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昕 王 哲 丁 媛
(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遼寧 大連116024)
《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2015)》[1]指出,“圖書館的主要職能是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在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圖書館應全面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2018年,教育部在《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2]文件中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概念,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概念的提出為圖書館育人工作注入了新內涵,在這種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育人工作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建設,成為“三全育人”工作的切入點,有力推進新媒體建設的同時,有效提升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質量,促進了高校圖書館發展。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高校圖書館紛紛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各項業務,數字化特性使其在便捷性上擁有巨大優勢。現階段各高校圖書館開展新媒體建設各有側重,但微信公眾平臺憑借其營銷推廣、傳播信息的特點,成為了高校圖書館新媒體建設中的最大熱點。截至2020年底,42所“雙一流”高校全部開通了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超過90%的高校將微信公眾號二維碼放在圖書館官方網站的一級欄目進行宣傳[3],通過平臺能實現圖書館信息內容的大量傳播和信息形式的種類拓展,同時實現各類社交媒體平臺功能的整合,以持續運營方式來獲取新的功能要素[4],高校圖書館的微信營銷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5]。在高校圖書館新媒體建設發展中,微信公眾平臺方式有著以下幾大突出優勢。
騰訊發布的《二零二零年第三季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9月,微信用戶月活躍量已突破12億,成為了現階段網民最主要的即時通信工具。在高校,微信已成為大多數學生日常使用的主要工具,并且隨著網絡化發展微信已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教學、服務的方方面面。
傳統的點對點式傳播方式成本高、效率低,傳播途徑有限,影響范圍受各方面影響波動很大,并且無法保證效果。但微信公眾平臺有著網絡傳播媒介分布密集、傳播速度快、準入門檻低的特性,借助其龐大的用戶基數,能夠快速在目標群體中開展相關工作,保證高水平的覆蓋率和維持率。通過這種手段,基本上能在幾分鐘內,將文章推送給幾萬甚至是十幾萬的目標讀者群體,并能夠有效地保障目標傳達的確定性和傳播對象的可獲得性,將圖書館宣傳內容擴散至全校讀者,極大地擴大了宣傳范圍,提升了宣傳效率。
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微信公眾平臺天然地擁有網絡媒介的傳播特性——持久性、多元性及密集性。傳統的紙質傳播媒介只能進行靜態圖片、文字類傳播,并受載體限制,總信息量有限、傳播效度也會由于傳播載體的特性而變化。
利用網絡信息化媒體,信息可以通過整合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不同傳播方式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傳播,讓受眾全方位地感知,以便在任何情況、任何時間和地點獲取任何想要的信息,實現全景化的立體傳播格局[6]。微信公眾平臺不僅可以推送文字類信息,同時也能傳送圖片、音視頻及鏈接等,既有印刷媒介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閱性,又有電子媒介的新鮮性和及時性。
高校圖書館所推廣的內容很大一部分與閱讀推廣、信息素養教育有關,以傳統的傳播手段推廣不免略顯乏味,配合微信公眾平臺多元傳播形式可以極大地豐富傳播內容的吸引力、影響力和傳播效果,給讀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比如利用背景音樂與文字配合加深讀者情感體驗、利用視頻講解降低信息素養內容學習難度、利用多重鏈接跳轉形式提升單篇文章的信息容量等。同時,其還有持久性特點,無論何時讀者想要回顧某期文章內容,都能夠方便快捷地找到原文。
網絡傳播與傳統的印刷傳播、電訊傳播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雙向交互性,即互動性[7]。這是傳播性質的根本性改變。傳統方式的傳播導向往往是單向的、一次性輸出性質的,在向目標群體輸出信息后無法即時得到反饋,即使調查問卷形式也受困于發放范圍而無法進行全體范圍的互動采集,而網絡傳播媒體打破了這一僵局。
有研究顯示,在傳播的過程中,與非互動受眾相比,互動受眾參與度更高、口碑價值更高[8]。微信公眾平臺提供在線讀者互動交流、活動投票數據反饋及服務鏈接跳轉入口等多種互動性質的反饋機制,增強目標受眾的互動體驗,使其能夠主動地參與到互動反饋當中,并且基礎目標范圍大。幾萬人的傳播對象中,只要是有反饋意愿的都可以簡單、方便、快捷地向公眾號主體反映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作為接收方的圖書館也能夠在第一時間接受到這種互動反饋并予以回應。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其互動反饋的動態機制,激發讀者興趣、提升服務體驗、調研讀者偏好,不僅提升了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性和活躍度,同時也為了解讀者行為和閱讀習慣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和手段。
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官方微信平臺創建于2014年,是以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為主體運營的微信平臺服務號,現有粉絲48232人。微信平臺以風趣幽默、活潑向上、充滿正能量的風格,成為了展示圖書館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服務載體。
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正式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名單的通知》,大連理工大學成為首批10所“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之一。“三全育人”實踐創新要求整合教育資源,從育人理念、育人體系、育人形態著手,強化協同攻關,形成系統合力,打通“最后一公里”[9]。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以此為契機,科學規劃、系統安排,利用微信平臺創新服務方式,將讀者至上、服務育人的理念與移動化載體結合,利用網絡新媒體技術手段的優勢特性打通“三全育人”建設“最后一公里”,將網絡育人與服務育人有機結合,進一步推進學校“三全育人”工作。
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微信平臺搭建為文章推送及服務模塊相結合的“三服一推”結構,作為傳播媒介,以主題式文章推送作為網絡文化育人切入點,將最新通知公告、活動信息、資源推廣、服務介紹等信息廣泛有效地傳達到師生讀者中間。同時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菜單三類服務鏈接搭建移動化網絡服務育人架構,將書目檢索系統、座位預約系統嵌入官方微信平臺,讀者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實現圖書檢索、預約、續借、薦購、委托借閱、座位預約等多項功能。

圖1 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三服一推”結構模式
在“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網絡媒體的建設有其特殊性,借助微信公眾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其必要性和時代性的,高校微信公眾號需要在日常網絡宣傳中滲透學校的育人理念,充分發揮高校微信公眾號的育人功能,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輿論引導和教育服務[10]。要實現文化建設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綜合考慮育人環境與育人導向的關系,做到“方向正確”[11]。作為高校網絡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也要堅持方向正確,形成科學規范的微信平臺建設流程及審核制度,確保把好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的意識形態關,為網絡文化育人建設打好基礎。
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出臺了專門的《圖書館宣傳工作管理辦法》,對新媒體宣傳管理的內容范圍、團隊組織及運營流程進行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規定。建立了以圖書館辦公室為中心、其他各部門為分支的宣傳工作網絡,其優點是既能夠根據不同業務部門特點、服務范圍內涵進行有針對性的內容建設,又可以借此搭建起“三服一推”中主題式文章推送建設的框架;并由辦公室微信平臺管理專員統一匯總管理建設微信平臺架構,直接對接到專門微信平臺審核小組,對微信推送內容進行檢驗把關,審驗無問題后統一進行推送。

圖2 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運營小組結構
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緊貼業務實際,根據讀者需求搭建起主題式文章推送框架,經過科學調整創新建設,現主要運營內容包含幾大板塊:館情公開、閱讀推廣、信息素養教育、資源推介等,配合館內各項活動,以運營內容、推送主旨、時間節點等為切入點進行主題式推送。
3.2.1 館情公開——搭建信息傳遞窗口
作為圖書館的重要宣傳窗口,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定期向師生讀者推送館情動態和通知公告,并結合重要時間節點、事件節點擴大推送影響力,深化推進網絡育人力度。
配合伯川圖書館修繕后重新開館,推送《伯川歸來,等待你的不只是視覺上的驚艷……》,及時向師生讀者介紹伯川開館新情況;新學期開學,推送《【致新生】圖書館館長馬震岳:讓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歡迎2020萌新,圖書館送見面禮啦!》、《約起來!大工圖書館開館啦!》;配合學期末、年末主題,推送《圖書館2020屆畢業生報退全攻略》《高光硬核、實力圈粉——盤點大工圖書館的2019》等,向師生讀者傳遞館情動態。
3.2.2 閱讀推廣——以網絡文化育人為切入點
傳統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常以線下活動為主,如組織講座、知識競賽、讀書沙龍等,一般通過海報、橫幅、官網等方式宣傳。而借助微信公眾平臺發布閱讀推廣信息,與傳統的海報、橫幅等宣傳方式相比,有著成本低、范圍廣、傳播快的優點。“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閱讀推廣活動不僅豐富了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形式,也擺脫了時間和空間限制,覆蓋人群更加廣泛[12],也能夠借助微信公眾平臺的數據化特征,根據讀者閱讀軌跡了解其需求和偏好,結合讀者留言互動了解實際需求,從而實現精準推廣。
同時,閱讀推廣也是圖書館利用微信平臺開展傳統文化育人的重要環節和載體,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配合館內各項閱讀推廣活動,推送活動預告、閱讀推薦書單等,借助新時代網絡育人手段打造傳統文化育人氛圍。構建起《遇見·書》閱讀推薦書單系列、世界讀書日立體閱讀系列、圖書館品牌讀書會系列推送等,將閱讀推廣融合到新媒體網絡平臺建設中,潛移默化影響師生讀者愛書讀書。
3.2.3 信息素養教育與資源推介
現階段,許多高校圖書館利用微信平臺開展個性化的信息素養服務,如新生培訓、信息素養講座、數據庫商專場講座、資源推介等,為全校不同需求的師生提供多樣化的信息素養服務[13]。利用移動化服務媒介——微信服務平臺開展信息素養教育與文獻資源推介進一步打破了時空限制,能夠在任何時段、地點為讀者提供信息素養教育與資源推介,并利用微信新媒體的碎片化閱讀特性提升服務影響,讓更多讀者接觸信息素養教育、資源推介。
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針對信息素養服務下不同內容的特點進行相關主題的文章推送。配合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打造電子資源推介系列服務。建設【信息素養·在線直播】圕·直播課堂系列培養師生讀者信息素養;打造【信息素養·網絡論壇】及【信息素養·網絡課堂】系列欄目,向師生讀者介紹館內電子資源,幫助讀者更好地利用圖書館資源。同時借助特殊時間節點,如在疫情期間,結合電子資源推介,推出《戰疫修煉指南》系列電子資源使用指引,得到了廣大師生讀者的一致好評。
微信公眾平臺還有一個突出優勢,即提供了個性化的菜單建設模塊,一方面可以鏈接網站地址,讀者可以利用手機快速訪問網站;另一方面可以開發第三方接口以獲得更強的服務功能[14],利用這種特點,建設起“三服務”平臺菜單入口,將讀者常用服務與菜單鏈接,提供圖書館移動化服務育人支撐。

圖3 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號菜單設計結構模式
微信公眾平臺是開展移動服務的重要載體,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將傳統圖書館服務功能與信息化平臺相結合,構建“資源服務”“@我的”“常用服務”三大類服務入口,雖然下設入口均為圖書館提供服務的快速鏈接,但根據讀者行為習慣及服務功能特點分為三大類別,方便讀者快速使用。
第一服務模塊為資源服務,主要在圖書館資源建設服務方向提供支持,下設圖書檢索、資源發現、圖書薦購等模塊,主要與圖書館的資源建設中心業務相關,配合圖書館館藏資源檢索、文獻資源發現和圖書薦購業務,讀者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后能夠快速找到服務入口。
第二服務模塊為“@我的”,與讀者借閱圖書服務聯通,通過此模塊進行賬號綁定、解綁等,主要與圖書館的讀者服務中心業務相關,讀者可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圖書續借、預約委托等,支撐了圖書館讀者借閱、圖書流通功能的移動化載體建設。
第三服務模塊為常用服務,包含讀者培訓、預約入館系統、通知公告等服務內容,與圖書館研究支持中心、辦公室的業務相關,借助此方式將讀者常需的服務鏈接固定在菜單上,使日常服務與移動化服務網絡模式結合,有力支撐各項工作的開展。
微信公眾平臺的三服務菜單結構建設基本涵蓋了所有讀者常用的服務鏈接入口,常態化提供各項服務支撐,充分利用了微信公眾平臺的服務化特征,從而進一步打破傳統圖書館服務的時空限制,提供全方位、全時段、全覆蓋的服務育人、網絡育人支撐。
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在微信公眾平臺建設工作中,組織專業隊伍、搭建系統構架、拓寬服務維度,不僅使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成為向讀者傳遞信息的渠道,更使其成為服務育人與網絡育人有機結合的切入點,利用全覆蓋網絡化渠道,打造以書香涵育讀者、用網絡服務師生的現代化智能化網絡平臺。
經過多年的建設,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不斷豐富完善,從簡單的文章推送平臺到綜合性服務支持平臺和信息傳遞窗口,在逐步健全完善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的同時,也收獲了師生讀者的認可。多年來連續獲評大連理工大學優秀網絡媒體,同時為圖書館服務育人體系提供了網絡載體支撐和文化育人新途徑。通過對實踐經驗的總結,筆者對“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圖書館新媒體建設有如下一些思考。
借助新媒體平臺,能夠有力促進“三全育人”工作的開展,搭建網絡育人載體,以此為切入點將服務育人、網絡育人、文化育人等多個育人方向與圖書館育人體系高度融合,為高校圖書館新媒體建設帶來新發展。同時,新媒體建設也為高校圖書館育人工作帶來了無限的空間和機遇,突破了傳統媒介的時空限制,有效提升了服務的可獲得性,也帶來了圖書館育人工作的新的發展空間。
作為高校圖書館現階段最有力的對外宣傳窗口,將圖書館的各項閱讀推廣活動、信息素養服務等與新媒體建設相結合,通過推送各類論壇講座,借助新媒體平臺碎片化推送優勢,既降低宣傳成本,又提升了宣傳力度、擴大了宣傳范圍;根據讀者互動—反饋機制,在收集讀者行為數據的基礎上,通過云計算和數據挖掘算法從讀者行為數據中得出不同讀者的閱讀范圍、興趣和偏好,有針對性地推薦讀者感興趣的閱讀資源[15]。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文化育人建設,更好地發揮高校圖書館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紅色基因文化傳播普及等方面的獨特優勢。
傳統的圖書館僅能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圖書館開館時間)、地點(圖書館本身)為師生讀者提供服務,而新媒體平臺的出現打破了這種桎梏,通過移動化設備的普及和新媒體服務平臺的建設,能夠隨時隨地為師生讀者提供服務支撐,真正做到“隨時隨地”,極大地提升了服務質量,降低了讀者獲得服務的成本。高校圖書館的新媒體建設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將傳統服務內涵與新媒體平臺有機融合,為圖書館服務創新發展打開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