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肇珍
(廣東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30)
碧海灣學校位于肇慶市懷集縣迎賓大道西側,為新建工程,用地面積為314.33 畝,建筑總規模約26 萬m2,含括幼兒園,中小學,其中小學96 班,初中48 班,高中60 班,為寄宿制學校,配置有與學校規模相適應的校舍、運動場地、體育設施及儀器設備、圖書等。校園總體風格結合懷集地方特色,采用新中式的設計風格。
校園用地由東北向西南呈“矩形”狀,且由于該項目屬于K15辦學模式(幼兒園至高中),需在用地內布局幼兒園、小學和中學三大功能片區,經過多種方案對比,最終以“中央共享、東西分區辦學”的模式對校園進行統籌規劃。
整個校園分為中小學片區和附屬功能區兩大片區。其中中小學片區由小學、初中和高中三部分組成,而附屬功能片區則由教師新村和幼兒園組成。
在中小學片區中,校園以一條中央主軸線把小學部和中學部分為東西兩個功能區,中央共享區以主校門、入口廣場、綜合樓和飯堂等居中布局,入口廣場周邊環繞設置禮堂、藝術樓和國際部等,此中央功能區為中小學的行政、實驗、餐飲、匯演和停車等功能共享空間。
而在中央共享區的東西兩側,分別為中學部和小學部。兩個學部均獨立規劃有宿舍樓、教學樓和運動場等設施,可獨立管理辦學,除舉辦全校性的大型文藝匯演或運動會,小學部需到中學部使用400m 運動場和泳池外,其余時間基本無須借用運動場地,即可滿足使用需求。
而附屬功能區的幼兒園和教師新村其功能相對特殊和獨立,且此片區在整個校園內屬于配套辦學的附加功能區,因此把其設置于西南邊,獨立設置出入口、地下車庫和后勤運輸通道,避免和中小學校區造成流線干擾,使整個校園做到統籌兼顧、合理辦學,見圖1。

圖1 功能分區
此項目規模較大,辦學規模達到9720 人,此類學校的人流集散是瞬時爆發的特點,在上下課時段瞬間全校師生都會快速涌現而對疏散造成巨大壓力。因此,校園除考慮常規的垂直疏散樓梯外,在連廊、走廊、飯堂和禮堂等共享建筑設置了多種形式的直跑梯、活動平臺和轉換空間。此類設計有兩點優勢:①可以增加豎向空間的通行形式和人流疏散通行寬度,且營造有特色的高地起伏通廊,讓空間更具趣味,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普通校園建筑;②多種臺階形式的設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面積和造價,但對于緊急情況下師生的快速疏散更為有利。在很多校園突發狀況的新聞中,例如火災或地震等,校園的傷亡相當一部分是人流瞬間大量疏散導致空間不足而發生踩踏情況,因此盡可多的樓梯空間可減低此情況發生的概率。
對于每部樓梯的細節設計,我們也同等重視,首先樓梯踏步寬度和高度的控制,在滿足規范最低標準的前提下,均盡量按照最舒適的踏步寬度300mm×高度150mm 設計,保證梯段內的每個踏步高度、寬度一致。其次為了防止學生課間利用樓梯扶手溜滑,造成意外事故,我們在樓梯欄桿扶手面上均要求安裝不銹鋼板防滑塊。
碧海灣學校中學教室采用10.4m×8.6m 的開間模數,相對中小學規范要求的面積要大,過往很多項目教室面積的設計僅按滿足規范的標準設置,后期驗收較多校方反映教室空間過窄,學生使用局促,而項目設計較大的教室長度和進深,目的在于教室后半部分內能預留出一片游戲空間,讓每個班級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活動場所,同時結合兩側窗臺位置預留空間定制學生儲物柜。另外,教室與教室之間設置有獨立清潔間,而不是采用傳統清潔柜的設計,既避免因為年久失修而造成柜體毀壞,也避免了潔具等物件擺放凌亂,增加學校管理等問題。
考慮一、二年級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轉變,對新環境不適應、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特點,在此項目的學生宿舍中,針對低年級小學生設置了特殊的宿舍戶型,以10 人間宿舍為主,同時安排一位生活老師同睡,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生活老師讓小學生快速掌握生活技能,盡早適應集體生活和提高自理能力。在家具布置上,優先考慮布置成組排列的單層床,減少幼齡學生上下床的不便利,同時為了便于生活老師照管,每個床位均設有單邊走道,并且盡量避免床緊貼外窗,防止幼兒睡眠著涼,見圖2。

圖2 一、二年級學生宿舍布置
在室外部分,建設方要求廣場、景觀廊道等空間需使用花崗巖和大理石等高檔石材,而目前市面上大量的原石材料由于需人工開采和切割加工,價格較為昂貴,也不符合綠色建筑理念。最終在選擇材料時候,全部采用人造石,主要原材料為廢棄玻璃、建筑廢料等打碎壓縮而成,可工業化大生產,且原料綠色環保。
室內部分,建設方提出教室需重點考慮地面耐磨性的要求,特別是普通教室經常整理課桌對地面造成磨損,建設方要求使用水磨石地面,但為了節約人工費用,我們提供建議采用水磨磚,可以直接鋪設安裝而不需要像傳統水磨石那樣現場施工,節省了大量的人工費用,而水磨磚雖然采用廢棄物料制造而成,但耐磨性和水磨石不相上下,也是對環境保護做出一定的貢獻。
在建材方面,校園較容易受損的設施主要集中在門和廁所隔斷的位置。出于美觀和安裝方便考慮,很多學校的各類功能室均采用木門作為主要選項,而廁所隔斷經常使用復合木板,其優勢是美觀、輕便且顏色豐富多樣。但是中小學生正處于人生最活躍階段,特別部分學生較為頑皮,經常追逐打鬧而對木質門造成破壞,在過往部分學校項目回訪時候,經常有校長反映此類材料不耐用,每年需使用部分經費去更換木門和廁所夾板,造成一定的浪費,他們提出校園的設施應該以耐用、實用為主,再考慮美觀性問題。因此碧海灣學校的教室、宿舍等門均使用復合鋼板作為主材,而廁所隔斷則采用磚砌再鋪設面磚,以確保其耐用性,方便日后維護。
在南方地區,瓷磚在建筑外墻與墻裙使用率極大,但如果墻角、柱角、門窗洞口等陽角部位交界處不注重處理,往往成為一個安全隱患,學生容易磕破割傷,而陽角的處理辦法各家不一,有把陽角兩邊瓷磚背面倒45°拼成90°直角,能使墻面磚體拼接連貫,但是增加施工難度,倒角切割的時候有可能造成磚體的破裂,浪費建材,拼接的直角形如尖刀,難以滿足安全保障,也有直接在陽角的兩塊瓷磚間留出缺口,再用水泥砂漿或美縫劑倒圓角抹平,這種做法能滿足防護功能,但是不夠美觀,水泥砂漿無法與瓷磚達到一致的裝飾效果,美縫劑又不耐臟。
而在碧海灣學校項目中,采用成品陽角磚的做法,可以直接鋪貼,瓷磚本身左右兩側為直角,能跟兩邊瓷磚拼貼,而同一廠家的選材,又保證陽角跟周邊瓷磚的紋理一致,立面既美觀又保證學生使用的安全性,見圖3。

圖3 碧海灣學校墻裙陽角竣工
碧海灣學校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尤其是對建筑的布局,裝修材料,節點設計采取的一系列人性化措施,取得良好的竣工效果,受到家長和業主的一致好評,實踐證明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注重細節設計對一座建筑品質的影響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