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雨
摘要:鋼琴作品分析是鋼琴演奏前的基礎與前提,屬于準備階段。鋼琴作品分析是理論部分,它包括創作背景、體裁、曲式結構、調式調性等;鋼琴演奏是實踐操作,需要一定的演奏技巧。兩者的關系是理論指導實踐,實踐結合理論,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作品分析環節時常被忽略,導致演奏者不能準確的把握音樂特點、風格及表現手法。換言之,作品分析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演奏水平的優劣。本文以克列門蒂小奏鳴曲Op.36 之No.1與No.2進行比對,從曲式結構、旋律和聲與節奏、演奏技巧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奏鳴曲式? 旋律? 和聲與節奏? 調式調性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0-0063-03
歐洲鋼琴藝術大致有四個歷史時期:中世紀至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現代時期。每個歷史時期的音樂風格和內容都不盡相同。例如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主要是以抒發個人感情,追求精致明朗、輕松愉悅的主調音樂為主流。這一歷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有約瑟夫·海頓、莫扎特、克列門蒂、貝多芬、車爾尼等。其中克列門蒂創作的奏鳴曲就兼具了巴洛克時期精致的對位法與古典時期的主調音樂特點,1817年他編輯的鋼琴練習曲集《藝術津梁》至今仍是現代鋼琴教學中重要的教材之一。本文以克列門蒂小奏鳴曲Op.36 之No.1與No.2進行比對,從曲式結構、旋律和聲與節奏、演奏技巧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一、曲式結構的對比
克列門蒂Muzio clementi(1752-1832),意大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音樂出版商和鋼琴教師,一生跨越從巴洛克主義到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三個偉大時代,創作了110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鋼琴奏鳴曲之父”。音樂風格愉悅快樂,旋律自由活潑流暢,充滿活力與朝氣。
(一)克列門蒂小奏鳴曲Op.36 No.1的曲式結構分析如下:
第一樂章的曲式結構是奏鳴曲式: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呈示部(1~15小節)主部主題(1~7小節),C大調;副部主題(8~15小節),G大調。展開部(16~23小節)。再現部(24~38小節)主部主題(24~30小節),C大調;副部主題(31~38小節),C大調。
第二樂章的曲式結構是單三部曲式:ABA。A段(1~12小節),F大調;B段(13~18小節),C大調;A段(19~26小節),F大調。
第三樂章的曲式結構是復二部曲式:ABAB。A段(1~16小節),C大調;B段(17~34小節),G大調;A1段(35~50小節),C大調;B1段(51~70小節),C大調。
(二)克列門蒂小奏鳴曲Op.36 No.2的曲式結構分析如下:
第一樂章的曲式結構是奏鳴曲式: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呈示部(1~22小節)主部主題(1~8小節),G大調;副部主題(8~22小節),D大調。展開部(23~36小節)。
再現部(37~59小節)主部主題(37~44小節),G大調;副部主題(45~59小節),G大調。
第二樂章的曲式結構是單三部曲式:ABA。A段(1~8小節),C大調;B段(9~16小節),a小調;A段(17~28小節),C大調。
第三樂章的曲式結構是單三部曲式:ABA。A段(1~40小節),G大調;B段(41~74小節),D大調;A段(75~111小節),G大調。
二、旋律、和聲與節奏的對比
(一)克列門蒂小奏鳴曲Op.36 No.1的旋律、和聲與節奏分析如下:
1.第一樂章
呈示部主部主題在C大調上,以分解和弦與五音下行旋律為主,第7小節三度旋律音程下行到升F結束;副部主題轉到G大調,從G音開始以音階上行的旋律為引導,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對比。
展開部沿用主部主題的旋律動機,第16小節使用了G7和弦,承接副部主題調性;第17小節降E,使用cm和弦,使音色趨于柔和;第20小節在G音上以分解八度為伴奏音型,重復G分解和弦與cm分解和弦并以此為旋律;第23小節第二拍五度旋律下行到主音C結束。再現部主部主題低八度重復呈示部主部主題旋律,副部主題從第31小節C音開始音階上行旋律回歸主調結束。
2.第二樂章
全曲伴奏音型以三連音的節奏為主,A段第1~4小節在F原位及轉位分解和弦中平穩奏出兩句主題旋律動機。第4、5小節分別在F,降B第二轉位和弦中,從左手到右手完成旋律連接。第9小節三度和聲音程下行,第三拍還原B,調式轉入屬關系調C大調。
B段第13~18小節旋律主要在c小調上做回旋,并承接伴奏音型節奏,繼續使用三連音演奏抒情的主題。C段第19~26小節又返回到A段的主調式F大調,在左手三連音伴奏下,旋律輕快柔美,充滿活潑可愛的氣息。
3.第三樂章
主題A段第1~16小節在C大三、G大三分解和弦的伴奏下,旋律以16分音符的節奏為主,輕快反復用弱和強兩次(1~8小節主題用p力度,9~16小節再現主題用f力度)奏出。
B段第17~34小節使用同樣的主題動機,在G大調上進行變化。第23小節出現G大調標志性音級升F,伴奏和弦是D7和弦,隨后在G大三和弦與C大三和弦之間交替出現,直至第35小節再現A段。第35~42小節用很弱pp的力度彈奏,第43~50小節用強f彈奏,第51~70小節旋律回歸主調C大調結束。
(二)克列門蒂小奏鳴曲Op.36 No.1的旋律和聲與節奏分析如下:
1.第一樂章
呈示部主部主題從第二拍弱位起,在G大調上用分解和弦奏出旋律,所使用的和弦有G大三和弦和D7和弦。副部主題在第8小節弱拍弱位上起,用16分音符音階、琶音上下行奏出D大調旋律。展開部在e小調中沿用主部主題的旋律形式,在左右手對答句中依次出現E7-Am和聲進行與D7-G和聲進行。第32~34小節,旋律在升F、G、A上用五音模進的方式逐漸過渡到再現部,標志性的音級是還原升C。再現部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回歸主調G大調結束。
2.第二樂章
A段第1~4小節用附點節奏在C大調中奏出主題旋律動機。第5~8小節旋律交換到左手,繼續使用附點節奏,在G和弦中流動直到主音C,從左手到右手完成旋律連接。B段第9小節出現升G音,轉成關系小調a小調式,節奏不變。第15小節三度和聲音程下行連接,第16小節G、升F、還原F三個單音按半音下行自然過渡轉入C大調。再現A段第25~28小節旋律再次重復21~24小節,形成一個擴充式的結束句。
3.第三樂章
A段主題旋律在G大調中展開,第1~16小節是主題基調,又可以分成兩個部分:a(1~8小節)與b(9~16小節)。a段落伴奏以G分解和弦與D7分解和弦音型為主,旋律則是單音斷奏、短句連奏;b段落旋律以長句音階連奏為主,在13、14小節運用七度、六度、五度旋律音程連奏長句回到主音位置。第17~24小節完全再現a(1~8小節),第25~31小節旋律有縮簡,調式上逐步過渡到屬調式D大調,標志性音級升C出現在第35小節,和聲從G大三和弦轉成A7和弦,最終停留在D大三和弦。B段在屬調式D大調中展開,亦可分成兩個部分:a1(41~56小節)與b1(57~74小節)。其中41~48小節與57~64小節,伴奏和弦是一致的,旋律部分在重復時節奏加速更為復雜;第49~56小節與65~72小節,旋律、和聲反向呼應,第73小節還原C,和弦半終止在D7。再現A段中第75~104小節完全重復第1~30小節,從105小節開始進入結束句,在111小節處終止在主音G。
三、演奏技巧的對比
(一)克列門蒂小奏鳴曲Op.36 No.1的演奏技巧分析如下:
1.第一樂章
C大調,Spiritoso,2/2。呈示部主部主題旋律連奏與斷奏對比要鮮明,第1~4小節用f力度,第5~7小節用p力度,要活躍而富有朝氣。副部主題第8小節和第10小節兩個音階上行用連奏cresc.漸強趨勢表現積極的、精神的狀態。第9小節和第11小節的八度分解連跳時注意右手1指、5指彈奏時的重心轉移及4、5指的同音換指彈法。展開部第20、21小節右手分解八度連奏要保持手腕放松及重心調整,作為伴奏部分始終弱奏,突出旋律并保持聲音平衡。再現部中第30小節,三度和聲音程斷奏,固定指法(1-3指,2-4指)整齊下鍵,用cresc.漸強趨勢表現并承接到副部主題音階,彈奏連貫流暢在肯定的語氣中結束。
2.第二樂章
F大調,Andante,3/4。第1小節有一個表情術語dolce(柔美的),表示1~4小節左手三連音伴奏音型要有表情地襯托旋律,突出旋律并保持聲音平衡。第3、21、25小節旋律中第三拍上出現了“顫音”奏法(主音與輔助音快速均勻交替彈奏),和左手三連音伴奏形成右2對左1的立體節奏關系。第8、24小節第1拍旋律是附點節奏對三連音伴奏,即3對4,這是一種特殊等分音,彈奏時要處理好時值關系。第二樂章的旋律都要在dolce歌唱般的狀態下觸鍵,盡量近鍵彈奏,注意手指隨重心轉移。
3.第三樂章
C大調,Vivace,3/8。用非常活躍的速度彈奏,并且保持三拍子的的節奏律動。主要演奏技巧是連奏與斷奏,連奏時需保持聲音連貫流暢,每個手指交替都要有“重心轉移”,手腕放松略偏低些;斷奏時需保持聲音短促有力而富有彈性,單音用“手指”斷奏,雙音用“手腕”斷奏,并且注意雙音下鍵一定要整齊。主題旋律有四次重復,每次出現時力度要有區別:pp很弱,p弱,f強,前后要注意力度上的呼應。第24~28小節旋律是一組G大調音階下行連奏,弱起拍,彈奏時需注意指法、節奏重音、手腕的運動方向等細節,清晰流暢的表達。
(二)克列門蒂小奏鳴曲Op.36 No.2的演奏技巧分析如下:
1.第一樂章
G大調,Allegretto,2/4。呈示部主部主題在弱拍的弱位D音上起句,緊接三度兩音下行跳進短句。第一個8分音符的D音用“非連音”奏出,第二個8分音符的D音用“落-提”連奏。兩音連線與多音連線都必須在樂句結束的最后一個音“提手腕”,切勿沒有句法的連奏。副部主題以D大調音階上下行跑動為主,彈奏時注意指法要嚴謹。第12、18小節左右手分句連貫彈奏D分解和弦,節奏銜接要準確。展開部第26、27小節有兩個短句重復,和聲連接是從E7-Am,彈奏時力度是cresc.(漸強);第28小節還原升G,和聲連接從D7-G,力度是fz(特強)到p(弱),彈奏時要清晰準確的表達。再現部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彈法與呈示部相同,只是副部主題調式回到主調G大調。
2.第二樂章
C大調,Allegretto,3/4。第1小節有兩個表情術語dolce(柔美的);legato(連貫的),表示1~4小節右手旋律在附點節奏中一氣呵成彈完,在第4小節第二拍處提右手腕,左手銜接上旋律,并保持節奏繼續彈奏第二樂句。彈奏要領:附點節奏在彈奏時一定要控制好速度,不要搶拍,附點音符時值要保持充分,力度也可以稍強點。第二樂章的旋律都要在dolce歌唱般的狀態下觸鍵,盡量近鍵彈奏,注意手指隨重心轉移。
3.第三樂章
G大調,Allegro,3/8。第1小節有一個表情術語dolce(柔美的),要求觸鍵盡量富有歌唱性,旋律中的單音斷奏要有彈性并突出強拍音級。第13、14、15小節出現了三個fz(特強)記號,在彈奏時務必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第16小節用到了dimin.(漸弱),旋律音階下行要逐漸過渡到再現主題部分dolce(柔美的)。第54小節處:旋律彈奏的是快速均勻的“顫音”,伴奏是16分音符分解八度。雙手在配合時要注意時值相吻合,不能搶拍,也不能拖拍。因為伴奏的節奏是固定的,而旋律的節奏是根據手指的靈巧程度決定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彈好鋼琴作品,就要對鋼琴作品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要想彈好鋼琴作品,就要對鋼琴作品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首先,我們要了解構成鋼琴音樂作品的幾種基本要素,第一是旋律,它有三種運動方式,分別是級進、跳進、重復;第二是音程,它有兩種呈現方式,分別是和聲音程與旋律音程;第三是和弦,常用的大三和弦有Ⅰ、Ⅳ、Ⅴ7;第四是和聲連接,古典主義時期主調音樂常用的三種和聲連接方式Ⅰ-Ⅳ-Ⅰ、Ⅰ-Ⅴ7-Ⅰ、Ⅰ-Ⅳ-Ⅴ7-Ⅰ;第五是調式調性,12組大調式。其次,我們要了解“樂句”這個概念。樂句是由不同時值的音符組成的,每個音符就像文學作品中的單字一樣,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組合而成的。最后,我們要區別“奏鳴曲”與“奏鳴曲式”這兩個概念。鋼琴奏鳴曲是一種體裁,是由三個樂章組合而成的套曲,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奏鳴曲有四個樂章。古典主義時期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是活潑的有精神的快板樂章,第二樂章是抒情的慢板樂章,第三樂章是小步舞曲。而奏鳴曲式是一種曲式結構,通常在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出現,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其中呈示部與再現部分別又有兩個主題,即主部主題、副部主題,在主調與屬調中運動。
克列門蒂一生跨越從巴洛克主義到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三個偉大時代,創作了110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鋼琴奏鳴曲之父”。音樂風格愉悅快樂,旋律自由活潑流暢,充滿活力與朝氣。克列門蒂創作的小奏鳴曲op36是屬于古典主義風格的作品,音樂特點與古典主義音樂風格一直都是較注重旋律音色和裝飾細節,和聲趨向巴洛克主義的復調音樂和精致對位法,節奏輕松優雅,速度自然,從本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得出這些藝術特征。
參考文獻:
[1]劉旭丹.淺析《克列門蒂小奏鳴曲op.36 no.1》的演奏技巧[J].北方音樂,2018(02):72-73.
[2]程秀芳.論克列門蒂小奏鳴曲作品36之1的演奏[J].大眾文藝,2011(21):37-38.
[3]王婷婷.克列門蒂鋼琴《小奏鳴曲》(Op36No.1—6)初探[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3):112-115.
[4]胡娜.克列門蒂《小奏鳴曲》Op36-No.1演奏法[J].藝海,2012(05):37.
[5]王璨雪兒.對鋼琴基礎課程啟發性教學模式的初探——以克列門蒂《小奏鳴曲Op.36 No.1》為例[J].通俗歌曲,2016(09):89.
[6]于巧琳.淺析克列門蒂小奏鳴曲風格及演奏[J].樂器,2013(06):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