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敏 何茜
摘要:王建中作為我國鋼琴音樂發展的重要推動者,為鋼琴與中國民族音樂相融合開辟了一條康莊大道,他致力于將傳統民族音律與西方作曲技法糅合,將鋼琴變為民族音樂文化的載體,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其中《云南民歌五首》就是其優秀代表作之一。本文將以《云南民歌五首》為切入點,對作品背景的進行梳理介紹,同時對情感內涵、演奏技巧進行分析。
關鍵詞:云南民歌? 鋼琴? 音樂內涵? 演奏詮釋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0-0060-03
一、研究背景及來源
(一)作者介紹
20世紀20—30年代,中國鋼琴音樂在硝煙戰火中緩慢地發展著,直到近五六十年,國家安定,文藝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民對于精神層面的審美迅速提升,鋼琴音樂也隨之迎來蓬勃發展的時代。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王建中先生。
王建中,1933年出生于上海,家境優越,從小就對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沒有得到父親的支持。直到高中畢業考取了上海音樂學院,先后就讀于作曲系、鋼琴系,師從桑桐、陳志銘等名師。1958年留校任教,后70年代在中央樂團創作組先后待了5年,1988年重回母校執教,任八年副院長。任教期間,王老始終保持高昂的創作激情,筆耕不輟,留下大量經典作品,深受大眾歡迎。2016年2月,王老在美國與世長辭,享年83歲。
(二)作品介紹
《云南民歌五首》寫于1958年,王建中正處于意氣風發的學生時代,是他最早的一部鋼琴改編曲。創作期間,他親自深入民間采風,收集整理優秀民歌作品。他沿用五聲民族調性,巧妙地將鋼琴的表現力與中國韻味融為一體,創作出五首風格迥異、精致細膩的民族畫卷,分別是:細膩柔婉的《大理姑娘》、情意綿綿的《跟哥》、活潑有趣的《猜調》、遙遠悠長的《山歌》和熱烈歡騰的《龍燈調》。
二、作品音樂內涵分析
民歌里藏著祖國大江南北的好風光,藏著無數勞動人民的生活倒影,藏著別具風情的民族底蘊,更藏著作曲家們的徐徐心聲。王建中保留了民歌原汁原味的音調,通過各種編曲手法將這五首民歌呈現給人們。
下面我們按照五首作品的結構曲式分析其音樂內涵。
(一)《大理姑娘》音樂內涵分析
《大理姑娘》是根據其同名民歌改編,原曲由起承轉合的四個樂句構成,王建中運用五聲商調式,將其寫成帶間奏的再現單二部曲式。
結構為A(1~8)—B(9~15)—間奏(16~20)—A1(21~28)—B1(29~37)
A:樂句的1~4小節和5~8小節分別為“起”和“承”,右手的旋律為連續切分的節奏,表現大理姑娘的溫柔靦腆,主音D在左手低音聲部持續出現,強調主音,顯得寧靜自然。
B:樂句的9~11小節與12~15小節分別為“轉”和“合”。9小節開始,左手和聲層次變得豐滿,節奏變密集,并且出現小二度與增一度的行進,右手旋律起起伏伏,好似姑娘心事不知與誰訴說。
間奏:此句出現rubato的自由速度,且出現變化音,短暫出現角調式的效果,為原本平靜的旋律增添了動機感,雙手以“三對二”的節奏交替上行并作漸強,將主旋律推進至高八度再現。
A1:21~28小節為A的變化再現,移高音區后左手加入和聲層次,豐富內涵,右手基本不變,更空靈唯美。
B1:29~37小節,左手分解琶音跑動,右手添加和弦音與變化音,豐富音樂效果,使層次多樣,最后輕輕落在上滑音主和弦上,準確地傳達出大理姑娘嬌俏溫婉、輕聲細語的形象,又好似模仿中國傳統樂器古箏的音效,畫卷在細膩與純凈中緩緩收起。
(二)《跟哥》音樂內涵分析
《跟哥》原曲來自民歌《送郎》,它是由五個不規整的小樂句構成,第五句是第四句的完全再現。《跟哥》為五聲羽調式,王建中在此曲中采用了卡農的創作手法,將這五句擴大為37小節的三段體曲式結構。
結構為A(1~10)—A1(11~22)—A2(23~37)
A:此句旋律完全再現了原民歌旋律,左手開頭運用卡農手法,互相模仿,好似男女之間你應我答,難舍難分,句尾的“dim”和“poco rit”都表現出離別的傷感與無奈。
A1:此句與A句基本相似,左手在16~20小節和聲出現變化,增加了臨時變化音#D,增強了和聲的不穩定性,烘托送別時的矛盾心理。
A2:此句旋律層加厚,右手上方增加平行四度,雙手添加上滑琶音,音響層次豐滿,推動情節到至高點,27小節左手開始再現旋律,像情郎低聲訴說。29小節開始,右手以同和弦音加入,男女一唱一和。33、34小節出現還原fa,不穩定音程增添轉折與神秘感,最后兩小節右手移高八度,左手移低八度結束,將音樂推至浪漫與惆悵的意境中,好似愁思漸漸飄遠。
(三)《猜調》音樂內涵分析
《猜調》原曲為云南兒童的猜謎對話,多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歡快活潑詼諧生動。王建中采用七聲D徴改編為變奏性三段體。
結構為:引子(1~5)—A(6~15)—間奏(16~17)—A1(18~29)—A2(30~37)—尾聲(38~45)。
引子:樂曲開頭用輕巧跳躍的主音與屬音奠定基調,隨后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來回跳動,顯示出孩童的天真可愛,宜喜宜嗔。休止符留出的空拍給音樂增添了留白。
A:左手一直以圍繞主音D形成的音流斷奏,強調主調的同時,每小節第一拍或小節內強拍配合右手旋律進行和聲轉換,使音響效果不單薄,右手旋律先從八分音符弱起進入,隨后變為平十六與前十六后八來回轉換,音型輕巧活潑,后結束在主音上。
A1:此段主旋律由單音變為了和弦、雙音出現,豐滿了和聲層次和音響效果,左手改為八分音符單旋律,在熱烈歡騰中托住節奏。23、24小節左手出現轉調,出現降E、降B、降D和弦及其轉位,增強張力效果。26~29小節,雙手十六分音符交替上行,橫跨四個八度,由此自然過渡至下一段。
A2:此段是A段的完全重復。
尾聲:速度變慢,將密集的音樂抻開,像在講述故事,左手和聲多變,運用變化音展現孩童奇妙的心理世界,最后回到歡快的十六分音符,引用開頭引子的素材,呼應主題,最后一小節帶裝飾音的雙手八度主音結束,模仿的是民歌結尾高亢嘹亮的一聲“啰喂”!
(四)《山歌》音樂內涵分析
《山歌》根據民歌《趕馬調》改編而成,原曲豪邁開放,由五個不規整的樂句構成,王建中用五聲G羽調將其改為再現的二段曲式。
結構為:A(1~10)—A1(11~20)—B(21~28)—B1(29~39)
A:開頭高亢的八度旋律,以及左右手交替三十二分音符上行落在主音上,展現一幅悠遠的山谷景觀,第3小節雙手輕落在變化和弦上,增強神秘感。4小節開始主旋律在高聲部,中聲部在6小節呼應,好似山谷回聲,左手和弦多以空五度和八度填充,結束在最低音區的主音上,有一種安定綿長之感。
A1:快速的十連音跑動落在主音上,加以變化音和弦營造氣氛,旋律基本重復A段,回聲翻至小字2組與小字3組,變為平行四度,和聲效果更豐滿,左手也移為小字一組,20小節的雙手交替連音,再模仿傳統樂器古箏的刮奏。
B:此段新的旋律,從中音區開始逐句上行,左手琶音和弦與跨越高音區相輔,左手雙音上下二度的浮動,使旋律清新脫俗,空靈唯美。
B1:此段將旋律提高一個八度,歌唱性更強。34小節加入變化音交替,改變和聲色彩,像一縷青煙徐徐飄走。36~39小節將結尾變換音區延長,既平衡了樂曲結構,又給人帶來意猶未盡、空曠遼遠之感。
(五)《龍燈調》音樂內涵分析
《龍燈調》根據同名民歌改編,該曲熱烈歡騰,描繪的是云南少數民族歡慶節日敲鑼打鼓耍龍燈的熱鬧場面。王建中用七聲D徴調將其改編為帶再現的三部曲式。
結構為:引子(1~4)—A(5~24)—連接(25~28)—A1(29~50)—B(51~60)—連接(61~62)—A2(63~97)
引子:一開始作者用由高到低的反向二度與八度琶音模仿打擊樂,拉開節慶序幕。
A:旋律在中高音區歡樂地呈現,左手相同小二度滑音與主音的穩定交替,模仿打擊樂梆子或鼓點。
連接:沿用引子素材,短小精練。
A1:旋律與A段相似,但移到高音區,旋律后增加快速的十六分音流,營造熱鬧的氣氛,填滿樂句留白。39小節旋律回到中音區,配以主或屬音鋪底,左手幾個重音和弦模仿大鼓定音。46小節將結尾句用不同音區反復,減弱減慢,似鑼鼓聲漸行漸遠。
B:右手在不同音區輕巧跳躍,加以十六分快速下行,左手空五度音程與右手同時下行。
連接:雙手交替的三連音上行,漸強將音樂推入下一段。
A2:左手先由三連音鋪墊,后右手在低音區與高音區來回穿梭組成旋律,像是模仿樂器之間的交流。85小節起與A1段相似,句子上行推進,營造結束氛圍,將音樂推至最高點,然后用三連音交替跑動,極速下行落在主音,最后用強有力的正反向滑奏結束全曲,歡騰熱烈的場面躍然紙上。
三、作品演奏技巧分析
(一)《大理姑娘》演奏技巧分析
樂曲風格以恬淡、溫婉為主,右手要將旋律線條拉出,雖是切分節奏,但要把句子彈長,同時左手不要突兀,沉穩的慢落鍵即可。第7、8小節又漸強,音樂情緒向上推動。11、12小節之間雖無連線,但氣息上不要完全斷開,情緒還在其中,要貼琴鍵落指。
16小節起,三對二節奏要準確,稍自由的風格,雙手相互纏繞,到18小節再做漸強的推動。
21小節起,奏法基本與之前類似,深而柔的觸鍵,音樂情緒上要再推進一層,表現更加空靈婉約的氣質。
結尾雙手琶音像輕煙一樣飄出,提著力氣去彈,更有畫面感。
(二)《跟哥》演奏技巧分析
《跟哥》多用連奏與保持音,創作上用了卡農的寫作手法,雙手互相追隨,但踏板不可太多顯得渾濁,偶爾輕點即可。6小節之后4、5指旋律音不可忽視,運用dim和poco rit將音樂氛圍延長。
11~22小節與前段基本相似,22小節左手三個下行單音要貼鍵,似斷非斷,好似情人間的心聲難以割舍。
23小節右手變為雙音,左手滑音加入,要彈的更加柔美靈動,雙音彈齊,滑音不突兀。
32小節開始,漸漸將音樂沉下來,和弦外音增加神秘感,左手和弦切換時不要斷開,盡量延綿不斷。最后四小節一氣呵成,手指觸鍵,少用手腕。最后兩小節右手手腕不起,營造遠距離的聽覺效果。
(三)《猜調》演奏技巧分析
此首演奏風格完全顛覆前兩首,輕快活潑。開頭引子要輕巧,貼鍵、跳音不可太高,多用指尖力量,避免甩手腕。
6小節開始,一直斷奏,雙手大指不可重,影響跑動。旋律每小節第一拍不需過分強調,但要盡量彈長,音樂要有起伏和情節設計,不可缺乏表現力。15小節不需漸慢,八分休止短暫呼吸,隨即進入輕快的間奏中。
19~22小節旋律層變為和弦與雙音,技術難度稍大,要在彈整齊的基礎上突出4、5指旋律,同時大指不可冒,指尖干凈利落。左手雖斷奏但句子有方向,跟右手旋律而起伏,避免含糊不清。
38小節起音樂有連奏要求,情緒稍緩,左手和聲彈清晰,結尾音集中輕巧。
(四)《山歌》演奏技巧分析
此曲音區跨度較大,表現力強,但身子不要跟著搖晃,影響音色穩定。第2小節起時要輕,手指均勻觸鍵,以免影響跑動和音樂流暢。第3小節雙手和弦不要直白,貼鍵提氣慢落,營造悠遠神秘的空間,第10小節左手低音同理。
12小節的十連音可以帶著呼吸進入,循序漸進,最后尾音上揚,體現山歌豪邁粗曠的特點。13小節第二拍,pp的力度要彈的輕盈飄逸,讓思想隨音樂漂浮。
15小節起右手高聲部增加和聲,像空谷回音,要飄渺柔和的音色。
21小節起左手跨越到高音部切忌直白,要柔和委婉、輕盈整齊,胳膊跨越反應要快,提前準備。
27小節起左手和弦有推進之意。29小節起,此段更富于歌唱性,音樂意境在此可以設計地更上一層。34小節的交替上行音流富于和聲變化,要輕柔猶如炊煙繚繞,更顯山谷寂靜。結尾音漸漸落下,慢觸鍵,音樂走遠只留空谷回聲。
(五)《龍燈調》演奏技法分析
此曲熱鬧非凡,作曲家用到了多種寫作手法來展現,首先開頭正反向琶音要有力度,指尖集中彈奏,左手模仿打擊樂梆子或鼓點,要彈的規整堅定,左手琶音將力度送至大指。
23小節起的連接,第一拍三連音要站穩彈好,不可著急以致后兩拍加快。29小節起加入快速的十六分音流,要穩定速度。對于基本功薄弱的演奏者,左手音流容易含糊,注意四指尤其要工作,有方向地將力量送到大指。
51小節起不同音區變換,注意強弱分配,左手漸漸推進,右手十六分下行音流要彈穩。
63小節左手三連音跑動均勻,大指不可重,逐漸漸弱加入旋律。
79起小節左手逐漸推進,給安定的大鼓定音,83小節將音樂輕輕伸展開,84小節休止留白,手不拿開將情緒保留。
91小節快速三連音交替下行,應彈的強而有力,仿佛一首熱鬧的鑼鼓調在最熱烈激昂時結束,留給大家意猶未盡的鼓舞和歡樂。
四、結語
《云南民歌五首》每首都精致細膩,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情。他結合西方作曲手法,賦予這些傳統民歌新的生命與活力,很好地運用鋼琴的特點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筆者希望通過對此曲的粗淺分析,幫助更多演奏者理解分析這首作品,也為弘揚民族文化略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賈俊萍.論王建中鋼琴改編曲《云南民歌五首》[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2]鄧穎彤.王建中鋼琴曲《云南民歌五首》音樂分析[J].黃河之聲,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