃偉芬在辦公室接到一個電話,號碼沒有見過,接起來后,熟悉的聲音讓她一愣:原來是聶海勝從太空打來的。聶海勝向她請教了幾個專業的問題,得到完美解答后,這場天地通話才結束。
她知道,航天飛行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尤其是上升和返回過程中,發生爆炸這樣的事情是有可能的;但她提醒自己不能哭,因為自己是現場指揮,如果不能控制好情緒,后果不堪設想
2003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的神舟五號飛船落地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在天上看到的、感覺到的,告訴負責選拔和培訓的黃偉芬:“感謝您,黃主任,您的訓練是管用的?!秉S偉芬則稱贊楊利偉的表現太完美了,給他打100分。
神舟五號飛船上天前,第一梯隊選出了3名航天員,可最后上去的只能是一名航天員,當時黃偉芬投了楊利偉一票。在她心目中,3名航天員都很優秀,取舍確實挺難,她對3人各方面的訓練數據進行分析,綜合發射前準備期間的表現,最后鄭重地投了楊利偉一票。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出征工作準備完畢后,黃偉芬和翟志剛、聶海勝來到航天公寓,圍著楊利偉開心地說話。其實,黃偉芬內心是忐忑的,因為她知道,航天飛行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尤其是上升和返回過程中,發生爆炸這樣的事情是有可能的。黃偉芬看到,翟志剛和聶海勝在楊利偉身邊輕聲叮囑著一些細節,這樣的場景讓黃偉芬感動不已,她怕控制不住自己,轉身進了衛生間。
對著衛生間的鏡子,黃偉芬淚流滿面,但她提醒自己不能哭,因為自己是現場指揮,如果不能控制好情緒,后果不堪設想。于是,她擦干眼淚,洗了把臉,努力讓自己平復下來。
讓黃偉芬欣慰的是,楊利偉用優異表現回報了她的信任,進艙、發射、返回三個關鍵點,楊利偉心率一直保持在每分鐘70余次,發射時心率只有72,冷靜極了。國外有的航天員進艙時,很緊張,心率會加快。而中國這次是載人首飛,上升和返回時,航天員要承受相當于自己體重近十倍的壓力,呼吸十分困難,楊利偉卻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心態。
神舟五號飛船將近一天的飛行里,需要200多次各種各樣的操作,楊利偉每次操作都準確無誤。飛船里,他戴著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電腦鍵盤,雖然很難操作準確,但也萬無一失。楊利偉在飛船上發出過很多指令,最精細的“倒計時3秒”,也操作得絲毫不差。
黃偉芬被譽為航天員“總教頭”。平時,她帶領訓練團隊與航天員朝夕相處,非常默契。從2004年3月開始,她帶領12名航天員按照訓練大綱,進行按部就班的訓練,同時開始撰寫多名航天員同時上天的選拔標準。因為從“神六”開始,要有兩名或三名航天員同時上天,航天員的默契配合,工作、生活習慣方面的協調,以及性格上的搭配至關重要,這些都成了黃偉芬選拔時考慮的重要因素。此外,理性、勇敢、果斷、情緒自我調節能力強、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能和旁人順暢溝通等也是選拔航天員的必要條件。此外,航天員體質訓練有個特殊要求,不能出現任何運動損傷,更不允許有傷病發生,避免非戰斗性減員。
對于神舟十二號飛船3名航天員的選擇和搭配,黃偉芬有著科學而縝密的考量。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射的前一天,擔任航天飛行任務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公開亮相,聶海勝擔任指令長。之所以聶海勝三人乘組最后時刻能夠勝出,黃偉芬是經過通盤考慮的,考慮的因素包括這次任務的特點,每名航天員個體特點和任務的匹配性,航天員的經驗、年齡和新老搭配、以老帶新的構成,以及彼此之間心理相容性、配合能力,等等。
如今,神舟十二號飛船飛行任務圓滿結束,3名航天員的出色表現證明了黃偉芬在選擇航天員方面的獨到之處。
她從不把自己當女性,航天員訓練的內容,她全經歷過。離心機、轉椅、四柱秋千等科目,她沒少體驗。就連跳傘這種頗具冒險色彩的項目,她也親身體驗過。她說,沒有體驗,就不能設計出完善、有序的訓練流程
上高中時,黃偉芬就是學校的風云人物。1981年高考,黃偉芬考出499分的高分。報志愿時,父親鼓勵她:“國防科技對一個國家至關重要,還是報這方面的大學吧!”于是,黃偉芬報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畢業后,她又考取著名生理學家劉光遠教授的研究生,學習重力生理專業。畢業后,她對飛船系統、航天醫學、航天工程等眾多專業均有涉獵。1992年,中央批準立項實施“國家載人航天工程”,也叫“921工程”,她被委以重任,負責選拔和培訓航天員的工作。
黃偉芬面對的是一個開創性的工作,注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航天員需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壓等特殊環境因素的嚴峻考驗,挑戰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極限,如何訓練出優秀的航天員,教練員的角色尤其重要。
航天員選拔出來后,黃偉芬帶著不足30人的團隊,承擔起了教練員的任務。而這個角色需要怎么做,沒有范本。黃偉芬帶領團隊用5年時間,進行了七大類100多個課目的訓練教學,撰寫了中國第一部航天員訓練大綱。當時,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希季作為評審專家組領導,高度評價這部訓練大綱:“如果按照這個訓練大綱訓練,中國航天員上天沒問題?!?/p>
黃偉芬和團隊按照大綱訓練,實踐中摸索完善出八大類、百余個航天員訓練課目,每個課目又有很多訓練單元,涉及醫學、生理、心理,還有科學理論和工程技術等諸多方面。訓練中,黃偉芬從不把自己當女性,航天員訓練的內容,她全經歷過。離心機、轉椅、四柱秋千等科目,她沒少體驗。就連跳傘這種頗具冒險色彩的項目,她也親身體驗過。她說,沒有體驗,就不能設計出完善、有序的訓練流程。
航天員訓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要經歷各種挑戰、考驗、檢查和評定。而且,只要航天員不退役,訓練就不能終止。從預備航天員開始訓練,到具備執行任務的能力,大概需要4年左右,相當于上了一個大學,但比大學的本科教育難得多。
航天員訓練中,讓黃偉芬感動的事情不少。飛船上升過程中,航天員承重超過4個G,也就是4倍于自己體重的壓力,返回的時候低一點,3個多G。但應急逃生的時候,過載就會比較大。2018年10月11日,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發射失敗,兩名航天員啟動緊急返回程序,安全獲救。后來,一個航天員說他當時感覺到有6到7個G的超重作用,胸口像壓了一塊7倍于自己體重的重物,喘不過氣來。黃偉芬的訓練大綱規定,我國的航天員要做到承載8個G,才能評優。航天員每年做兩次測試,測試時,離心機上設有紅色按鈕,航天員只要受不了,就可以按動紅色按鈕,離心機就會停下來。但這么多年,沒有一名航天員使用過這個按鈕。
有一次,黃偉芬對兩名航天員進行水下失重訓練,其中一臺儀器出現故障,需要修理。由于不清楚要修理多長時間,黃偉芬建議兩名航天員脫下訓練服休息等待。航天服脫下再穿上,多充一次氣,就會縮短一次使用壽命,兩名航天員堅持穿著訓練服等待,讓黃偉芬很是感動。
作為航天員選拔、培訓的“總教頭”,57歲的黃偉芬是忙碌的,忙得她曾經連女兒在學校哪個班都不知道。然而,她說,當自己的理想、追求有幸與國家的重大科技發展需求交匯對接時,所有的苦都是樂,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編輯: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