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

磁共振又名核磁共振、MRI,是技術水平較高的影像學診斷方式之一。正是由于磁共振及磁共振增強掃描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人類才得以快速、準確地診斷多種疾病,尤其是以組織異常增生為代表的各類惡性腫瘤疾病。磁共振作為一種癌癥診斷準確率相對理想的診斷方式,極大地提升了早期難診性疾病的檢出率,挽救了無數生命。但是,絕大多數患者并不理解磁共振的作用原理與禁忌,更難以理解為什么有的患者需要使用1.5T磁共振,有的患者卻必須要使用3.0T磁共振。那么,不同頻率的磁共振究竟有什么區別呢?
磁共振雖然又被稱為核磁共振,但并不產生輻射,也不會給患者造成機體損傷,可以進行重復診斷。磁共振掃描結果容易受患者自身狀態的影響。也就是說,在檢查的過程中,如果檢驗組織(患者)進行了移動,就會導致診斷圖像模糊,檢驗失敗。此外,磁共振檢驗也存在噪音較大、診斷時間較長等弊端,患者就診時需要高度配合醫務人員,聽從相關指導。
磁共振是以原子核的正負電極現象為基礎研究出的一種醫學影像學檢查技術。人體每個臟器、組織均由分子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組成。原子核是攜帶正電荷的質子和中性粒子的集合體,本身具備磁場,帶正電荷的質子會像月亮圍繞地球一樣不停地圍著原子核旋轉。
共振是一種常見的磁現象,比如指南針會與地球磁場共振,保持相對一致,如果我們對指南針進行一定程度地干預,迫使其來回擺動,直至其受到的外力耗盡,其擺動頻率則為共振頻率。
磁共振就是使用外部磁力改變磁共振診斷區域的磁場,迫使其出現指南針一樣的擺動,然后通過射頻線圈接受磁場擺動過程中釋放出來的能量。原子核中的質子數量越多,能量就越大,信號也就越強。人體中血液、脂肪、臟器、骨骼等組織的質子含量均不同,因此磁共振得到的信號反饋也不一樣,將其對照固定組織的信號強度,通過繪圖工作站就可以得出患者的診斷圖。
1.5T磁共振與3.0T磁共振的“T”表示磁場強度。事實上,臨床上并非只有這兩種磁共振診斷儀器,還有許多其他強度的磁共振診斷儀器,只是應用相對較少。磁共振診斷的早期應用主要是針對血管、血流疾病。與磁共振相比,X線觀察血流效果較差,CT增強造影劑診斷的重復性不佳,且存在誤診的可能性。血流組織的質子與周圍組織差異顯著,因此早期的磁共振主要被用于觀察顱腦血流,以改變當時臨床上觀察腦血流困難的情況。之后研發出的磁共振儀器同樣保留了這一優勢。
如果是臨床診斷心腦血管疾病,1.5T與3.0T磁共振診斷基本沒有診斷效能差異。區別是3.0T的圖像會相對清晰一些,不過這并不影響診斷的準確度。但是針對其他組織進行診斷的話,3.0T磁共振有明顯優勢,例如腹部診斷。因為人體組織的質子數量差異不足10%,腹腔組織多,且組織之間的間隙較小。1.5T的磁共振穿透效能一般,如存在腹水等情況的話,檢查結果會出現顯著偽影。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必須選取3.0T的磁共振進行掃描檢查,因為目前臨床診斷一般是多影像學結合癥狀,再結合實驗室分析結果進行診斷。患者可詢問醫師確認適合自己的診斷項目。
3.0T磁共振的檢查速度更快。由于磁共振診斷過程中存在噪音,縮短診斷時間對于一些低耐受噪音的患者(高齡患者、低齡小兒、智力缺陷人群)來說意義重大,可以減少其因為害怕而發生位移的可能性,提升檢查精度。3.0T磁共振在信噪比(同樣的噪音獲取診斷信息的能力)、空間與時間分辨能力(部分磁共振是持續的,可以觀察一段時間的組織變化,通過注射對比劑可了解人體受檢組織的血流信息,據此觀察疾病)均有提升。
患者在進行磁共振前應當詳細告知醫師自己的身體情況,尤其是需要做3.0T磁共振且本身攜帶有植入物的患者。
對比可見,3.0T磁共振可以提升診斷圖像品質,縮短圖像采集時間,增加所得圖像的分辨率,提升單位采集時間內獲取的生理學、組織功能信息,提升腹腔影響的顯示清晰度。但是否選擇3.0T磁共振,需要醫生根據病情決定。
一般認為,患者利用磁共振進行腦血管診斷不需要空腹。但如果受檢部位為腹部臟器,比如肝臟、脾臟、膽囊、胰腺以及胃腸等部位,患者進行磁共振檢查需要空腹6個小時以上,以免胃腸道蠕動產生偽影。盆腔檢查前,患者需要充盈膀胱(憋尿)。磁共振的原理是磁場干預,在檢查過程中會出現巨大的磁場,患者攜帶金屬物品進行檢查會造成嚴重事故。在檢查前,護理工作人員會為您更換衣物,請務必配合。此外,部分患者若需進行磁共振增強掃描,則要進行藥敏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