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燈,沈周軍,陳文博(寧波市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研究中心,浙江 寧波 315000)
化學防護服是消防救援人員在處置氣態、液態危險化學品和腐蝕性物品以及缺氧現場環境下實施救援任務時穿著的防護裝備,可有效避免各種危險物質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我國是危險化學品生產大國,亦是危險化學品事故大國。據不完全統計,2020 年全國共發生1 314 起化學品事故,其中死亡1 人以上事故148 起,共造成313 人死亡。一般?;肥鹿尸F場有毒有害氣體彌漫,腐蝕性液體流淌,框架坍塌,坑洞遍地,如“3·21”江蘇響水爆炸事故,現場儲罐、管廊殘留化學原料近10×104t,事故中心因爆炸形成直徑120 m,深1.5 m 左右的巨大爆坑,匯集了泄漏物質、消防處置水、雨水及地表水,形成pH 值2.1~2.5 的酸性污染水約20 000 m3[1]。面對類似事故,消防救援人員若不正確穿著各類化學防護服勢必造成化學品對自身的侵蝕。
為更好地促進消防救援隊伍特別是其中的石油化工事故處置重型編隊掌握各類化學防化服的使用環境和禁忌,提高事故處置的科學性、安全性、環保性,本文將重點就化學防護服的分類、適用場合、選擇使用應考慮的主要因素和程序以及注意事項進行闡述。
目前,我國化學防護服分類標準大致采用ISO 標準和歐洲EN 分類標準[2-3],分為氣密型防護服、非氣密型防護服、液密型化學防護服和顆粒物防護服4 大類。消防主要采用GA 770—2008標準[4],將防護服分為一級化學防護服和二級化學防護服:一級化學防護服是全密封連體式結構,同正壓式消防空氣呼吸器、冷卻裝置、消防員呼救器及通信器材等設備配合使用,屬于氣密型防化服,又稱內置式重型防化服,顏色一般為黃色。二級化學防護服是連體式結構,與外置式正壓式消防空氣呼吸器配合使用,屬于液密型防化服,又稱輕型防化服,一般為紅色。
?;肥鹿尸F場往往充斥著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和腐蝕性介質,消防救援人員時刻面臨著中毒、窒息、燒傷、腐蝕和跌倒等風險,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場環境,必須時刻牢記事故處置程序第一的原則,牢牢掌握各環節處置要點,同時加強個體防護,選擇合理的化學防護服。
接到事故報警后,先期到場消防力量應視災情選擇上風向300~500 m 距離停車,在綜合考慮現場火災、爆炸、泄漏情況和發展趨勢,事故周邊人員密集情況、水源地和周邊建筑設施以及事發地天氣、風向、風速等情況,選擇500~1 000 m 的初始警戒范圍。初始停車距離和警戒范圍應視災情發展進行二次調整。
停車警戒完畢后,應組織精干力量組成偵檢小組,小組一般包括3 名隊員,其中2 人手持可燃氣體檢測儀或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儀,剩下1 人攜帶紙筆和標志物,由上風向呈倒三角隊形(前2 后1) 進入事故現場負責濃度檢測。一邊前進一邊檢測,根據介質危險區域及邊界濃度對照數據,綜合考慮現場風向和地理環境,放置警戒標志,直至畫出重度區、中度區、輕度區和安全區邊界范圍。需要說明的是,整個檢測過程因環境和事故處置進程的變化應保持動態跟蹤監測,具體監測頻率和次數視現場污染狀況而定。
根據重度區、中度區、輕度區和安全區邊界范圍劃定相應事故危險區,一般危險源附近為致死區,為不可進入區域,邊界用紅白相間條紋警戒帶標志。危險源至重度區邊界濃度范圍為重度區,用紅色警戒帶標志。重度區邊界濃度范圍至中度區邊界濃度范圍為中危區,用橙色警戒帶標志。依次類推,輕危區和安全區分別用黃色和綠色警戒帶標志。各警戒區域應設置出入口,由安全員嚴格落實分級管控,實行實名登記,待個人防護裝備檢查合格后現場救援人員分梯次進入。
對于危化品事故泄漏、火災、爆炸事故現場,事故救援人員應根據現場泄漏物介質毒性和現場偵檢確定的輕重危區范圍,并充分考慮救援人員所處毒害環境的實際安全需要,來確定相應的防護等級和防護標準。具體等級和標準劃分如表1 所示。

表1 現場安全防護標準
不同類型的化學品事故特點不同危害也不同,對于首先到場的救援人員來說應嚴格執行一般程序。具體程序:第一,到場后第一時間識別有害環境。初步判斷是火災、爆炸還是泄漏災情。對于火災現場和有爆炸風險的場所,不建議穿著化學防護服進入。第二,明確現場情況和危化品理化性質。對于未知?;访Q情況,建議選擇重型防化服和佩戴空氣呼吸器進行偵查檢測。對于已知?;访Q情況,應明確是否存在對人體有危害的氣體、蒸汽和易揮發液體。第三,選擇合適的化學防護服。若不存在有毒有害介質或介質是難揮發的液體、固體則選擇輕型防化服即可。若存在對人體有危害的氣體、蒸汽和易揮發液體則應根據偵檢結果,劃分輕重危區,落實等級防護。
所有防護服應避免高溫和明火,不應接近火場,如需使用應著防火防化服或遠離火場。在處理泄漏高濃度、強滲透性氣體或大量有機蒸氣的事故時,應第一時間選擇重型防化服。事故現場需要直接接觸危險化學品時,建議使用重型防化服。在處理軍事毒劑類化學品(芥子氣、沙林毒氣、光氣、氯氣、砷化物、氰化物) 污染事故時,建議選擇符合NFPA 1991—2005 標準的特級防護服。
重型防化服的防護薄弱點一般在手套、靴子、面罩及接縫處,在事故處理時應盡量避免或減少直接接觸或浸沒在?;分?。由于面料材質的限制,防護服對特定的化學品如丙酮、乙腈、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四氫呋喃等防護時間會大打折扣,如防護靴對二氯甲烷的抗滲透時間為50 min,而拉鏈部位對四氫呋喃的抗滲透時間為26 min,手套對丙酮、乙腈、乙酸乙酯四氫呋喃的抗滲透時間分別只有9 min、22 min、17 min、16 min,故在事故處理前應確認化學品種類,不直接接觸?;坊驕p少接觸時間。一般情況下,建議穿戴時間不超過60 min 或60 min 更換,直接接觸危化品應視情況進一步縮短穿戴時間。
一級防護與常規防護相比,是以降低人的敏捷性和增加體力消耗為代價的。若常規防護戰斗員可以作戰1 h,而一級防護時戰斗員作戰20 min 就已疲憊不堪[5]。所以不必要的過度防護,會使得戰力消耗成倍增加,大大影響了作戰效能的發揮。此外,防護裝備必須針對性使用并且貫穿始終,比如防護呼吸道的裝具不能防護皮膚,更不能用一種防護裝具來應對所有危化品處置現場。
化學防護服一般可分為一次性使用、有限次使用和可重復使用三類[6-7]:一次性使用化學防護服一般厚度較薄,極易受外力作用磨損、破裂,防護作用有限。有限次使用化學防護服主要針對將防護服儲存起來以備將來使用或者在使用后仍然沒有受到污染和損壞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重新使用應徹底檢查,在使用前和每次使用后應進行壓力測試。可重復使用化學防護服在使用后應檢查是否破損,并應根據廠方提供的污染程度判斷標準和清洗說明清洗干凈以備下次使用。防護服一旦接觸過化學品其內部結構必然發生變化,重新啟用應做科學評估。
化學防護服是消防救援人員處置?;肥鹿蕰r安全防護的“最后一道防線”,科學、合理地選擇化學防護服,不僅事關事故處置的成敗,更是與救援人員的生命健康直接相關。因此,在日常的訓練和使用過程中,應特別注重對化學防護服的使用、維護、保養和處置程序的探討研究,確保在事故處置時第一時間做出合理的選擇和科學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