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麗

摘? 要:為驗證12.5%硅噻菌胺藥劑拌種防治小麥全蝕病等病害的效果及用藥量,為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筆者在杞縣葛崗鎮(zhèn)張博士寨南村歷年小麥全蝕病發(fā)生嚴重的田塊進行了防治小麥全蝕病對比試驗。試驗結果表明,用12.5%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于小麥播種期進行拌種防治小麥全蝕病,預防小麥全蝕病等病害有較好的防效。
關鍵詞:小麥;全蝕病;防效
2019年杞縣小麥種植面積達50萬畝,年產小麥25萬t左右,是杞縣最重要的口糧之一,小麥產業(yè)的發(fā)展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小麥全蝕病是小麥上的主要根部、毀滅性病害,發(fā)病重的地塊可引起大片死亡,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一般減產20%~30%,嚴重的可絕收,為了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安全,破解百姓生產中的技術瓶頸,特安排12.5%硅噻菌胺藥劑拌種防治小麥全蝕病對比試驗,篩選有效藥劑和藥效劑量,筆者在杞縣葛崗鎮(zhèn)張博士寨南村一家小麥全蝕病發(fā)生嚴重的田塊進行了防治小麥全蝕病實驗現總結如下:
1? 試驗目的
為了驗證12.5%硅噻菌胺藥劑拌種防治小麥全蝕病的防治效果、增產效果,篩選最佳使用劑量和評價出苗情況及安全性。
2? 試驗條件
2.1 試驗對象和作物和品種的選擇
試驗對象:小麥全蝕病。
試驗作物:小麥。
試驗品種:周麥30。
2.2? 環(huán)境及栽培條件
試驗時間為2019年10月-2020年5月。試驗地點設在杞縣葛崗鎮(zhèn)張博士寨南村李松濤農戶家,試驗地面積2畝,土質沙壤土,地勢平坦,pH7.0,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好,常年種植小麥,小麥全蝕病嚴重。
3? 試驗設計和安排
3.1? 供試藥劑
(1)3%敵委丹懸浮種衣劑
(2)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
(3)12.5%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
以上(1)(2)(3)藥劑均由先正達公司提供。
3.2? 試驗設計
3.2.1? 試驗處理及施藥劑量試驗藥劑?? 每畝按 3%敵委丹懸浮種衣劑40 mL加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10 mL,與2.5%適樂時50 mL、12.5%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不同的施藥劑量15 ml,12.5%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20 mL,12.5%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30加水500 mL拌種10 kg種子進行比較試驗同時設空白對照,見表1。
3.3? 小區(qū)安排
3.3.1? 小區(qū)排列? 6個處理,3次重復,共18個小區(qū),按隨機排列。
3.3.2? 小區(qū)面積和重復 小區(qū)面積:74 m2。重復次數:3次。
3.4? 施藥方法
3.4.1? 使用方法 嚴格按設計吸取所需用量,加少量水,充分搖勻,再將種子裝入塑料袋中,邊倒邊搖拌,直至拌勻,晾干。
3.4.2? 施藥器械 塑料袋。
3.4.3? 施藥時間和次數 施藥時間為2019年10月10日上午嚴格按實驗設計,試驗種類和藥劑劑量包衣拌種,悶3 h,晾曬,下午播種,施藥一次。
3.4.4? 使用容量? 種子:10 kg/畝,水:500 mL。
3.5.4? 種植方式 機器播種。下種均勻,深淺一致,種子深度4~5 cm,采用行距 20 cm/30㎝寬窄行、株距 10 ㎝為宜種植。
4?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4.1 氣象及土壤資料
4.1.1? 氣象資料 播種時墑情較好,播種后冬前多云天氣較多、一直無雨,2~4月份有6次零星小雨,溫度偏低,5月13~15日小雨。
4.1.2? 土壤資料 試驗田土壤為兩合土,耕作層25 cm,pH7.0,有機質含量1.7%、肥力中上等。
4.2 調查方法、時間和次數
4.2.1? 調查時間和次數 本試驗共進行4次調查:分別為播后10 d,1個月左右調查發(fā)病情況,乳熟期調查,收獲期產量調查。
4.2.2調查時間及調查方法
播后10 d,每小區(qū)采取棋盤式取樣法,每小區(qū)10點,每點10株(以每粒種子發(fā)芽后所有分蘗稈統算一株)共100株,分別記錄出苗數及苗高,計算出苗率和平均株高,同時觀察田間出苗的整齊度。
4.2.3 調查時間及調查方法
出苗后1個月左右調查發(fā)病情況:每小區(qū)采取棋盤式取樣法,每小區(qū)10點,每點10株(以每粒種子發(fā)芽后所有分蘗稈統算一株)共100株,鐵鍬整株小心挖出來,必須使根系盡量保持完整,在水中清洗干凈,在白色背景下估計根系發(fā)病情況,計算病株率。
4.2.4調查時間在小麥灌漿后進行。
4.2.4.1調查方法及記載項目調查方法同苗期。另外,增加發(fā)病嚴重度和枯白穗的調查,并計算病情指數。
發(fā)病嚴重度指植株根系發(fā)病變黑部分占整個根系的比率。按以下指標分級
◆0級:無病;
1級:根系發(fā)病面積占總根系面積的5%;
2級:根系發(fā)病面積占總根系面積的5%~20%;
3級:根系發(fā)病面積占總根系面積的20%~40%;
4級:根系發(fā)病面積占總根系面積的40%~60%;
5級:根系發(fā)病面積占總根系面積超過60%。
4.3? 藥效計算方法
(1) 出苗率(%)=出苗數/播種數*100
(2)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片數*相對嚴重度級別)/調查總葉片數*嚴重度最高級別*100
防治效果(施藥前無基數)(%)=(CK1-PT1)/CK1*100
CK1-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PT1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
4.4? 對作物的直接影響
對出苗影響評估。出苗率,整齊度,安全性。
4.5? 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小麥收獲時對各個小區(qū)進行測產和品質測定。
4.6? 對其它生物影響
4.6.1? 對其它病蟲害的影響 無
4.6.2? 對其它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無
5? 結果與分析
5.1? 各處理出苗情況
播后10 d調查,出苗率均較對照有所增加,由試驗可得各處理區(qū)與對照區(qū)相比,株高、出苗率均高于對照區(qū),目測各處理區(qū)出苗整齊、苗壯、都比對照區(qū)提前出苗。無任何藥害癥狀出現。說明供試藥劑對作物安全。
5.2? 各處理病害防效
5.2.1播后一個月各處理的防效分別是:處理1:3%敵委丹懸浮種衣劑40 mL加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10 mL 防效83.2%,處理2:2.5%適樂時50 mL防效為85.2.1%,處理3:12.5%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不同的施藥劑量15 mL,防80.1%處理4:12.5%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20 mL,防效為86.5%,處理5:12.5%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30 mL防效為87.4%。處理6,空白對照58.5%。
5.2.3小麥灌漿后 各處理的防效分別是:處理1:3%敵委丹懸浮種衣劑40 mL加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10 mL? 防效84.9%,處理2:2.5%適樂時50 mL防效為86.3%,處理3:12.5%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不同的施藥劑量15 mL,防效為82.8%,處理4:12.5%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20 mL防效為87.4%, 處理5,12.5%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30 mL防效為90.2%。處理6,空白對照55.3%。
6 結論
經試驗所得 在小麥全蝕病發(fā)病嚴重地塊與小麥播種期拌種預防小麥全蝕病,處理5,12.5%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30 mL,加水500 mL拌種10 kg種子防治小麥全蝕病效果最好、增產最明顯。