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壽喜

冬日賞雪乃一大樂事,需要提醒您的是,欣賞雪景時切莫忽視冰雪天氣對人體健康和安全的影響。
雪中漫步乃冬季生活的一大樂事。若雪尚未停,應戴上帽子、口罩,或圍上圍巾,且最好打傘,避免雪花直接打到臉部或落到頭發里,從而確保頭部、鼻子、耳朵和頸部不會因雪花而受到冷刺激。雪花打到臉部或頸部,人體是有冷反應的,比較容易防范。但雪花落到頭發上,人的自我感受不強烈。落雪過多或突然進入室內,雪水很容易滲透到頭皮上,導致頭部受寒氣侵襲。“頭是諸陽之會”,人體經脈多匯聚于頭部,不能受寒,因此必須嚴加防護。
雪中行走更要注意安全,應穿雪地防滑棉鞋、運動鞋或球鞋,不宜穿皮鞋及硬塑料底的鞋子。鞋底要軟硬適中,鞋后跟以2厘米左右為宜,從而確保行走時重心穩定。鞋底溝紋要多、要深,鞋幫最好高一點,這樣既有利于防滑,又能保暖。如果鞋子的防滑效果一般,可以準備兩根繩子,從下至上綁到鞋子上(最好繞兩圈后在腳腕處固定好),這樣可以大大增加鞋底的摩擦力,提高防滑效果。
雪地行走是有技巧的。一般而言,被行人踏實的雪面如果結冰,比較光滑。步行者剛踏上這種冰雪面時,可以憑感覺試試地面的光滑程度,如果特別滑,則可踩在附近沒成冰的積雪上,但一定要注意被雪覆蓋的“陷阱”,如洼地積水、殘缺井蓋、建筑材料上的釘子等。在雪地行走步幅要小,走路速度不要太快,尤其不能踮著腳跟快速“蹭行”。雙手盡量不要提重物,也不要揣在兜里。因為雙手來回擺動具有一定的平衡作用。上下臺階時,要掌握好身體的重心,如果有護欄,應盡量用手抓緊護欄,以保持身體平衡。
駕駛員在雪天行駛時,起步和行駛過程中不可急加速、急剎車,應穩住油門勻速行駛,車輛要減速時應采用換低擋的方法,使用發動機制動。轉向時,一定要提前最大限度地降低車速,穩住方向盤,慢轉慢回。同時,要盡量避免在雪地上停車,以免難以重新啟動。
若在雪后天晴時賞雪,應預防雪盲癥。雪盲癥是一種由于眼睛的視網膜突然或者持續受到強光刺激,而引起的暫時性失明。雪后易發生雪盲癥是因為積雪對太陽光有很高的反射率。所謂反射率,是指一個物體的表面反射太陽光的能力。一般來說,如果一個物體的反射率是45%,就是有45%的太陽光在到達物體表面以后被反射出去。一大片沒有被污染的雪面的反射率高達95%。因此,在晴天用裸眼看雪地,對眼睛有一定傷害。
雪盲癥的具體癥狀是眼睛畏光、流淚、奇癢、刺痛、水腫、有異物感等。預防該病最有效的措施是“物理隔斷”,也就是在雪地行走時,配戴防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也可選用滑雪鏡——蛙鏡式的全罩式眼鏡。
雪后天晴看風景,還要預防“雪后寒”。下雪時,冷空氣勢力強,暖濕空氣被上抬成云,像給近地層蓋上一層被子,這導致地面的熱量不易散失。所以,下雪時人們通常感覺不太冷。雪后的晴天,本身就是冷氣團控制的產物。在融雪的過程中,雪由固態向液態的轉化,又需要吸收很多熱量。所以,化雪時氣溫相較而言更低,這就是所謂的“雪后寒”。
若您在“雪后寒”天氣外出,衣服要穿得暖和,穿得科學。在一定的范圍內,一件接一件地加穿衣服,增加空氣層的厚度,可以提升保暖性。但當空氣層總厚度超過15毫米時,衣服內的空氣對流會明顯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可見,冬季穿衣要有一定的件數和適宜的厚度,以皮裝、羽絨衣的保暖效果最佳。同時,還要吃得合理,用食物御寒。宜多吃一些熱量較高的食物,如蛋類、肉類等食品。同時,可適度多攝入含鈣、含鐵較高的食物,如海帶、牛奶、豆制品、紫菜、蝦、動物血、豬肝、芝麻、黑木耳等,提高肌體的御寒能力。
我國北方冬季氣候的特征是寒冷、干燥,初雪早,終雪晚,降雪次數不一定很多,但積雪日數很多。南方的冬季氣候相對溫暖、潮濕,初雪較晚,終雪較早,主要的降雪過程多半集中在隆冬時節,積雪則表現出明顯的間隙性和周期性,積雪日數相對較少。一次過程的積雪日數一般只在3天左右,甚至常見不能形成積雪的水雪(即落雪邊下邊融)。所以,同樣是“雪后晴日看風景”,在北方要偏重于預防雪盲癥,而南方則要特別注意抵御“雪后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