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
冬三月,是指從立冬起至立春前一天,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冬季天寒地凍,朔風凜冽,草木凋零,昆蟲蟄伏,萬物生機隱伏。《內經》中說:“冬三月,此謂閉藏。”腎臟乃人身陰精陽氣之本,冬令陽氣潛藏于內,陰精固守充盛,是“養精蓄銳”的大好時機。因此,冬季的養生之道又稱為“養藏之道”。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在起居方面,應做到作息順乎自然規律。冬天夜長,晚間冷,就寢相對可以較早;早晨天亮遲,起床時間也可相應推遲,以延長睡眠時間。睡覺本身就是養陽氣、生“正氣”的好辦法。冬天多睡覺,少熬夜可以為下一年養精蓄銳,也有助長壽。
太陽是陽氣的主要來源,氣候嚴寒的冬季,寒冷容易傷人陽氣,而陽光則給人以溫暖,使人陽氣暢達,氣血流通,周身和暢。冬天曬太陽最好在上午10~11時,尤其是陽虛的人更要多曬太陽。
“冬練三九”是我國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寶貴健身經驗。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生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實踐證明,冬天怕冷,終日緊閉門窗,戀床、睡懶覺,或在空氣污濁的室內通宵追劇,極易導致體質迅速衰退,抵抗力下降,容易患傳染性疾病。堅持冬季耐寒鍛煉的人,對外界氣溫變化適應能力強,不容易患感冒、支氣管炎、肺炎、凍瘡等疾病,并且能抵御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侵襲。中老年人經常運動,還是預防骨質疏松的良方。
冬季鍛煉,要因人因地制宜,如身體較弱的中老年人或慢性疾病患者不宜外出者,可在室內鍛煉,如做強身按摩,在陽臺上打太極拳等。身體較好者應積極到戶外鍛煉,如跑步、快走、滑冰、打球等。鍛煉時要注重自我保健。冬天早晨外出鍛煉,以太陽出升后為宜,不要在寒潮過境時的大風、雨雪、大霧中鍛煉。鍛煉前應做好準備活動,活動肢體,以防止肌肉、筋腱拉傷和關節扭傷。開始鍛煉時不可脫衣服,應待運動到身體暖和時再脫外套,運動后要及時穿上。如內衣被汗浸濕應盡快更換衣服,以防感冒。外出活動時應戴帽子、耳套和手套,防范皮膚凍傷。
我國民間有“冬補三九”的習俗。冬季日短夜長,氣溫低,人們的活動相對較少,人體的消耗也減少,睡眠足,胃口好,易于吸收和儲藏養分。冬令適度進補,可滋養五臟,扶正固本,培育元氣,以促使體內陽氣升發,增強抵抗力,起到預防開春流行性疾病的作用。
食補應根據機體的陰陽盛衰、虛實寒熱,因人而補。偏于陽虛者,可食用羊肉、雞肉等溫熱食物,起溫中益氣、補精填髓之功效。偏陰虛者,可食鴨肉、鵝肉。鴨肉性甘寒,益陰養胃,補腎消腫,化痰止咳。鵝肉性味甘平,鮮嫩松軟,清香不膩。此外,鱉、龜也是滋陰佳品,可適量食用。
值得注意的是,肉食要配合瓜果蔬菜食用,可常吃胡蘿卜、白蘿卜、大白菜、油菜、菠菜、鮮藕、綠豆芽、食用菌等。五谷雜糧、葷素搭配有利于保持膳食均衡,預防冬季維生素缺乏癥。采用藥補者更應分清陰陽、氣血虛實,辨證選用,最好能在中醫師的指導下合理施補。
在穿戴睡臥上要注意防寒保暖。貼身穿的衣物應以純棉質地為宜,和暖貼身,再套上外衣,以抵御寒冷。冬季手腳易發生皸裂和凍傷,外出要戴手套。鞋襪宜保暖透氣、吸濕性好,鞋底要防滑,腳暖則一身暖和舒暢。無論是用暖氣還是空調取暖,室溫宜保持在22℃左右,切忌溫度過高,以免內擾陽氣,使之外泄,或積熱于內,導致陰虛火旺、痰熱瘀血。
冬季氣候寒冷,人體陽氣潛藏于內,容易發生呼吸道及寒性病癥,常見的有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關節炎、凍瘡等。防治這些疾病的最好辦法是在平時著意加強體質,進行耐寒鍛煉,使腎氣充盛,正氣內存,防范外來的病邪和寒氣。單純依賴藥物很難收到理想效果。
冬天萬物閉藏,人的神氣也應內藏,要做到“三少三多”:少躁動、少喧嘩、少生氣,多睡眠、多平靜、多安心,適度多吃養心安神的食物,如大棗、桂圓、百合、蓮子、小米等。《黃帝內經·素問·五過論》記載:“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這說明大喜大悲會損傷元氣,影響健康。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延年卻病箋》說:“養生之方,首先節欲。”《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這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心神俱安,閉藏的精氣才不會受到干擾,人才能保持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