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蘇州柯利達建筑裝飾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蘇州 215000)
創新與互動是21 世紀一個新的設計風潮。社會上很多建筑師、室內設計師、政府及相關企業開始思考如何對社會環境進行改變、進行創新。對于博物館之類的文化建筑而言,在中國,大多數博物館都是20 世紀建造的,面臨著建筑、陳設老化,管理維護不到位、參觀人數不斷下降等問題,如何針對博物館這種文化建筑進行下一步的組織營造,帶給人們教育性的功能,能為國內設計師、企業主、學生以及普通大眾帶來更多的靈感,以及關于藝術和美學的教育體驗,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巨大的挑戰。
近年來,我國經濟體制不斷發展,影響力在國際社會不斷擴大,博物館等文化建筑的改造與重建已經被政府提上議事日程。但是從目前已建成的一些新項目來看,除了功能性方面如中央空調、建筑面積等有所改善之外,其余方面遠遠未達到政府及廣大群眾所期待的目標。
筆者近些年參觀了英國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館如泰特博物館、設計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愛丁堡國家博物館、V&A 博物館等,雖然博物館的建筑形態各有不同,但其中創新互動的元素卻體現在每一個建筑群體之中,從中可以看出英國人既有對文化尊重的一面,又有對創新設計開創的一面,值得我們探討與參考。
本文首先就英國的建筑設計現狀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加以闡述,了解創新互動與組織管理對社會產生的巨大作用。其次針對21 世紀以來英國博物館的發展加以闡述,了解創新互動及組織營造在其中產生的影響。然后通過舉一個博物館的案例,創新建筑之中傳達文化與互動之代表愛丁堡國家博物館,探究這座博物館如何在新時代變更下,創新求變,提高博物館的競爭力、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最后從英國博物館發展的軌跡與創新互動的經驗來提出建議供國內博物館可持續發展參考。
英國是世界建筑精英匯聚的中心之一,以其創造力和創新性聞名于世。例如諾曼·福斯特(Norman Robert Foster)、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Rogers)、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丹尼爾·李貝斯金德(Daniel Libeskind)、女建筑師哈迪德(Zaha Hadid)等響譽世界的人物都是在英國學習或者工作生活的。這些建筑師的作品極其富有創新思想,為世人做出了一個良好的榜樣。他們的擅長在于有創新思想,特色在于能體現另類現代建筑,在建筑物中使用個性化材質、顏色和非常規幾何形狀而受到矚目。
英國的設計行業總雇員人數達185500 人,從消費類電子產品到企業形像,從室內設計到互動接口,從家具到一級方程賽車,范圍之廣和人數比例之大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設計產業是目前英國經濟的一個不斷成長的主要因素,在2007—2008 年度,其年產值增長了11%,達到44 億英鎊,其中的10 億英鎊產值是由海外銷售帶來的。
英國的建筑師和工程建筑公司將參觀景點的設計化為實際。比如,設計師哈迪德Zaha Hadid 就設計了許多世界聞名的當代藝術中心和藝廊,她的主要作品包括中國廣州的歌劇院,丹麥哥本哈根藝術博物館,美國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倫敦2012 年奧運會水上運動中心等。
在當前高科技的世界里,時下的展覽需要盡可能地展現創新和互動元素,以吸引新一代消費者。英國正擅長于此,像Haley Sharpe Design、Event Communications、Farmer Attraction Development 和KCA London 等公司均在英國及海外留下許多成功案例的足跡。
隨著新的世紀來臨,面臨因特網時代的沖擊、新博物館學的理論與范例的引進、后現代與多元文化思潮的盛行,對于世界所有傳統博物館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并且也出現各種不同型態、不同功能的博物館以不同的管理方式進行經營。一種具有大眾博物館學化、電子化、虛擬化、樂園化、消費化、博物館學習正規化等多元素的博物館發展現象,正在慢慢成形,也挑戰著英國博物館的發展。我們可以歸納出英國博物館發展在21 世紀主要的特點有:
(1)大眾博物館化:受新博物館理論與范例的影響,博物館原本的以學者、專家為主導,以保存、研究為功能導向的“專業博物館學”,受到以民間人士、觀眾的意見為主,以娛樂休閑為導向的“大眾博物館學”的沖擊。這讓博物館既有專家重視的文物權威性,又有全民參與的廣泛性,群眾在這里可以更容易親近文化資產及杰出設計。同時在英國也開始開展博物館專業的相關教育工作。筆者以為,唯有重視博物館專業化、大眾化,才有助于我們國內博物館的專業化、合法化發展、才能引導中國人對各種博物館的認識與了解。
(2)樂園化、消費化:博物館為了經營經費,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上走向迪斯尼樂園化的經營方式;在經營管理上則強調專賣店、餐廳與延伸商品的設計與營銷。這些都可能影響博物館的教育工作與傳遞知識的使命,使博物館成為一個充滿樂趣展示的主題樂園。
(3)由于虛擬化、電子化:電子信息時代的來臨,使大多數英國博物館發展了自己的網站,通過因特網世界,數以萬計的文物轉瞬間就典藏在虛擬世界中,待人們一插上網絡線,就可以走進博物館的大門。在英國,節省了很多人力、物力、時間的博物館越來越多。英國的實體博物館很重視數字時代的來臨,積極尋求實體博物館的角色與意義——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的互動轉換,并同步發展數字博物館,一方面透過網絡傳遞藝文、科學與歷史知識,降低城鄉文化落差,或進行全球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則是延伸實體博物館的服務與學習至虛擬世界。
(4)知識化、學習正規化:近年來,全球強調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博物館成為終身學習的中心,甚至有正規教育的方式。英國博物館教育是“非正式學習”的,而非重視評量與績效的學校教育。博物館可以輔助與搭配學校教育,使學校教育更充實且多元化,但切勿使用一些艱澀、制式的學習單、作業簿來影響學子參觀博物館的經驗與樂趣。博物館在英國發展成為一個全民探索知識的樂園,涵養性靈、豐富生活的休息站,以及追求真理的論壇,而非收集館章的例行之旅。
21 世紀,英國在博物館的復修、修葺和保護歷史文物方面也技藝高超。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位于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蘇格蘭博物館的地點,是在舊城區的會客室街,與新城區的王室路毗鄰,跑去參觀一次,正好可以將新城與舊城的建筑作比較。前者有現代化的新建高樓,但沒有歷史;后者多是殘破陳舊的樓宇,卻有滄桑之美。蘇格蘭國家博物館接受設計師的建議,融入21 世紀博物館設計創新互動的經驗,經過多年的建設與裝修,在2000 年世紀之交終于面向大眾開業。當在博物館復合體的中心附近,包括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主要大廳,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設計師的設計亮點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博物館的總體建筑方案是一個具有爭議的過程,當時的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對建筑方案的創新性持反對態度,并因此辭去作為博物館的贊助人的職務,以抗議建筑方沒有咨詢他的完全復古意見,但建筑方最終采用了設計師的設計。在舊城區,蘇格蘭博物可謂鶴立雞群。
蘇格蘭國家博物為Benson+Forsyth 事務所設計獲選的競標方案,考慮到愛丁堡獨特的歷史涵構與自然環境,將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元素重新詮釋于當代城市之中,如圖1 所示。

圖1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整體外觀
博物館以呼應愛丁堡炮臺的入口圓塔的造型為主要建筑特色,其運用的蘇格蘭金色砂巖呈現坐落于老城墻上飽受風化的表面效果,將歷史韻味融入新建筑之中。建筑師在構思這個地標性文化建筑時,將該館分為幾個不同的區域,入口區為七層樓高采天光的三角形中庭,極具戲劇張力。不同樓層的展示區由梯階與走道相串連,各空間透過三角形中庭相互穿透,體現了良好的創新構思。與室內通道相連的還有一座維多利亞式建筑——皇家博物館(Royal Museum),空間內陳設了不少工業革命時期的杰出作品(如蒸汽機頭,小型飛機、賽車等)。建筑師在新舊建筑融合的基礎上,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座博物館透過空間與環境的對話,巧妙地講述著蘇格蘭錯綜復雜的精彩故事。
本案的主設計為英國建筑師Benson & Forsyth 工作室。由建筑師Gordon Benson 和Alan Forysth 組成。他們的辦公場所室位于倫敦Islington,被提名Stirling 獎,在2002 年以來為蘇格蘭的博物館和愛爾蘭的全國畫廊做設計。他們的作品深受勒·科布西耶的影響,崇尚幾何型態的現代建筑學,但是他們也尊重文化,對創新與互動也感興趣,這使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建筑空間中創新互動的理念得以充分體現,如圖2 所示。

圖2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的底層展廳,充滿創新的設計元素
(1)光線在塑造建筑空間場所特征中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抽象、簡潔、有力是室內簡化設計的光線處理特點。建筑師認為,陽光能與清水混凝土達成最佳配對,使之看上去不具有體塊的壓抑感。在愛丁堡國家博物館室內,幾何形天窗接納天光,光線自上而下透過頂層樓面瀉流而下,使環境氣氛在24h 內不斷變化,室外與平和封閉的室內產生交流。整個室內,局部照明突出了主題,光帶作為展品背景,配以樸實的材質進行烘托,各種設計手法綜合運用使空間簡潔而又有變化。
(2)在Benson & Forsyth 設計的愛丁堡國家博物館中,更是讓創新互動的元素行使了一種反映特定精神內涵的象征功能。該建筑空間具有高度的藝術純粹性,充分體現了光線對比與材質對比并存的設計理念。這個楔形的混凝土方盒子經由一個帶有數個疊級層次的圓形入口進去,然后穿過一個設計開有數個透窗的楔形空間,最終導向一個光明的三角形中庭空間室內。就在這處非常抽象的文脈中,光線、幾何造型、清水混凝土及金色砂巖材質被建筑師用來創造了一種出乎人們想象的用途——一個充滿探索、互動和趣味感的動態空間,無論是老人、小孩或則是大人,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所感興趣的地方。這里真正成為人們交流、學習和知識化的場所。

圖3 幾何造型的蘇格蘭國家博物館中庭
(1)作為蘇格蘭的導覽殿堂級的建筑,博物館以展現其豐富的歷史遺產,建筑師將此精神注入博物館空間中,透過不同對象的串連與意義的強化,在別具氛圍與特色的場景中敘述著一個又一個的動人故事。展示廳的設計安排依據蘇格蘭歷史發展的進程,隨著年代演進自地下層依序向上層推移,沿著圓形梯階向上通往六樓的屋頂,那里設有一座露臺,可瞭望歷史氛圍濃厚的整個愛丁堡市區。
(2)王室博物館的展品,主要展示藝術、科學、工業、考古和自然世界,乏善足陳。蘇格蘭博物館則以編年方式向觀者介紹蘇格蘭的土地、人民和成就,從底層展出最早期定居者開始,到第六層講20 世紀的情況。
(3)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在組織營造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首先,由于藏品豐富,博物館在展品展線布置方面下了一番工夫。博物館的空間設計是從一樓到七樓按照遠古時期→蘇格蘭王朝→工業社會和帝國→當代文明的順序布展的。在遠古時期那里,發現使用的工具和中國的漁民是一樣的。我們也可以認為,人類文明就是從相同走向不同,再從不同走向大同。
蘇格蘭博物館已經在英國創新改造方面獨樹一幟,建筑設計方面,博物館的光線、幾何造型及材質運用都具有開創性的思路。三角形中庭空間,風格獨特,被命名為“韓風丹廣場”(Hawthornden Court)。展示設計方面,融入了多元化的展示模式,如模型、實物、裝置、多媒體等等形式,極大地豐富了展示空間。蘇格蘭博物館坐落在舊城區中,顯得鶴立雞群,被形容為蘇格蘭20 世紀最佳的建筑物。
英國是近代博物館的發源地,博物館的數量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已經超過兩千多座。在其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免面臨來自外部環境的挑戰,尤其是最近三十年來,社會急速變化,政治、經濟、社會壓力紛至沓來,不單是私人博物館遭受到資源短缺與市場競爭的壓力,就連傳統由政府大力支持的公立博物館也感受到莫大的壓力。透過一定的組織營造,能讓博物館開創出另一條與其他博物館的不同之路,從本文介紹的案例中來看,運用組織重組、組織營造、吸引更多人的支持與內部不斷研發產品,的確是一條可行之路。目前我們國內的很多舊博物館似乎也面臨了類似的問題,經費匱乏,管理和維護處于掙扎之中,不少民辦博物館更是面臨困境。博物館建筑空間可以借鑒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的經驗,也可以借機改造、讓古老的建筑重新煥發出本有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