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洋

洋姐,我感覺我的家庭關系很差勁,甚至我覺得我爸媽如果有哪一天能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講話那都不正常了。比如說我爸要錢想去買點藥什么的,我媽都不給,或者言語總是很不客氣,再比如說過年了我爸想請親戚吃個飯,我媽都特別激烈地反對??傊?,我感覺他倆矛盾不斷,很小的事情他們都不能心平氣和地說。
有時候我甚至想在他們吵架的時候沖他們大喊:“過不了就離婚算了。”但是我不敢,我一方面覺得這樣總是爭吵的生活沒有意義,分開算了:一方面又怕他們離婚后的兩個家庭沒有辦法正常生活,因為我爸患有癲癇病,需要長期吃藥,如果離婚的話,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要我爸去管,現在的話,我媽還可以幫忙做很多事:我媽媽文化水平不高,而且她現在已經50歲了,出去打工就算能找到工作也沒有幾年了,到時候經濟收入恐怕都很難有。我害怕因為我的一句話他們下定決心去離婚,而我間接毀了他們。
我有時也不明白,我并不感覺我媽是蠻不講理的人,她對我就會聽我把話說完,對我態度很好,但是對我爸爸時態度就很惡劣。所以我總感覺我的父母是因為我和我哥哥才在這段婚姻關系里硬撐。
我現在放假在家都特別想逃離,想找一個沒有他們的地方,我覺得在這樣一個只有爭吵的家待著也很壓抑。開學我就高三了,假期1個月只有兩天,我甚至在想那兩天假期也不要回家,去哪個親戚家里待兩天。
我現在對婚姻也是既憧憬又不敢想,因為我在網上看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還有一句話是:如果想知道你妻子20年后是什么樣子,看看你丈母娘就知道了。所以我甚至有些不想結婚,我害怕我結婚后會像我媽媽一樣,一點兒小事都不能心平氣和地說。我感覺我也確實受到了我媽媽的影響:在學校,有時同學問我一個題,講題的過程,我的態度也不會太好,除非我心情很好,才可以很有耐心: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直接不理。后來回想起來,就在想當時為什么不好好說話呢,這句話這樣說明明更好。所以我感覺我已經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我媽媽的影響。
所以,洋姐,我想問在爸媽的爭吵中我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我是在一旁不管,裝聽不到呢,還是讓他們不要顧及我,生活不了就離婚算了?我還想知道怎么才能不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這就是我的問題,謝謝洋姐您能把它耐心地讀完,希望您能告訴我應該怎樣做。謝謝洋姐!
洋姐說:把你的表述總結—下:你的爸爸媽媽為了照顧你們兄妹的感受,勉強生活在一起,被迫忍受不幸福的人生;你受到原生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心情和性情都變得很差。如果這個表述成立的話,就構成了一個死循環——父母等于被你和哥哥“綁架”,無法改變;而你們兩個由于年幼弱小只能被動接受他們為你們營造的惡劣家庭環境,無力改變。你們一家四口為對方而活,受對方影響,每個人都不快樂,卻又都不需要對此負責。如果這個總結成立的話,那就等于宣告此題無解。
網上的言論大多不嚴謹,它們沒有數據,沒有完整的邏輯鏈,甚至充滿了偏見。大家都喜歡刷手機,如果網絡上的聲音能夠代替科學的論證和學習,那么我們也不需要學校了,只要天天躺在家里愉快地看手機就可以接受教育了,你說是不是?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大不大呢?非常大!
那我們可不可能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呢?不可能!
只是,一些學科概念,在你沒有系統地學習或者對它有深入了解的情況下,你基本上是沒有能力運用它的。心理學工作者在接待來訪者的時候,經常需要通過他的原生家庭了解來訪者某種行為背后的深層次動機,這是臨床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讓來訪者重新掌控生活、擺脫痛苦的手段。然而,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在使用這一概念的時候,它的走向往往是推卸自己本該承擔起來的對人生的責任——我今天糟糕的樣子全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不是我的錯;我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自己,但我真的沒有辦法。
在這種思維模式下,你能做的似乎也就只剩下憎恨了。比如,你媽媽是能夠和你好好說話的,她只是對你爸爸沒有耐心。你面對同學的時候,為什么不學學媽媽對你的那一面,而偏要去學她對你爸爸的那一面呢?對了,你也不是總對同學沒有耐心的,媽媽有耐心的那一面,你也學到了,你只是不客觀地把注意力全放到了家庭帶給你的負性影響上,這樣一來,不改變自己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所以心理學家往往會給大眾這樣的忠告,在沒有專業人士幫助的情況下,不要輕易到原生家庭或者自己的童年里去找尋原因,即使那里藏著真正且唯一的答案。這就像你得到了一片藥劑,你覺得它可以治療你的疾病,但若沒有醫師的指導,擅自服用它,風險極大。
下面我說一下我對你家庭的看法。你的家庭關系肯定是不和諧的,這一點我與你有同感,但你非要說它到底有多糟糕,其實也說不上。每個家庭都有過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到不可開交的程度的經歷。更何況爸爸有病,媽媽無力賺錢,還要養育,兩個沒有獨立的孩子,焦慮會有多少,怕是不言自明的。吵架對他們來說可能僅僅是一種情緒發泄的需要。盡管表面上沒有多么恩愛和睦,他們卻是互相依存,互相扶持,言語上時而過激刺耳,行為上卻始終不離不棄。
媽媽在盡最大的努力做一個好媽媽,誠然她內心焦躁不安,卻總是耐心地傾聽女兒的心聲;爸爸接住了媽媽投射過來的所有焦慮,加上他自己原有的那一份,他似乎也沒有表現得特別失態。他們不是你理想中的父母,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在盡力成為好父母。單憑這份心思和努力,你就不應該用勸離婚這種負氣的方式傷他們的心。
孩子們經常說父母不尊重自己,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反過來父母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做決定,在他們沒有征求你意見的時候,不要去干涉人家的自由,是不是也是對父母起碼的尊重呢?
沒有誰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的,成功人士壓根沒有時間陪伴子女,望子成龍的父母時刻給孩子極大的心理壓力,在快樂教育下被放養大的小孩又可能覺得爸爸媽媽平庸沒野心……把世界上的每個家庭都經歷一遍,你會發現每個家庭都有讓人不舒服的地方,很多家庭的表面和睦,只不過是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壓抑情緒的共同結果。
顯然,你的家庭不需要你壓抑情緒。你有跟父母說“你們離婚吧”的自由,也可以對同學隨時表達“我心情不爽”。你的原生家庭給了你硬氣,給了你脾氣,給了你說不的權利。這種自在的感覺不是從任何一種原生家庭里走出來的人都敢于體驗的。
你的不快樂更多地不是來自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當然原生家庭一定會帶給你一些負面影響),而是來自于你對自己原生家庭不全面的觀察,以及被十全十美原生家庭類雞湯洗腦后的非合理想象。
編輯/苗嘉琳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鼻啻候暄眩卟幻鳎床黄啤街厮畯褪乔?,柳暗花明后坎坷。每個年輕人都有類似的迷茫和困惑。為什么你會這么難過?聽洋姐慢慢跟你說,在兵荒馬亂的青春里,做一個自在的明白人。
洋姐的私家后花園,微信公眾號:WeSpering(關注有驚喜)
如果你還有寫信的習慣,寄往這里:130021長春市清華路156號《中學生博覽>編輯部“洋姐說”(收)
Email: 1056967143@qq.com QQ: 105696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