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

要理解新零售的概念,首先我們要理解什么是“零售”。
你沿街開了一家服裝店,這叫零售;你在小區門口開了一個超市,也叫零售;甚至,如果你是一個扛著磨刀器具在路上吆喝的老大爺,也是零售。
通俗地說,零售就是我們怎么讓貨、產品和用戶之間產生關系,如何把產品賣給用戶,或者反過來說,如何去為用戶找到產品。
比如,蘇寧把海爾的冰箱賣給你,反過來也可以說,蘇寧是幫助需要買個冰箱的你,找到了合適的海爾冰箱。
如果用阿里的理論來給零售下一個定義,其實就是把“貨”與“人”之間用一個叫作“場”的東西連接在一起。這個“場”可能是場景,可能是物理位置,也可能是呼叫中心,甚至是你去拜訪的陌生客戶等。所有能把人、用戶和產品連接在一起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稱之為零售。
下面,我將從“場”“人”“貨”的角度來理解什么是“新零售”。
“場”到底是如何在用戶和場景之間不斷發生連接和交互的呢?
我認為,讓用戶和產品之間發生連接的有3樣東西:信息流、資金流、物流。
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去商場買衣服,我打量一件衣服,左看右看,看材質、價格,比比大小,覺得不錯,還可以試一下。這些其實就是信息流,是我了解這件商品的信息。然后我刷卡買單,這是資金流。刷卡之后,柜臺員工裝好袋,遞到我手上,我就拎走了,這是物流。
任何零售行為,離不開這3個過程。但你平時肯定把這樣一次購物當成一次整體來看,而不是把它分割成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來看。
這樣的邏輯運行了幾十年,甚至上千年,一直沒有分割開過。但隨著互聯網的到來,它們發生了新的變化。這也是為什么會出現“新零售”的原因——正是因為零售行業出現了一些新的基礎要素,導致零售的形態發生了變化。
先說信息流。比如,阿里曾經在婦女節做了一個活動,叫“三八掃碼購”。當你用天貓超市的App去某一家超市,掃一下超市里你所需產品的條形碼,你會發現,這個產品在超市里賣1.8元人民幣,而在天貓超市卻只需要1.6元人民幣。然后你直接拿App一掃,就可以把產品放到天貓超市的購物車里。所以在活動當天,很多人都在逛沃爾瑪或者家樂福超市,但最終卻在天貓超市下單購買了產品。
為何天貓超市的產品比線下超市更便宜?這是因為線上和線下的成本結構不同。
超市把商品展示出來給你看,目的是為你提供信息流,讓你做出“買”或者“不買”的決策。而展示信息流是需要成本的,比如店面的租金、人工費、電費、水費、消防費等。
在超市里,消費者獲取信息流和資金流是同時完成的。但如今,信息流和資金流被切割開了,消費者可以從線下獲得信息流,在線上完成資金流和物流。
這就是傳統超市的商業模式受到本質打擊的原因所在。
不過,仍然有些產品在線上是不好買的。比如,你要去買一個床墊,在網上只能看看參數、規格,不能躺在床墊上,親身體驗床墊對你全身的支撐。這種體驗是很難在線上完成的。
也就是說,互聯網為消費者提供了高效的信息傳遞,但讓消費者損失了對產品的即時體驗。所以,新零售出現了。
雷軍曾經分享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把小米手機和紅米的銷售情況進行對比,紅米在線上銷售情況更好。因為在線上比較手機的參數后,很多人會選擇購買紅米。而在線下,小米手機卻賣得更好。因為消費者在線下門店通過觸摸手機的實物,會感覺小米手機的手感好一些。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新零售”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概念,永遠會有更新的東西出現。擁抱新零售,就要把線上的高效率和線下的體驗性結合起來,讓消費者在享受高效率的同時回歸體驗性。
在傳統零售交易中,物流是一個從來沒有被思考過的問題。過去,我們在線下買東西都是“人找貨”。你去商場買一個東西,是人在移動,從而接近貨物。這就是傳統物流的邏輯。
這種邏輯演變到今天,在如今的電商時代,你可以在家里買到全球任何地方的貨品,已經變成“貨找人”。當物流演變成“貨找人”后,全世界的貨都會奔向你,價格也會拉平。
電商在物流上出現了巨大的優勢——跨度性,你可以買到全球的商品。但是,電商在物流上面也有一個巨大的弱點——損失了即得性,這也是線下零售的一個巨大優勢。比如你在家里做飯時,突然發現沒有鹽了,這時你就會在乎鹽的即得性。
那么,什么地方對即得性的幫助最大呢?就是距離你家 1公里的社區便利店。
如今有一個現象挺有意思的:超市越來越難做,但便利店卻發展勢頭正猛。
為什么?這正是因為便利店提供了即得性?!柏浾胰恕币欢〞p失即得性。
線下零售捍衛了3個重要的特性:體驗性、可信性和即得性?;诰€下這3個特性,新零售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把線上的高效性、便捷性和線下的即得性融合。
總結一下,到底什么是新零售?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效率。當你把用戶和產品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一寸,你就是在做新零售。
從“人”的角度來看新零售,有4件事情非常重要: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和復購率。萬變不離其宗。
用例子解釋一下這4個概念:
比如,你開了一家服裝店,有多少人會路過你的店鋪,用互聯網語言解釋叫“流量”,用線下語言解釋叫作“人流”;你當然希望在流量多的地方開店,但流量多的地方租金肯定會很高,這就是“流量成本”;如果每路過 100個人里有30個人在你的店里消費,互聯網語言解釋叫“轉化率”,用線下語言解釋叫作“成交率”;當你通過一些活動使消費者購買了你的商品后覺得很好,過幾天又來購買,就獲得了消費者的“復購率” ;而“客單價”則是消費者在買這個商品時,隨帶著買了別的商品。
從“人”的角度來說,所謂新零售就是要分別想辦法提高這4個參數。
如何做到呢?
大致可以概括為利用口碑經濟提高流量、社群營銷提高轉化率、會員經營提高復購率、大數據圈定提高客單價等方式,最終目的達到人群和產品的精準匹配。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消費者需求一旦產生,怎么能用最快的速度接觸到貨?
關于“貨”的邏輯,有必要幫助大家從底層上做一個完整的梳理。
“貨”從開始到最后結束,一條完整的供應鏈,大致會經歷以下6個過程,下面通過幾個案例來說明這條供應鏈的6個要素:
1.設計
為什么西班牙服裝品牌ZARA的零售做得好?因為它提高了設計環節的效率。ZARA從設計到銷售,12天就能完成,這是ZARA真正的核心能力。如果你能提高設計到銷售之間的轉化速度,那么你就是一個更高效率的零售。
2.制造
Costco的總部在美國西雅圖附近,這家超市最大的特征是會員型連鎖超市,一年的凈利潤可以達到20多億美元,而它的主要利潤來自于會員費,它的商品幾乎是無利潤的。Costco商品的綜合毛利率在6%,所有商品利潤不可以超過14%。
為何 Costco會把商品利潤壓得如此低?原因很簡單,只有商品價格低,用戶才愿意付會員費。而用戶付了會員費,就會持續在Costco購買商品,這樣第二年用戶仍會續費。Costco的續費率在全球為88%,在美國為90%。
Costco和用戶之間形成聯系:你付會員費的本質是作為買手,幫我在全球找到最合適、最便宜的產品。買手賺的不是差價,賺的是服務費,它倒逼消費者來做這件事情。
3.供應鏈
德國有一家非常著名的機構叫阿爾迪,它很快也會進入中國。阿爾迪在德國超市的價格甚至比Costco在美國還要便宜。它是如何做到的?阿爾迪極大地降低品類,把店鋪開在用戶最集中的地方,想盡一切辦法縮短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極大地提高了供應鏈的效率。
4.大型商場
如今名創優品在中國已有2 000家門店,它家的產品都是在單品上把效率做到極致。
中國日用品的定倍率普遍是這樣的:如果商品成本價是1塊錢,消費者買到手的平均價格就是3塊錢。名創優品用的卻不是這樣的定倍率。
名創優品用大型商場的量找供應商,可以在不降低品質的情況下降低成本。比如,一件商品別的商家拿貨成本價是1塊錢,名創優品拿10萬箱,一件5毛錢。然后名創優品只加8%~10%的品牌利潤后,直接供到門店。這樣別的商家賣3塊錢時,名創優品只賣1塊錢。要做新零售,就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中間環節的效率。
5.大型銷售機構
個人認為,無人超市根本不能代表新零售,真正能代表新零售的,阿里的天貓小店算是一個典型。例如,天貓通過大數據,可以清楚地知道小店附近居民區里有人買過狗糧,那么天貓小店就可以把狗糧等產品部署在店里面。而7-11這樣的便利店是不知道這一點的。
6.用戶
閑魚這類回收平臺通過回收再銷售的方式完成了交易。在閑魚,我們不需要通過第三方就能讓用戶與用戶之間直接交易,去掉中間環節進一步提高用戶的獲利。從這個角度來看,閑魚也是新零售。
所以,從“貨”的角度來看,設計、制造、供應鏈(總代、省代、市代)、大型商場、大型銷售機構、用戶,只要在任何一個環節提高了效率,就可以自豪地說:我就是新零售。
總結起來,到底什么是新零售?
新零售是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萬千組合。
新零售是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和復購率的更高效率。
新零售是設計、制造、供應鏈,B2B2C 的整個環節不斷提高。
總而言之,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