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苗
紅色經典歌曲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實踐史、新中國的建設史、改革開放的奮進史、社會主義的發展史,是一種兼具藝術性與思想性的藝術形式[1]。將紅色經典歌曲資源融入“四史”教育,可以充分發揮其助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潛移默化地提升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黨的擁護,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一)紅色經典歌曲的藝術價值——音樂層面的典范性
紅色經典歌曲具有很強的藝術性[2]。諸多作品,既吸收、繼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融合了西方音樂語言和創作技法,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交響大合唱”《黃河》就是這樣一部在實踐中不斷打磨,并將民族音樂語言與西方創作技法完美融合的經典之作。1938年9月,在中華民族奮起抵抗侵略者的生死存亡之際,光未然帶領抗聯演劇隊奔赴前線鼓舞士氣,在路過黃河時被黃河船工們一邊吆喊著號子一邊在狂風暴雨中與海浪對抗的情景深深地震撼,很快創作出詩朗誦《黃河吟》,緊接著這首詩激發出冼星海的創作靈感,并創作出由八個樂章組成的《黃河大合唱》初稿。在經過大量演出實踐之后,冼星海于1941年對作品進行再次加工,增加了“序曲”部分,并且將管弦樂隊進一步完善,以“交響大合唱”《黃河》定為終稿。這部作品既貼近生活又不被本土音樂語言所局限,作品將民族樂器與管弦樂隊相融合、將我國五聲調式與西方大小調式相融合、將勞動號子與圣詠合唱相融合,并運用了如三聲部卡農模仿、功能和聲等大量西方作曲理論與創作技法,最終成就了這部傳世之作。之后,這部作品相繼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以及其他演奏形式,頻頻上演于國內外的音樂舞臺。
(二)紅色經典歌曲的時代價值——社會層面的傳承性
紅色經典歌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從歷史發展來看,紅色經典歌曲也從未因為傳統而脫離大眾,削弱它的時代價值。在各個時期里被流傳下來并廣為傳唱的紅色經典歌曲,和同時代諸多方面的音樂理論研究成果,至今對文藝與美學思想的引領以及當下的音樂創作都不失現實的指導意義,成為每一位音樂工作者及音樂創作者寶貴的學習資料。“人民音樂家”、沈陽音樂學院首任院長劫夫作詞作曲、創作于上世紀60年代初的《我們走在大路上》,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的心聲,響徹中國大地。這首歌作為時代的標志給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堪稱紅色經典歌曲中的典范。它既有抒情性的旋律寫法又有進行曲的風格;它的語言簡短、樸實,卻具有凝聚力和號召力,用音樂形式展現了全體人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在建設社會主義大路上闊步前行。現在來看,歌曲是結合實踐而作,創作本身又體現了對民間歌曲、戲曲等藝術的借鑒,使得它們的價值不僅表現在服務大眾的精神層面,這種對于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視與傳承,以及后來在不同時期、環境下結合實踐的藝術創作方式都受到了其深深的影響。
(三)紅色經典歌曲的思想價值——精神層面的引領性
紅色經典歌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教育功能,其精神內核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培育都會產生巨大的作用[3]。著名詞作家張藜和著名作曲家、原沈陽音樂學院院長秦詠誠共同創作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以“快閃”等形式唱響在海內外華人之中。經典帶動流行,真情打動人心。《我和我的祖國》詞曲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歌詞意境深遠,飽含深情,抒發了中華兒女對祖國河山的由衷熱愛和贊美;旋律在細膩中蘊含著豪放之情,于柔美中散發出陽剛之氣,具有一種剛柔相濟、直抵心靈的藝術張力與感染力[4]。這首歌曲傳唱三十多年,歷久彌新,不僅是因為優美動人的旋律和樸實真摯的歌詞,更是由于歌曲表達了每個人對中國共產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赤愛,凸顯了每個人與祖國母親之間血肉相連、無法割舍的深厚情感,承載了每個人根植于內心的家國情懷和精神力量。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建黨之初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從1924年12月成立的安源黨校開始,到1933年3月成立的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其課程中均包含黨史課,說明了黨史學習教育在這一時期初步展開;延安時期,以整風運動為標志,黨史學習教育達到了一個高潮;解放戰爭時期,黨史學習教育遵循延安經驗并有所發展。
這一時期,黨史學習教育通過紅色經典歌曲適應革命斗爭的現實需要,取得較大發展。例如,由李煥之改編的合唱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以鄂豫皖紅軍攻占河南商城、建立蘇維埃政權的革命斗爭史實為背景;由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的歌曲《南泥灣》,是以陜甘寧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王震率三五九旅開赴南泥灣軍墾屯田為背景。歌曲傳遍大江南北,在人民群眾中產生巨大的號召力。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成立伊始,便在高校公共政治課體系中設置黨史課程,上世紀50年代后期,黨史學習教育已從黨員擴展到群眾[5]。
這一時期,黨史學習教育以紅色經典歌曲為載體,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例如:由霍希揚作詞、李煥之作曲的《社會主義好》,是以新中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為背景,激發人民團結力量、鞏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首革命歌曲;由薛柱國作詞、秦詠誠作曲的《我為祖國獻石油》,是以大慶油田創業初期石油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為背景,歌頌了石油工人胸懷祖國的崇高志向和樂觀主義精神。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978年12月,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中國共產黨著重推進黨員、干部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在高校中恢復開設黨史課程,并對之進行一系列改革。
這一時期,文藝事業獲得了迅速的發展,紅色經典歌曲集中展示了黨帶領人民實現的偉大跨越。例如:由曉光作詞、施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歌曲,以改革開放和探索創辦經濟特區為大的歷史背景,描繪了改革開放初期廣大農村的豐收景象,表達了中國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希望和憧憬;由曉光作詞、士心作曲的《在中國大地上》,是以改革開放以來祖國面貌和人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為背景,謳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的偉大成就。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至今,黨內先后集中開展了四次大規模的主題教育。2021年2月,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完成了由教育常態化到建立教育長效機制的轉變[6]。
新時代,紅色經典歌曲緊扣時代脈搏,謳歌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例如:由陳道斌作詞、王黎光作曲的《走在小康路上》,是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背景,表達了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信念;由朱海作詞、舒楠作曲的《不忘初心》,是以黨帶領人民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為背景,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一心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豪情。
(五)紅色經典歌曲在歷史進程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紅色經典歌曲也伴隨著走過了百年歷程。紅色經典歌曲是一系列革命、建設、發展的實踐活動,記錄著戰火紛飛的硝煙、激情燃燒的歲月、改革開放的春風、海晏河清的新時代,黨領導人民創造的“當驚世界殊”的歷史偉業;紅色經典歌曲蘊含的紅色精神譜系是我們黨薪火相傳的根脈,祭奠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社會進步而犧牲一切的英雄,將信仰作為生命的歸途,那是指引未來的精神力量;紅色經典歌曲厚植愛國情懷,弘揚革命精神,生發豪邁氣概,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綻放出時代光芒!
第一,以紅色經典歌曲貫通“四史”教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站在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百年的歷史節點,我們要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要夯實前行之路,回望與重溫“四史”,不斷探尋和把握各個時期的歷史經驗。以紅色經典歌曲為線,把握百年黨史的主題脈絡,貫通“四史”,引導大學生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的偉大智慧和顯著成效,以史鑒今,資政育人。[7]
第二,以紅色經典歌曲推動“四史”教育與專業教學的結合
“四史”教育要勇于創新開拓。以紅色經典歌曲為基,通過對其的背景研究、音樂分析、情感解讀、二度創作等,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潤物細無聲”中實現全過程育人,引導大學生把學習成果內化為理想信念和品德修為,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助推“四史”特別是黨史學習教育的作用。
第三,以紅色經典歌曲促進“四史”教育社會實踐活動
“四史”教育要注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參觀、走訪紀念館、博物館、革命圣地、紅色教育基地中,了解黨史黨情,以紅色經典歌曲為魂,通過傳唱等多種形式,加深對其的理解,涵養浩然正氣,汲取精神力量,引導大學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第四,以紅色經典歌曲增強“四史”教育責任感、使命感
“四史”教育要注重從中汲取民族智慧,樹立文化自信。紅色經典歌曲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在其中傳承。以紅色經典歌曲為懷,引導大學生筑牢思想根基,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自覺提升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本文系2021年度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年度立項課題“紅色經典歌曲資源融入‘四史教育研究”(SYSK2021-02-033)的研究成果。
注釋:
[1]郭愷:《紅色音樂融入藝術類高校思政教育探析》,《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1年第1期,第46頁。
[2]梁威:《紅色經典音樂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徑與策略》,《戲劇之家》2020年第15期,第146頁。
[3]李可剛:《紅色經典歌曲對大學生的正向影響探析》,《戲劇之家》2021年第2期,第101頁。
[4]魏巍、魏煌:《關于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的詞曲創作》,《人民音樂》2020年第3期,第79頁。
[5][6]丁俊萍、趙翀:《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學習教育的歷程和經驗》,《思想理論教育》2021年第5期,第30、32頁。
[7]張立杰:《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求知》2020年第8期,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